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BB一点通
作者:小诸葛
管理咨询业务合作:13041139206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对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今天,我们简单的分享10个其经典的战略思维,期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开门见山,我们接下来重点讲讲毛泽东的10个经典战略思维,每一个战略思维中提及的一些战略举措可能会有一些,重叠,但均是相互关联和影响所致,不断重复,也不断加深我们的印象。
01
毛泽东在打仗的时候,一直觉得指挥的人得把主要心思放在掌控全局上。他清楚战争最后的输赢,不是看一两场小战斗是胜是败,或者个别地方有没有占到便宜,而是和整个战争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好多方面的相互作用有很大关系。只有把这些方面的复杂关系都搞明白,才能在战争里找准方向,带着军队打胜仗。
就拿解放战争来说,毛泽东是从全国这个大范围来看战场形势的。他全面地分析情况,用心地协调各个野战军的行动,让他们相互配合得很好,最后在战略上取得了全面胜利。他不会因为某个地方一时的输赢,或者某一场战役的局部情况,就改变自己的大方向。他是从整个战争的大局面出发,用考虑全局的方式来制定战略和指挥作战的。
在做战略决策的关键时候,毛泽东的眼光也很独到,决定做得也很果断。1948 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在人数上还有些优势,但是他们一线正规军的实际战斗力已经下降了很多,而且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徐州的刘峙集团、东北的卫立煌集团和华北的傅作义集团这三个地方。毛泽东很快就发现国民党军队是表面厉害,内里不行,于是果断决定进行战略决战。他根据敌人的分布情况,巧妙地制定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计划,很准确地抓住了战略决战的时机和方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好基础。
毛泽东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个战略方针,也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全局思维。各个部队接到去东北的紧急命令后,马上调整作战计划,全力去控制和发展东北地区,这就改变了全国的战争形势,让解放军这边的战略布局更有利了。在三大战役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毛泽东一直关注着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从全国战场的整体和各个部分的联系出发,全面地考虑每个方面和不同阶段打仗的需要,稳稳当当地掌控着整个战场的情况。他精心协调各个战区之间的配合,巧妙地把握战争的节奏,让三大战役一个接一个地顺利进行,一直朝着预定的战略目标前进。
在具体指挥战役的时候,毛泽东协调全局的能力也特别强。在辽沈战役中,他明确告诉东北野战军,要把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锦州这个关键地方。锦州在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交通上特别重要,只要拿下锦州,就能把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切断,形成把敌人“关起来打”的好形势,为战役胜利打下基础。这个决定充分显示出毛泽东能从全局出发,准确地找到关键的地方,然后集中力量去突破的战略智慧。
淮海战役时,毛泽东统一指挥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让这两支队伍紧密合作,形成很强的战斗力。当战役计划定好,部队马上要按照预定方案进攻的时候,毛泽东发电报给前线的指挥员,说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变化,一定要坚决执行原来的计划,还强调越坚定地执行计划就越容易胜利。在这个方针下,他给一线指挥员一些自己做决定的权力,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情,不用什么都向上请示,这样既发挥了一线指挥员的主动性,又保证了战役的大方向不会偏离预定目标。
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凭着敏锐的战略眼光,及时做出把傅作义的部队留在华北地区,不让他们往南逃的关键决定,这对平津战役能顺利进行特别重要。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一方面马上命令刚打完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息,赶快进军关内,增加华北地区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对傅作义的部队采取“围着但不进攻”或者“隔开但不包围”的灵活战术,让傅作义不好决定从海上逃走。同时,在淮海战场上,毛泽东巧妙地留下杜聿明的部队先不彻底消灭,用这种办法牵制蒋介石,让蒋介石不能很快决定把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用船运到南方去,这样就保证了平津战役能在比较稳定的战略环境下顺利进行。
在调配兵力方面,毛泽东也显示出很强的全局平衡能力。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国民党军队把主要兵力都放在山东和陕北等地,中原地区的兵力就比较少。毛泽东果断地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同时派陈谢兵团到豫西、陈粟大军到豫皖苏,这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摆成“品”字形的战略布局。这样一来,鄂豫陕和豫皖苏两个解放区就连成一片了,成功扭转了战局,有力地体现了把优势兵力集中在主要战略方向的思想。
毛泽东在抓住主要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忽略次要问题的作用。他知道各个方向的作战行动都是有联系的,所以很重视其他方向对主要方向的辅助和配合。比如,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地区的解放区,毛泽东指示中原军区,除了安排一部分兵力在原来的地方坚持打游击战牵制敌人,其他的部队要赶紧突围。这个战略布局不但成功地打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和追击,顺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而且在战略上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给主要方向的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充分显示出毛泽东在战略布局中既能顾好主要的,又能协调好其他方面的全局思维。
点击链接,购买HR赋能工坊精选人力资源视频课,1天1元钱,助您日精进!
