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论▕ “气沉丹田”精义

文摘   2025-02-02 19:38   河北  




我是一个山中习禅,持剑读书的白发老人

愿我编辑的文字对您有帮助。


丹田的含义

丹田一词始见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写作“气归丹田;孙禄堂《太极拳学》写作“气降丹田”,其它文献的“丹田说”基本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关于丹田的位置,先哲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以脐中、关元、神阙、石门、气海为丹田的几种说法,这与道家养生术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相同。以为,从修炼太极拳而言,只要把脐下小腹部视为丹田即可,无需拘于分寸之间。因为从“下守重心”的观点看,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小腹内的一个圆形腔体。

这个圆形腔体的中心点应位于腹部能调整和稳定人体重心的那个部位。即人体的重心点。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凝神修炼,这个以人体重心点为圆心的腔体——丹田就可以像机械上的万向轴一样,能围绕经过它的中心点的三条运动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的交点(重心点),作出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转动;其转动的轨迹可以是绕垂直轴的平圆、绕矢状轴和冠状轴的立圆,以至绕中心点的椭圆或∞形。正是丹田在心意作用下的万向转动功能,才发挥出丹田可以“下守重心”和引动形体运动的关键作用。

气沉丹田的释义

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谁都知道:“气沉丹田德润身”的口诀。也都知道“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道理。即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这是一般的修练常识。

然为什么有的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内功功法很好,内劲修练的也很精纯,但一动手较技就出现气浮的气喘嘘嘘的现象,甚者喘满不止呢?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来,是不知道运用内气的方法造成的。也就是说,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

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我这样说,可能有些习拳者认为是我自己的杜撰,诚心的讲,确实是我在练、用功夫中切身体验到的。经过多年实践的证验,确实在激烈的较技攻防过程中不出现喘气嘘嘘的现象。而显气定神闲之态。但偶然在我弟子借给我的《张氏短打拳》谱中,清楚的看到了气法指要的歌诀中,谈到了这方面问题。现录此歌诀如下:

 紧闭牙关口莫开,口开气泄力何来。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
 
翻复回旋身碾动,杀手休将气放怀。终朝习练常如是,体坚胜似铁钢胎。

诀中的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这句话,将此问题阐述的极为清楚了。如果换一种非歌诀体的句式,这句话写成: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这样就会很明显的看出来内气的运用之要妙,分为存气常充腹贯气通筋骨壮形骸两种使用现象及方法。而两种使用内气的方法及现象又同时存在身中。贯气通筋骨壮形骸的方法,表明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功效。而存气常充腹的方法,表明神回身中气自固的功效。

神回身中气自固,此身中就是指少腹丹田而言的。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收,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录自《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此论中的中宫,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内之中宫的简说了。明言是丹田气海了。

而唐顺之在《观峨嵋道人拳歌》中说:鼻息无声神内守。就是说峨嵋道人打拳时,由始致终总是气沉丹田的,及神内守。此内守二字,内,指丹田。是针对: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内气在此静定而不它移游走。神内守三字,说的就是存气常充腹的这部分内气。为何峨嵋道人打拳时运动异常激烈。而骤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满而鼻息无声,神闲气定呢?就是因为存气常充腹神内守的缘故。也就是不生喘满的直接原因吧!但是,什么现象可致喘满呢?即生出气满嘘嘘的现象呢?其实,在气法指要的歌诀中,前贤已经清楚的指明了。

就是杀手休将气放怀。杀手,就是攻击之手,气放怀,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这部分内气,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发放人的瞬间,莫将沉在丹田中的内气放入胸中来。如果沉入丹田的内气因发放人时而升浮到胸中来,内气无根而浮,则必生喘满而气喘嘘嘘了。这就是为什么动手较技,因为有沉气丹田内守功夫者,不生气喘之症;虽有沉气丹田不能内守者,必生气喘之症。而关键又在杀手的发放人之瞬间,最容易发生气放怀的现象。这是不得神内守之运用内气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现的病拳现象。

