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 仿突变生物合成调控对土曲霉C23-3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文摘   科学   2024-07-23 15:14   北京  

仿突变生物合成调控对土曲霉C23-3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马小翔,马泽源,刘亚月,周龙建,和羿帆,张翼

DOI: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4-0110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具有高度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对于特定类型活性化合物,如何获得丰富的衍生物以研究构效关系,对于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至关重要。除了化学合成方法外,生物合成方法被认为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利用细菌和真菌作为“细胞工厂”生成高产和多样化的目标化合物。生物合成方法包括前体导向生物合成(precursor-directed biosynthesis)、诱变合成[mutasynthesis,也称为突变生物合成(mutational biosynthesis)]和组合生物合成(combinational biosynthesis)等。

芳基丁内酯是一类常见于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等真菌的天然产物,其典型代表为土曲霉(A.terreus)产生的丁内酯I。芳基丁内酯的生源前体4-HPPA的合成涉及预苯酸脱氢酶和酪氨酸转氨酶。而通过不同的手段敲除或抑制这些4-HPPA合成的关键酶,可能是实现芳基丁内酯突变生物合成的关键。相对于目前不太多的芳基丁内酯生物合成报道,利用前体类似物、酶抑制剂来干扰4-HPPA的合成以获得丁内酯衍生物是一种新的衍生化思路,而且在技术上可能比敲除该前体的生物合成酶基因更简单易行,比完全随机的从不同来源菌株寻找该类化合物或改变培养条件的“单菌株多化合物”策略也更理性。

近日,《生物技术通报》在线发表了题为《仿突变生物合成调控对土曲霉C23-3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报告。本研究基于突变生物合成的思路(通常是通过天然前体合成基因的突变或敲除),试图在了解丁内酯I生物合成周期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仿突变生物合成”策略,即在合适时间点加入4-HPPA生物合成关键酶(预苯酸脱氢酶、酪氨酸转氨酶)小分子抑制剂的同时,加入4-HPPA的类似物,以期能抑制主体产物丁内酯I的合成,并进而利用菌株丁内酯合成酶系得到不同的芳基丁内酯类衍生物,为该类化合物的结构拓展寻找一种新途径;同时也希望了解在主体产物受抑制的条件下,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

本文现已在知网上线,欢迎下载阅读!


→点此进入知网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下特征产物丁内酯I的产量变化
2.2 菌株在酶抑制剂或诱导剂作用下丁内酯I及次级代谢总产物量的变化
2.3 酶抑制剂和前体小分子诱导剂单独/联合作用对菌株生长形态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实验结果显示,菌株C23-3在酪氨酸氨基转移酶抑制剂苯乙肼硫酸盐(PS)以及酶抑制剂组合(预苯酸脱氢酶抑制剂NTSP+PS)作用下,丁内酯I的生成受到了显著的抑制,其中组合抑制更强,此结果验证了前人提出的4-HPPA为丁内酯I的生物合成前体的理论。


高浓度前体类似物DHPPA单独作用、两种酶抑制剂与高浓度DHPPA联合作用均极大抑制了丁内酯I的产生,但同时未发现促进其他丁内酯类化合物的生成,推测原因可能是:人工前体DHPPA作为天然前体4-HPPA相似物,通过负反馈抑制了4-HPPA的生成或与其存在竞争,但DHPPA不能被丁内酯I合成的相关酶利用产生新的丁内酯衍生物。


推测真菌的NRPS-like酶的结构域有可能接受不同的底物产生多样化的产物。而本文实验中,前体类似物DHPPA可能与丁内酯I生物合成途径中具有一定程度底物杂泛性的相关酶结合,与天然前体4-HPPA竞争,抑制4-HPPA与酶的结合及后续生物合成,进而影响丁内酯I的产量;但DHPPA与酶结合后可能无法进一步被催化合环实现新丁内酯衍生物的产生,导致丁内酯类化合物多样性无明显变化。因此DHPPA可能并非最合适用于芳基丁内酯突变生物合成的人工底物。


本研究也发现在丁内酯I合成受抑制条件下,土曲霉的土震素、洛伐他汀等多数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也受到明显抑制,这可能和丁内酯I作为一种群体感应分子可以上调全局性转录因子laeA的表达,进而促进菌丝体形态分化、孢子产生以及包括丁内酯I自身、洛伐他汀、硫赭曲菌素在内的多种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的功能有关。但本研究也发现化合物18和20(可能为尚未报道的真菌环肽)尤其是后者的产量反而大幅上调,推测可能是对该条件胁迫的一种应激反应;而真菌环肽类通常具有新颖的结构和丰富的生物活性,是值得研究开发的药物分子资源;而压制丁内酯I合成的方式也可用于该环肽的生产调控。另外,压制丁内酯整体次生代谢下调的现象,也提示在未来研究中或可以在培养物中人为添加丁内酯I,以促进多样化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













本研究表明丁内酯I的前体确为对羟基苯丙酮酸,3,4-二羟基苯丙酮酸及对羟基苯丙酮酸合成酶抑制剂可用作抑制丁内酯I合成的小分子工具,以用于仿突变生物合成的进一步探索以获得多样化丁内酯衍生物,也可诱导产生环肽类化合物。









推荐阅读:


亮点文章 | Surfactin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亮点文章 | 生物合成法生产麦角硫因的研究进展



亮点文章 | 非天然氨基酸的应用及生物合成策略







《生物技术通报》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生物工程技术领域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知名科学家谢旗研究员担任期刊主编。主要报道与农业科学相关的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最新基础研究成果,致力于为学术共同体打造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优秀平台。目前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入选CSCD核心库、RCCSE核心,“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入选期刊。
投稿网站:http://biotech.aiijournal.com

欢迎订阅:

1. 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8-92

2. 科学出版社期刊发行部:电话 010-64017032;010-64017539

3. 网上购买: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淘宝、微店搜店铺名称“中科期刊”可直接订阅


投稿、转载信息发布及合作等事宜请联系:010-82109925/82109903

官方唯一投稿系统:http://biotech.aiijournal.com




长按关注: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技术通报
发布期刊论文,提供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