毛泽东的全局思维,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也有很重要的启示。
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的时候,不能只看眼前的一点利益或者局部的市场情况,要全面地考虑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既要好好分析市场的动态、行业的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也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像人力、技术、资金、品牌这些资源的状况。就像毛泽东在领导革命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一样,企业也要制定出有前瞻性和整体性的发展战略。比如说,市场上有新兴技术出现,对传统业务造成冲击的时候,企业领导者就得从全局的高度去判断,是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去开拓新市场,还是优化现有的业务流程来巩固传统优势,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调配在企业运营里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管理者有精准的全局把控能力。人力、物力、财力这些资源要根据企业的战略重点和发展阶段进行合理分配。就像毛泽东在战争里合理调配兵力一样,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来优化资源配置。比如企业要推出一个重大的创新产品,那就得把优势资源集中在研发和市场推广上,确保产品能成功进入市场并且被认可;同时,也不能不管其他业务板块的基本运营,要维持企业整体的稳定发展,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同时企业得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享,让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部门能高效地协作。当面对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或者市场突然的变化时,各个部门要能迅速地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比如说,市场部门发现客户需求有变化,要及时反馈给研发部门,研发部门快速调整产品设计,生产部门高效地组织生产,售后部门全力保障服务质量,这种跨部门的协同作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
在应对风险和把握机遇方面,老板得有全局视野,提前判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好应对的方案,同时还要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就像毛泽东在战争里能发现战机和危机一样,企业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法规的调整、技术创新的趋势等外部因素。当行业里有新的政策利好或者技术突破的时候,企业要能迅速做出反应,果断决定是加大投入抢占先机,还是先观望一下,等时机更成熟的时候再行动,这样才能在风险中找到生存的办法,在机遇中实现跨越发展,保证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能稳健地前行,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企业的持续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毛泽东始终坚信,事情的发展都有个过程,不是顺顺当当、直直溜溜地往前,中间总会有不平稳、不平衡的时候。虽说大方向是往好的、往上走的,但过程里肯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弯弯绕绕、起起伏伏。
就拿中国的革命战争来说,分成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形势和要干的要紧事,得根据当时实实在在的情况来想办法、定战略,可不能想着一下子就成了,急急忙忙往前冲。
往回看,抗日战争刚一开始,毛泽东早早看出这仗得打很久,就提出了持久战这个总的战略方向,让当时有点懵的中国人在抗战刚开始、啥都不太清楚的时候,就有了个准头,能踏踏实实地朝着胜利使劲儿。
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中国革命的形势一下子变得特别糟糕,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抓人、杀人,厉害得很。毛泽东带着队伍在秋收起义不太顺的时候,马上改变主意,不打长沙了,转头往敌人力量弱的农村走,在井冈山弄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么着就把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挪到农村了,给中国革命找了条新的出路。
在根据地建设的时候,毛泽东瞅准了敌人强、自己弱的情况,定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个字的游击战术。(这个部分的内容,后面还会阐述) 红军就用这些办法跟敌人绕圈子,不光保住了自己,还慢慢发展起来了,把国民党的几次“围剿”都给打破了。红军还搞土地革命,把地分给农民,农民就死心塌地跟着红军,根据地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稳,给后面的革命攒下了底子。
到了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鬼子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在中国横冲直撞。毛泽东看明白了,写了《论持久战》,说这抗战得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一开始战略防御的时候,八路军和新四军跑到敌人后面,打起了游击战,建了好多抗日根据地,拖住了不少日本兵,让他们不能一股脑地往正面战场冲。到了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就更重要了,成了抗战的主战场,根据地的老百姓和部队一块儿,跟日本鬼子的“扫荡”“蚕食”死磕,把根据地守得牢牢的,还越来越壮大,给最后的胜利攒着劲。等到战略反攻的时候,根据地的人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部队一起,狠狠揍日本鬼子,最后把抗日战争打赢了,给中国的独立和解放立了大功。
毛泽东在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候说:“跟别人合作的时候,自己得有主意,一方面要跟大家一起打日本,另一方面得防着国民党捣鬼,要是国民党有不想抗战、想反共的苗头,就得跟他们争。同时,还得想法子把中间那些势力拉过来。”
再看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国民党部队人多、武器好,解放军这边举步维艰。毛泽东就定了个战略,说先把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消灭掉,不用老想着守地盘。解放军就用灵活的办法,先往后退,把敌人引进来,再集中优势兵力把敌人一股一股地吃掉,像中原突围、苏中七战七捷这些仗,把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都给破了,局面就慢慢好起来了,给后面的反攻打下了基础。
后来,毛泽东瞅准机会,让刘邓大军千里迢迢跑到大别山,这一下就把战略反攻的大幕拉开了,解放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接着,各个野战军互相配合,打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跟国民党部队拼得厉害。毛泽东根据战场上变来变去的情况,不停地调整作战计划,让这三场大战役都朝着对解放军有利的方向走,消灭了好多国民党的部队,解放军就占了上风。
三大战役打完,国民党的主力差不多没了,毛泽东又指挥解放军接着往前冲,打过长江,把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都解放了,然后往全国跑,追着剩下的敌人打。经过好多艰苦的战斗,最后把国民党的统治推翻了,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盼了好久的解放和独立终于成了。
总的来说,在中国革命战争这一大长串过程里,毛泽东一直用过程思维,根据每个阶段不一样的情况,想出合适的办法和战略,把胜利的机会紧紧抓在手里。就因为他看得远、办法多,带着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干了好多年,最后革命胜利了。
企业发展跟也一样,有个过程,不会拥有顺顺当当的,市场上一会儿需求变了,一会儿竞争对手冒出来了,还有新技术不停地冒头,跟革命战争里那些乱糟糟、变来变去的情况差不多。企业管事儿的人得明白,发展就是有起有伏,得稳稳当当地、有信心地往前走。
从定战略这方面说,企业不能一开始定了计划就不变了,得像毛泽东看敌我力量变了就换战略那样,瞅着市场情况变了,就赶紧改企业的战略。比如说,企业刚开头可能就在本地卖点便宜好用的东西,挣点口碑和用户。但等市场上差不多饱和了,竞争对手也跟着学了,这时候企业就得琢磨琢磨,是不是要往高端市场走,或者去别的地方开拓新市场。这就得改产品是咋定位的、研发钱往哪儿花、咋卖东西这些重要的事儿,好让企业一直能发展下去。
企业碰到难处、栽了跟头的时候,得一样学会从失败里学经验。就像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候反“围剿”有输有赢,后来就变厉害了,企业要是项目黄了、市场份额少了,别灰心,得好好想想为啥。是东西质量不行,还是卖东西的办法不对,或者是没看准市场的风向?把这些事儿捋清楚,把管理、研发、市场调查这些地方不好的地方改了,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竞争力和抗风险的本事就能越来越大。
另外,企业发展得有个节奏,不能看着市场好就疯了似的扩张,也不能一碰到难处就使劲收缩。要像毛泽东把握革命的节奏那样,企业顺的时候,就多往研发、找人才这些事儿上花点钱,给以后攒攒劲;不好的时候,就盯着最核心的业务,把没用的花销砍了,攒攒力气等市场变好,这么着企业就能稳稳当当地发展,慢慢变大变强,最后成功。
张小峰、吴婷婷老师新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架构》,欢迎点击购买!