俗话说:把心放在肚子里,着的哪门子急呢?此说中的把心放在肚子里,就是心气沉丹田的意思。所谓虚胸实少腹,就是这个气沉丹田的方法。一般练内功者很容易做到,习拳者在练功时,自己也很容易做到。故不会出现气喘的现象。一但与人较技,攻防动变起来,忘了气沉丹田,内气不由自主的升浮到胸中来,则必生气喘症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人提出了以呼为补的技术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杀手气入怀病拳之症。因一般的习拳着没能很好的掌握这个以呼为补的发劲放人的技术方法。故没有这一运用内气的技术、技巧、功夫,在较技时不能气固丹田而升浮入胸中,造成气喘,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下面具体介绍以呼为补的发劲放人的固气之法。讲清其道理,以备习拳者参考。

当练习拳术已能气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练习放劲发人固气之法了,又名练力法,又名吐气开声贯气法。不管名称如何不同,练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骤是相同的。

骑马开弓式练法:骑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站架。开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两手要一收一发。意似开弓。这样形成了直步冲拳的打法,顺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练时有进步法,退步法;进中退,退中进;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于是以贯气固气为主。故练习时外形轻静自然,只求姿势动作准确,内气适时到位的感觉,不求击打放人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贯气固气的效果。才属于正确的练法。

练功要点:即直步冲拳式练习,进步和冲拳到位之瞬间,吐气开声,胃上脘内有内气直下沉入丹田中,此为气贯丹田法。此法练习20多天,自觉气贯丹田充足,内气下贯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上贯和下贯的功法,以求周身贯气圆满,而又丹田固气贯气通筋骨壮形骸同时存在,同时运作,达到杀手休将丹田之气放入怀固气功夫,至此,也就在较技中不会产生气喘之症状了。

上贯法:当打直步冲拳的吐气开声,胃脘内的内气下贯丹田中的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腰中命门而出上贯百会,乃从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线之内气经颈脊达百会贯顶。其它则在夹脊部位分成两股,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下贯法:与上贯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会阴返环跳,沿腿之阳面,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这样,在直步冲拳的贯气法中,内气的运行分为三种线路。一是内气贯丹田,二是上贯,三是下贯。而此三种线路是同时存在的。既达到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内气之双重效果,又保证了杀手休将气放怀的不生喘满之效果,但要知道,练习时只体认贯气的感觉,包括贯气的线路之体认情况。只体认做好吐气开声的贯气法。至于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静自然了。即只管吐气之呼,不管吸气,乃是秘诀。

以此吐气开声贯气法,修练百日,固气功夫定矣!再以本门宗技的各种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练习,达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气道畅通,贯气充足,则丹田气海的内气根固矣。
 
但具体修练时,尚有舒、缓、迟、含、活、短、长的练法之分别。即在吐气开声贯气法的练习过程中,由于阶段不同,所求不同,虽是同一功法,同一拳式,以吐气开声贯气为主,但侧重点不同,故有上述七字之讲究,下面分别阐述清楚。以备习拳者参考运用。

舒,初练吐气开声贯气法,以舒展筋、骨、节为主,达到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为目的。故在练习时,要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形体舒展自然。虽说形松静柔和,不要妄用外形的筋劲骨力,全以内气贯通为主要方法。是练柔行气,节奏要放缓慢一些,保证刚落点的前后之柔行气要有蓄势的充分时间,这就是缓以蓄其劲的练法。因为,拳法是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如果蓄劲之势不充分,则内劲之发放必受影响,为求较技时的疾快猛之拳势的运用,故此时要以练法求得蓄劲势充足为要点,外形静定功夫由此法中得之。只有此缓练法才能出疾快之用。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帖!


书剑楼主
一个爱国正能,阳刚、笃学的文武兼修课堂。一个关于禅修,武术、国学的结缘共进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