近日,曾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诸多观点、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再度发言谈及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来自《人民日报》旗下媒体近日关于陈院士的发言报道。
随后,再“部分”回顾一下陈君石院士曾经引起“热议”的重点话题。
一、陈院士谈“食品谣言”
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的报道提到,
9月8日,陈君石院士在“2024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上发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食源性疾病是第一号食品安全问题,但近些年由于食品信息的不对称、谣言等,带来的问题不亚于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简单说就是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摄入进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
以下为报道全文:
陈君石院士:食品谣言带来的危害不亚于食源性疾病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乔靖芳
2024-09-08 01:06
“食源性疾病是第一号食品安全问题,但近些年由于食品信息的不对称、谣言等,带来的问题不亚于食源性疾病。”9月8日,在“2024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这些危害包括加大了消费者对食品企业或者整个食品供应链的不信任,也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主办方供图
陈君石院士介绍,2007年有关“吃了得巴拿马病的香蕉会致癌”,使得当时广东、海南蕉农的经济损失达到7亿元人民币;2015年的“草莓中的乙草胺超标致癌”事件,仅半个月的时间,北京昌平区就损失了2000多万,后来证明这些信息是错误的,存在误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主办方供图
在食品相关的谣言中,“食品添加剂”经常中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表示,食品添加剂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做馒头要加膨松剂,做豆腐要用卤水这种凝固剂才能凝固成形等,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食品添加剂在提升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我国允许使用的品种,不超出允许的使用范围,不超出最大使用限量或最高残留限量标准)有益无害。“我们需要加强先进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和风险评估,严厉打击非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
“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有5条是专门针对食品风险交流的。近10年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情绪有所缓解,但是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陈君石院士认为,“我们应该从把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改变为内容更为广泛的食品信息交流,将‘什么不能吃’转变为‘吃什么更健康’,从单向的告知消费者,转向双向的、以受众为中心的食品信息交流,这样更利于食品与健康传播的发展。
责编:乔靖芳
主编:杨小明
校对:齐钰
二、陈君石院士:“监管力度最强”
在网上搜索陈院士谈及食品安全话题的资讯,能得到不少资讯。
对于陈院士关于“地沟油”、“转基因”和“三聚氰胺”等一些热点事件的“观点”,众说纷纭,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检索一下,此处不再赘述。
今天在这里列举(应该只是部分)的,是陈君石院士被提及最多、被议论最多,也是他被报道较多(在不同年份)的一个观点,即中国在“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方面的系列观点。
具体包括“中国是世界上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最强的”、“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督力度全世界独一无二”等说法。
我今天下班路上、在网上搜了搜,就找到了好几篇陈院士关于这方面的发言。
第一篇来自于2011年6月,中国经济网。
陈院士提到“中国食品安全力度全世界独一无二”。
我画了红线的文字部分,应该是陈院士对这个“独一无二”的一个说明与解释:
“现在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发达国家是不需要这样强度的监管,而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资源来加强监管。”
我觉得这话的解释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如果按照这个来理解的话,说“独一无二”似乎也没毛病。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说法是比较容易引起歧义的。
这个系列说法,在2012年6月又有新的报道。
我在“中国经济网”和“凤凰网(时尚频道)”,看到了院士关于“中国食品监管力度最强”的报道,截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