03
毛泽强调“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早在建党和大革命那时候,毛泽东就使劲研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他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把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分析得很透彻。里面说,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得带着大家干;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帮手,人多,还被封建制度欺负得够呛,特别想革命;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不太靠谱。毛泽东看明白了这些,就知道中国革命不能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老路,那条路已经不行了,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和老百姓的需求。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很差。毛泽东很快发现,当时大家都觉得对的城市中心论,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多,还受封建制度压迫,苦哈哈的,就盼着革命能改变命运,拿到土地,活得有尊严。毛泽东懂这个国情,就带着部队离开城市,去农村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可不是随便决定的,是他看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和革命发展的规律,这个决定给共产党指明了一条新路,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开头,给后来的革命事业打了好基础。
抗日战争刚爆发的时候,国内对抗战前景和办法说法不一,有说很快能赢的“速胜论”,还有说要亡国的“亡国论”,这些说法把大家弄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咋办。毛泽东不一样,他站得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仔细研究了中日两国的情况,像国家的特点、战争的性质、国际环境,还有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力量对比。研究完了,他写了《论持久战》。在书里,他科学地说抗日战争会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还明确讲,抗战不是一下子就能打完的,得打持久战,最后胜利肯定是中国的,因为中国有正义、人多、地大,还有坚持抗战的决心。
这预见太准了,一下子把大家心里的疑惑解开了,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稳住了人心,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按照这个战略方针,深入敌后打游击,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战略相持阶段,这些根据地特别重要,拖住了好多日军,让他们在中国战场陷进去,动弹不得。就是因为毛泽东看得远,中国抗战才能避免走弯路,一直朝着胜利的方向走,给最后胜利打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抗战胜利了,国内没太平,蒋介石想抢胜利果实,维持独裁统治,就发动了内战。毛泽东又综合分析国共双方的兵力、装备、人心向背和国际形势等因素,就知道蒋介石的统治肯定不行了,人民革命肯定能赢,这是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解放战争刚开始,国民党军队有美国给的好多援助,兵力和装备都比解放军强,解放军形势不好。毛泽东不慌,根据情况定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解放军就灵活地往后退,把敌人引进来,再集中力量把敌人一块一块地消灭。按照这个办法,解放军打赢了中原突围、苏中七战七捷等重要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扭转了战场的被动局面,为后面的反攻做好了准备。
后来战争形势变了,毛泽东抓住机会,让刘邓大军千里迢迢跑到大别山,这一下就开始了战略进攻,解放战争进入新阶段。接着,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把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消灭得差不多了,双方力量对比彻底变了。这些关键决策,都能看出毛泽东对战争走向预见得准,对战略时机抓得好。在他领导下,解放战争一直朝着胜利走,最后推翻了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了,实现了中国人民盼望好久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就像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给抗战指明方向一样,企业也需要这样的“战略指引”。得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形势、政策法规变化、技术创新趋势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等情况,这样就能提前知道市场潜在需求和竞争格局会咋变,然后提前准备新产品研发、优化生产流程、拓展市场渠道等重要事情,让企业在未来市场里更有竞争力,能适应变化。
预见思维还能帮企业应对风险。就像毛泽东预见到抗战会很难,提前准备好打持久战一样,企业发展也会碰到危机,像经济衰退、原材料价格变来变去、突发公共事件等。有预见能力的企业,能提前想好风险预案,准备好应急资源,调整经营策略,这样就能减少风险的影响,把危机变成机会,让企业在困难的时候也能稳稳当当朝着目标走,实现长远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厉害起来,成为行业里的好企业,给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04
毛泽东不拘泥于传统的战略战术,敢于突破常规,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方法。
早些时候,国际上搞共产主义运动都觉得城市中心论好,俄国十月革命靠城市武装起义成功了,好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就跟着学。但拿到中国来,根本不行,一直失败。毛泽东想法不一样,他仔细研究中国的情况,发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里反动势力强得很,不好弄;农村地区反动统治就弱些,而且农民人多,被封建制度欺负得厉害,特别想革命,有很大的潜力。
毛泽东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个厉害的革命道路理论。共产党就按照这个,跑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搞土地革命,把土地给农民,农民就特别愿意参加革命,有的去当兵,让革命队伍越来越大;有的参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让革命政权在农村发展起来。这么一来,革命的火在农村烧得越来越旺,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情况,成了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础,让共产党在困难的时候找到了适合中国的发展办法。
后来革命战争越来越激烈,敌强我弱。毛泽东又想出了好多新的游击战术。像“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战想法,让红军打仗更灵活,不像以前的阵地战、攻坚战那么死板。红军能根据战场上的情况,很快决定是打还是跑,找机会打敌人,既能消灭敌人,又能保住自己,在敌人的包围下还能很厉害。
还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把游击战争的办法说得更详细了。敌人进攻,红军就退,躲开敌人;敌人驻扎,红军就去捣乱,让敌人不得安宁;敌人累了,红军就狠狠打;敌人跑了,红军就追着打,扩大战果。(前文讲过了,再复数一遍)
这些新战术在实践里特别有用,有好多以弱胜强的例子。比如在井冈山斗争的时候,红军用这些战术,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根据地越来越稳、越来越大,这就看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在军事上有多厉害,让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时候有办法赢。
毛泽东还想出了人民战争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也是对以前军事理论的大突破。他知道人民群众在战争里力量大,觉得战争的力量来自老百姓。共产党在革命战争的时候,就动员老百姓,把军事斗争和政治、经济、文化这些方面的斗争合在一起。
老百姓在革命战争里作用特别大,给军队送吃的、穿的、用的,还有武器弹药,让军队有后勤保障;因为熟悉当地情况,还给军队提供情报,让军队打仗心里有数;很多人还去当兵,让军队人越来越多。老百姓自己也参加游击战争和支前活动,形成了全民皆兵、军民一体的情况。像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几百万老百姓推着小车送物资,在战场上跑来跑去,给前线送弹药、粮食、药品,照顾伤员。这些老百姓的行动很重要,是战役胜利的保障,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厉害之处,体现了毛泽东创新思维对战争指导理念的大改变,给中国革命胜利提供了支持和动力。
企业在市场里也是一样,情况复杂,多变。要是光模仿别的成功企业,很难干出大名堂。企业得好好研究自己在市场里的情况,像市场有多大、是在变大还是变小、竞争有多厉害这些,还得了解目标客户群体喜欢啥、咋消费、能花多少钱买东西,同时看看竞争对手哪儿强哪儿弱,找到市场里没人做或者没做好的地方。比如说在电商市场,大部分企业都抢着卖各种各样的商品,有些企业就专门做一类商品,像美妆、家居用品,给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这类商品选择,服务也更好,还做针对这类商品的特别营销活动,就把喜欢这类商品的客户吸引来了,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这就是战略创新,跟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差不多,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其次,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不光看基本功能,还喜欢个性化、品质好、体验好的。企业就得在研发上多花钱,关注行业里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用到产品设计和生产里,不断做出新的产品。比如智能手机市场快饱和了,消费者对手机的拍照、电池续航、外观这些方面要求更高了。有些手机厂商发现了这些变化,就花很多钱研发,做出有高像素摄像头、快充技术、折叠屏设计这些新功能的手机,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就赢得了市场份额。企业还得注重服务创新,把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流程弄好,给客户更方便、高效、贴心的服务体验,像线上线下一起卖东西、24 小时有客服、上门维修这些,通过产品和服务都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在某个市场领域要是比竞争对手差,别直接跟人家对着干,得用灵活的办法。比如说竞争对手靠便宜的价格有优势,企业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产品质量、品牌形象、服务这些方面下功夫,吸引那些不太在乎价格、更看重产品整体价值的客户。企业还可以去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或者新的客户群体,躲开竞争。像传统的家电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厉害,就去开拓海外的新市场,或者针对老年人、租房的人这些群体推出专门的产品和服务,找到新的赚钱地方。企业还可以在营销渠道、合作模式这些方面创新,像搞直播卖货、和网红一起推广、和其他企业一起跨界合作这些,通过创新的竞争策略,让企业一直发展,在市场竞争里站得住脚,还能有优势。
05
毛泽东同样注重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敌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时的中国,农民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生活艰难,对变革有着强烈的渴望。毛泽东推动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给农民,满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需求,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赢得了他们衷心的拥护和支持。
同时,工人阶级具有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特质,组织纪律性强且革命自觉性高。毛泽东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了坚固的工农联盟。在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武装起义后,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工农群众在经济上相互支持,农民为工人提供粮食等物资,工人则把先进生产技术和革命理念传播到农村,促进农村生产力和革命意识的提升;军事上,工农武装力量协同作战,共同抵抗敌人的围剿和进攻,保卫革命成果;政治上,双方共同为推翻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努力。工农联盟的建立,为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证明了毛泽东协同思维在凝聚阶级力量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毛泽东高瞻远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构想,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这一倡议打破了国内各政党之间的隔阂,各阶级、阶层、党派以及海外侨胞纷纷响应,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进攻,虽然初期遭受挫折,但也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为持久抗战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深入敌后,运用游击战术建立抗日根据地,从侧后方牵制和打击日军,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困境。此外,爱国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和国际友人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贡献力量。爱国华侨陈嘉庚组织捐款捐物,知识分子奔赴抗日根据地提供知识和智慧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建立和发展,是毛泽东协同思维的成果,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为赢得抗日战争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彰显了协同合作在抵御外敌时的巨大能量和积极成效。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发挥协同思维,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壮大革命阵营。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各民主党派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参与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商讨建国方针政策,为新中国的诞生描绘蓝图。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支前工作,为解放军运送物资、照顾伤员、提供情报等,形成了军民协同奋进的局面。例如淮海战役中,数百万支前民工推着小车运送物资,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展现了人民群众与军队协同作战的强大力量。这种全方位的协同作战模式,使革命力量迅速壮大,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再次证明了毛泽东协同思维在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价值。
毛泽东的协同思维对现代企业发展意义同样重大。
企业要清楚自身的业务范围、优势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比如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如果产品研发和设计是其优势,那么在找合作伙伴时,就应重点考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物流配送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这样精准定位,能找到匹配度高的合作伙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同时,企业要像毛泽东区分敌友那样,分析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对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保持警惕,防止关键信息和技术泄露;对能共同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的企业,则积极与其建立联系,探讨合作机会。
在供应链方面,企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很重要。企业可与供应商共同制定采购计划,优化采购流程,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和质量提升。例如一家服装制造企业与面料供应商合作研发新型面料,既能满足消费者对服装品质的更高要求,又能降低成本,提高双方利润空间。在市场拓展上,企业可与同行、上下游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合作。比如多家家居企业联合举办展销会,共同推广产品,共享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力。通过这些合作方式,企业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
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要坚持既联合又斗争的原则。这里的“斗争”不是冲突,而是保持自身独立性和核心竞争力,争取合作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企业要避免过度依赖合作伙伴,防止失去自身特色和优势。比如在技术合作时,要明确技术归属权和使用权,确保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不被削弱。在合作决策中,企业要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维护自身利益。例如在参与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时,企业要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对自己有利的建议和方案,争取在行业中占据有利地位。
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一些新兴智能手机品牌在发展初期,与芯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渠道商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升了产品性能和功能,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这些品牌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保持独立发展路径,避免被合作伙伴左右。在合作中,双方会就合作细节、利益分配等问题多次协商谈判,确保合作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现代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应学习毛泽东的协同思维,积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并在合作中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竞争力。这样,企业能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实力,更好应对市场挑战,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更大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06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疯狂围剿红军,当时的情况非常艰难。毛泽东知道搞革命就得面对牺牲和代价,但他一心想着让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成为国家的主人,所以坚决扛起武装反抗的大旗。
在创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时候,红军战士虽然武器差、物资缺,但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对革命的忠诚,跟敌人拼死战斗。就说井冈山斗争,多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猛烈围攻,很多战士为了保卫根据地献出了生命,代价惨重。不过从大的战略角度看,这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革命力量的必要做法,也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尝试,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体现了毛泽东用局部牺牲换取整体战略价值提升的代价思维。
长征更是毛泽东代价思维的突出体现。因为“左”倾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吃了大亏,只能被迫长征。一路上,红军翻山越岭、过河渡江,既要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又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短缺的困难。湘江战役打得异常惨烈,红军损失巨大,但毛泽东等领导始终保持冷静,从战略全局出发,坚持北上抗日的正确方向,带着红军突破敌人封锁,实现了战略转移。长征虽然代价沉重,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都很大,但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为革命复兴打下了基础。同时,长征也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示了共产党和红军为了理想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是用大代价换来战略转机和长远发展的典范,让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毛泽东的代价思维贯穿中国革命全过程,他站在历史高度和人民立场,深知革命道路艰难复杂。每次做决定,他都冷静分析利弊,尽量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正是靠着这种代价思维和对革命的忠诚,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成功付出了巨大牺牲。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要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想法。“战略上藐视敌人”,就是企业要有信心和勇气,别害怕强大的竞争对手。市场上常有一些大公司,资金雄厚、市场份额大、品牌知名度高。但企业不能怕,要相信自己有独特的价值和潜力,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努力,能在市场上开拓出自己的地盘。比如一些新兴的科技创业公司,虽然规模和资源比不上老牌企业,但它们能抓住新技术趋势,用创新的商业模式进入市场,挑战传统格局,这就是战略上的自信。
不过,只有战略上的藐视还不够,“战术上重视敌人”才是关键。企业要深入研究竞争对手的优缺点,分析他们的产品、市场策略、客户群体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比如一家想进饮料市场的企业,如果发现对手在某种口味饮料上已经占了大份额,生产工艺成熟,销售渠道强,那这家企业推出类似产品时,就得从产品质量、口感、包装、价格和营销等细节入手,制定更有竞争力的方案。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对这种口味饮料的潜在需求和没被满足的地方,改进产品;在营销上,利用社交媒体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推广活动,拓宽销售渠道,吸引消费者。这种对竞争对手的仔细分析和针对性应对,就是战术上的重视,能帮企业在竞争中找到机会,提升竞争力。
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果断出兵并掌握主动权的做法,也值得企业学习。企业面对市场机遇时,要有果断决策的能力。当市场出现新需求、技术变革或政策机遇时,企业不能犹豫,要马上评估自己的实力和资源,看能不能抓住机会。比如随着环保意识增强,新能源汽车市场兴起。一些传统汽车企业看到这个趋势,迅速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调整生产布局,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新市场中占了一席之地。而那些犹豫不决的企业,就慢慢在竞争中处于被动了。
企业要掌握市场主动权,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技术创新很重要。不断投入研发资源,开发出有独特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能让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引领市场潮流,而不是被对手牵着走。比如苹果公司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推出 iPhone 系列手机,凭借先进技术、易用系统和时尚设计,掌握了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主动权,成了行业领导者,其他竞争对手只能跟着它改进产品。
另一方面,企业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能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积极回应客户反馈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企业能培养出忠实客户群体。这些客户不仅会一直买企业的产品,还会帮企业做口碑宣传,扩大企业市场影响力,巩固企业市场地位,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性和掌控力。
此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还应该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市场环境。就像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开展政治斗争一样,企业可以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等建立好关系,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政策建议,在宏观上为自己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和资源,提升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创造更大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行业佼佼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07
毛泽东强调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积极争取战略主动,迫使敌人按照自己的战略安排行动。
就说四渡赤水战役,一开始红军和川军在土城打仗,情况不好,红军有点被动。但毛泽东没照着原来的计划硬干,很快决定撤出土城战斗,一渡赤水。这看起来是往后退,其实是有深意的,躲开了厉害的敌人,把红军的力量保住了,给后面的行动留了机会,就像下围棋走了一步好棋,为后面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然后红军到扎西休息,这可不是真休息,是等着敌人。敌人都往扎西来了,黔北那边就没多少人守了。毛泽东抓住这个机会,马上带着红军回师东进,二渡赤水,一下子回到贵州。敌人根本没想到,被打得晕头转向。红军接连打败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和黔军 4 个团,拿下娄山关,又追着敌人打,消灭了 2 个师又 8 个团,还抓了 3000 多俘虏,这是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仗。这场胜利让红军士气大振,也让大家看到毛泽东主动出击、抓住机会的本事,让红军从被动变成主动。
三渡赤水的时候,毛泽东又想出高招。红军在遵义茅台镇附近假装要过河,让敌人以为主力往西走了。敌人上当了,都跑到川南去。毛泽东却让一个团假装主力继续往西,真正的主力悄悄地从敌人中间穿过去,四渡赤水,把敌人甩在乌江以北。这一套操作把敌人的计划全打乱了,红军从被敌人追着打,变成掌控战场,显示出毛泽东主动思维在打仗时候的厉害,让红军在危险的时候找到生机,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再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秋收起义失败了,情况很危急。毛泽东没慌,仔细看了看形势,分析了敌我力量和战场情况。他觉得再去打大城市不行,就果断改了计划,带着起义军往敌人力量弱的山区走。这看起来是往后退,其实是主动改变战略,保住了革命的力量,避免了没必要的损失。这个决定让中国革命的方向变了,从只想着打大城市变成去农村发展力量,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打下基础,体现了毛泽东在困难时候主动改变、以退为进的智慧,是他早期主动思维的重要例子。
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里,战役刚开始,主要是想消灭刘峙集团的一部分主力,后来战局变了,毛泽东看准了战场形势和敌人的动静,决定扩大目标,要把徐州国民党军主力都消灭掉。作战范围也从两淮、海州地区扩大到徐州、蚌埠地区。
这些主动的战略调整,说明毛泽东不被一开始的计划限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主动出击。就是因为有这种主动思维,解放军在淮海战役里一直掌握着主动权,最后以少胜多,消灭了国民党好多有生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再次证明主动思维在重大战役决策里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战争里,情况变化快,有主动思维就能让军队很快对突发情况做出反应,灵活地改变战略战术,不陷入被动防守,少受损失,还能创造机会消灭敌人。主动出击、灵活应变,能把敌人的计划打乱,让敌人被动,自己就能有更多机会赢。而且,主动思维能让军队的人更有信心和士气,大家觉得战略决策对,就会更认真地执行任务,团结起来战斗,为实现目标努力。这种主动思维不光在战争时候有用,对和平年代国家的发展和战略决策也有启发,是很有价值、一直有用的战略智慧。
08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时候,红军的情况特别艰难,国民党军队厉害,力量对比差得远,形势很严峻。前面讲了,但是毛泽东想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这战术好就好在,红军熟悉当地地形,和老百姓关系好,能躲开敌人厉害的进攻,找到敌人防守弱的地方打。
就说井冈山根据地,国民党军队进攻,红军战士熟悉山林地形,就藏到深山里,敌人找不到。敌人驻扎的时候,红军派小股部队晚上去骚扰,破坏敌人的物资,让敌人休息不好,消耗他们的精力和物资,敌人的士气就低落了。等敌人被折腾得不行了,红军集中优势兵力狠狠打,打完敌人跑了,红军还追着打,扩大战果。
红军一直用这种游击战术,不光保住了自己,还积累了经验,队伍慢慢壮大,根据地也越来越稳、越来越大,形成了以弱胜强的局面,给中国革命找出了一条活路,体现了毛泽东灵活多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的智慧,给后来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到了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的情况也不好,国民党军队在兵力、武器、控制区域这些方面都有优势,想把革命扑灭。毛泽东有远见,定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解放军用灵活的战术,往后退,把敌人引进来,不跟敌人正面拼阵地战,免得消耗自己力量。
像苏中战役,华中野战军听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粟裕指挥得好,集中兵力选好目标,用各种战术,七战七捷,消灭了国民党好多有生力量,鼓舞了士气,也给解放军积累了经验。
后来战争形势变了,毛泽东看准机会,让刘邓大军千里迢迢跑到大别山,打乱了国民党的计划,开始了战略进攻。接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听毛泽东指挥,集中兵力一个一个消灭敌人重兵集团。毛泽东重视战役的整体计划和细节安排,根据不同战场情况,用智慧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创造好的战机,实现了以弱胜强,打赢了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国民党统治,中国进入新时代。这都是毛泽东军事智慧和以弱胜强思维的体现,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厉害。
毛泽东以弱胜强思维的关键是,他对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都很了解,像兵力、装备、士气、后勤、地理环境、人心这些,都清楚。然后找出敌人的弱点和自己的优势,制定合适的战略战术。这种思维不被老的军事理论和常规作战模式限制,敢突破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创新思维和大胆实践,调动敌人、迷惑敌人,给自己创造好的作战条件。
毛泽东也知道,打仗不光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还要在战斗里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打仗,让队伍作战能力变强,积累经验,改善武器装备,慢慢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从弱变强。
毛泽东的以弱胜强思维在中国革命每个重要阶段都有,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是后来军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好榜样,指引中国人在追求和平、正义与发展的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企业首先要像毛泽东那样深入了解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各方面情况,包括企业规模、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资金储备、市场渠道、员工素质以及客户忠诚度等。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同时洞悉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例如,一些小型新兴企业虽然在规模和资金上不及行业巨头,但可能在技术创新速度、对市场新需求的响应敏捷度以及灵活的运营机制上具有优势;而大型企业可能存在决策流程冗长、对小众市场需求关注不足等问题。
基于对双方情况的清晰把握,企业应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针对性的竞争策略。在面对强大竞争对手的市场挤压时,不要盲目地与其正面硬刚,进行大规模的价格战或广告战等消耗性竞争,而是要避其锋芒,寻找差异化竞争路径。可以专注于细分市场,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如同红军在根据地利用熟悉地形和群众基础开展游击战争一样,在竞争对手尚未充分关注或难以触及的领域建立自己的 “根据地”,逐步积累品牌知名度和客户资源,实现从弱到强的发展。
企业还应注重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和性能,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增强创新能力等。同时,积极借助外部资源,如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且成本可控,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获取前沿技术支持,拓展市场渠道扩大销售范围等,从而逐步改变与竞争对手的力量对比态势。
此外,企业领导者要具备敢于突破传统商业思维和常规经营模式的勇气,鼓励团队创新,积极尝试新的商业模式、营销策略和管理方法,像毛泽东运用独特的战略战术打破常规一样,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条件,实现以弱胜强,在商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成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09
毛泽东清楚地看到,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不管是土地革命战争和国民党反动派打,还是抗日战争和日本帝国主义斗,一开始革命力量都比较弱。敌人在军事装备、经济实力、政治统治等方面,往往都有明显优势。
就说抗日战争初期,日本有先进的枪炮、飞机、战舰等厉害的武器,军队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国内工业基础好,能提供很多物资支持战争,所以很快就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给中国人民带来很大灾难。
而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现代化慢,武器装备差,军队训练和作战能力有待提高,工业基础薄弱,物资供应不足,国内政治势力还不统一,很难形成强大的抗战力量。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不能很快结束,肯定要经历很长、很艰难的斗争过程,这就是毛泽东持久思维产生的原因。
在抗日战争这个关键时候,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很重要,是持久思维的经典解释和抗战的战略总纲,给全国军民指了方向。在书里,毛泽东仔细分析了中日双方在国情、战争性质、国际环境以及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情况。
他指出,日本虽然军事上暂时强,但它是资源匮乏的岛国,物资供应难持久,而且发动的是侵略战争,不正义,会被国际社会反对,随着战争发展,潜力会越来越小。中国虽然军事暂时弱,但领土大、资源多、人口多,战争潜力大,而且打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会得到国际社会支持。所以毛泽东说抗战肯定是持久战,中国人民只要坚持长期抗战,在战略相持阶段顽强抵抗,消耗敌人力量,就能迎来战略反攻,取得胜利。
这理论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些错误观点,给全国军民指明了方向,稳定了人心,激发了抗战信心和决心,让抗战有了明确的战略规划和路线,避免了战争指导思想上的盲目和短视,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理论基础。
刚才讲了,持久思维意义重大,不仅为中国革命战争提供了正确战略指导,保证革命事业在艰难环境中稳步推进、取得胜利,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等事业也有很大启示。
它教导人们面对生活困难和挑战时,要有长远眼光和坚定信念,不能被眼前困难吓倒,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长期奋斗准备,通过持续努力朝目标前进,实现理想抱负。
持久思维对于现代企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企业要对自身和竞争对手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评估,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例如,新兴企业可能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反应速度上具有优势,但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方面相对较弱;而成熟企业虽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稳定的市场份额,但可能在创新活力和应对新兴市场趋势的灵活性上有所不足。这种对局势的清晰认知,是企业制定持久发展战略的基础,如同毛泽东准确把握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是其持久思维的前提一样。
基于对企业内外形势的了解,企业应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避免被短期的利益和波动所左右。就像革命战争需要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一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市场份额被挤压、利润下滑等困难时期,此时不应轻易放弃或盲目改变方向,而是要坚定信念,按照既定的长期战略,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等工作。例如,一些科技企业在研发新技术或新产品时,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得成果并实现盈利,但它们坚持长期投入,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逐步积累技术优势和市场口碑,最终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体现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 “战略相持” 阶段的坚持和努力。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应重视内部建设和资源积累,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这包括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确保资金链的稳定;优化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忠诚度的团队;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加强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构建稳固的产业链生态系统等。这些措施如同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中的经济发展、干部培养和军队建设一样,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使其能够在市场的起伏波动中保持稳定并持续发展。
同时,企业要有耐心和恒心,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持续改进和调整策略。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和不利因素,如经济危机、政策调整、技术变革等。此时,企业应像革命军队在战争中根据形势灵活调整战术一样,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突破口。例如,在疫情期间,许多传统线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但一些企业迅速转型,加大线上业务的投入和拓展,通过直播带货、线上营销等方式维持了业务的运转,并在疫情后实现了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体现了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韧性和适应性。
总之,毛泽东的持久思维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企业只有树立长远眼光,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战略,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应对变化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愿景,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财富,推动经济的繁荣与进步,如同中国革命通过持久斗争最终取得胜利一样,在商业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10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中国革命战争不只是军事上的比拼,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变革。这个崇高的政治目标,明确指引着军事行动的方向,决定了军事行动的性质和内容。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中国社会被国民党反动统治着,农民被压迫剥削得厉害,生活很苦。毛泽东看准了这个情况,确立了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工农政权、让农民有地种的政治目标。红军就扎根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军事斗争,红军保卫并扩大了根据地,军事行动都是为了实现让农民有地、工农政权稳固这些目标,所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为革命发展打下了群众基础。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危在旦夕。毛泽东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重要主张。八路军、新四军响应号召,深入敌后打游击,抗击日军。他们的军事行动都是为了民族抗战、赶走侵略者,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尊严,所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誉和支持,让军事行动有了正义性,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政治目标。军事战略围绕这个目标制定实施,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消灭了国民党有生力量,解放了全中国。政治目标和军事行动高度统一,军事行动推动着新中国诞生,让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
毛泽东知道,一支厉害的革命军队,不仅要有好的军事素质,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政治品格。所以他很重视用先进的政治精神武装革命队伍,通过各种政治教育,让指战员明白革命的目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激发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
红军刚成立的时候,部队里开展了很多政治教育活动。政治课上,指战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革命使命等知识,从理论上明白革命的必要;诉苦运动中,战士们讲自己和家人受的苦,知道革命是为了受苦的人民,增强了对革命的忠诚;文化学习提高了战士们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革命理念和方针政策。通过这些教育,红军战士形成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他们知道是为了受压迫的人民和共产主义理想而战,这信念成了他们杀敌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时期,政治教育让军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更强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士们知道抗击日军是为了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是全民族的责任。这种使命感让他们在战场上更英勇,在游击战争和正面交锋中都表现得坚韧不拔,为保卫祖国、争取民族解放做出了很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政治教育围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宣传教育,战士们看清了国民党统治的反动本质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正义性、光明前景。这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和斗志,让人民解放军纪律性强、战斗力高。不管在战场上还是行军中,战士们都坚守革命信念,为全国解放努力,为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
毛泽东明白人民群众的力量大,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所以他善于做政治动员,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让军事斗争有了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土地革命政策,农民知道革命能让他们有地,能摆脱压迫,就积极响应,参加革命。他们给红军提供兵源,让红军队伍壮大,还提供物资支持,保障后勤;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给红军提供情报,让红军打仗更有把握。因为有农民的支持,红军才能在根据地发展,推动革命前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动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工人努力生产,为前线制造物资;农民踊跃支前,送物资、照顾伤员;知识分子宣传抗日思想,激发民众斗志;海外侨胞捐款捐物。这种全方位的政治动员,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形成全民抗战热潮,让中国能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政治动员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国共产党宣传党的政策主张,让人民群众看清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正义性、光明前景。人民群众知道支持解放军能迎来和平、民主和幸福生活,就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给军队送粮送水、做军鞋、照顾伤病员、提供情报,还有的参加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这种军民一心的局面,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和新中国的诞生。政治动员为革命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智力支持,凝聚了人心,让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强大革命合力,确保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支持,体现了政治引领思维在凝聚革命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毛泽东的政治引领思维照亮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路,从确立政治目标、塑造革命军队到发动群众力量,都体现了政治对军事的引领作用和价值。这思维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方向指引,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很重要,是后世军事与政治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智慧源泉。它让我们明白政治因素在战争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怎么通过政治引领实现历史使命和目标追求,为我们在新时代奋斗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企业经营中也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 “政治” 目标,这里的 “政治” 目标可类比为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例如,一家科技企业若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的科技产品以改善人们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那么其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人才招募等方面的决策和行动都会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当企业致力于研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产品时,就如同革命战争时期围绕政治目标开展军事行动一样,这不仅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还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尊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因为消费者更倾向于支持那些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
企业也需要打造一支具有 “政治信仰” 的团队,即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团建活动以及企业文化宣传等方式,让员工明白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以及自身在其中的责任和价值。例如,企业可以开展新员工入职培训,深入讲解企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战略,使新员工从入职之初就对企业有全面的了解和认同;还可以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在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强化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知。当员工对企业有了深度认同后,他们会像革命军队中的战士一样,在工作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忠诚度,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目标紧密结合,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能坚守岗位,为实现企业目标而不懈努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再者,企业要善于进行 “政治动员”,也就是要做好内外部的沟通与宣传工作。在内部,管理层要及时向员工传达企业的战略规划、经营状况和市场动态等信息,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工作热情,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外部,企业要通过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的形象、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客户、合作伙伴和优秀人才。例如,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如环保活动、教育扶贫等,不仅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还能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誉,如同革命战争时期通过政治动员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一样,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end
课程
申请
报名与咨询请扫描二维码联系殿娜老师
*添加备注“线下课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