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质效,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提出,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强化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推动数字技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实融合等“五篇大文章”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营造高效安全的支付环境,培育高质量金融数据市场,加强数字金融相关新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加强数字金融业务监管,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与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数字金融统计和监测评估制度,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和典型模式,推动《行动方案》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全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巩固和拓展我国数字经济优势。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国家数据局 国家外汇局关于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服务数字经济和促进数实融合,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巩固和拓展我国数字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机遇、重视安全,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保留必要的现金等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提高数字化监管能力和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力,积极稳妥推行数字人民币,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支持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二)工作目标。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数字化金融产品服务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适配度和普惠性明显提升。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相关金融管理和配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三)加强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实施策略。建立数字化转型“一把手”负责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指定牵头工作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建立健全与数据驱动下智能化战略决策、运营决策、创新决策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四)强化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合理评估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指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建立跨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任务型团队,建立前端业务部门需求驱动的数字技术开发模式,提高科技开发敏捷响应能力。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点领域专利布局,持续提升科技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建设证券期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五)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指导金融机构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完善数据治理制度和数据质量管控机制,积极参加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评估。加强数据资产积累,全面整合内外部数据,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管理、融合共享。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能力建设,形成对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基础数据支撑。推进金融领域“数据要素×”试点,运用大数据、隐私计算等科技手段,融合应用多维数据,优化金融产品和风控模型,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管控质效。
(六)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鼓励金融机构合理布局数字生态场景体系,构建数字生态运营体系。坚持人民至上,以服务大众为价值目标,构建零售数字金融生态,在做好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的基础上,有效提高金融产品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普惠性。支持金融机构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助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资源整合运用。推动互联网保险规范发展,增强线上承保理赔能力。
(七)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支持金融机构提高数据驱动的业务决策和资源配置能力。利用流程机器人、数字化客户营销触达工具、集约化作业模式等数字化手段,赋能高强度操作性岗位提质增效。健全数字化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完善数字化人力资源考核激励机制。运用数字技术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智能预警和动态捕捉,推动风控从“人防”向“技防”“智控”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中小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定位探索数字化转型特色模式,优先选取影响程度深、范围广、价值高的业务领域或环节加快转型,实现成本可承担、业务可持续。
三、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
(八)助力科技金融提质增效。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内外部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对科技型企业全景画像,提升客户筛选和营销对接效率,促进金融服务触达更多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支持金融机构依托创新积分、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等“技术流”信息,借助数字手段,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建立科技金融风险监测模型,动态掌握科技行业趋势和企业市场变化,开展智能化风控和监测。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依托智能算法模型更好支持制造业发展。
(九)赋能绿色金融深化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数据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分等,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定性定量分析,提高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智能识别能力。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运用数字技术探测收集碳足迹信息,提升碳减排计量、核算和披露水平,提高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完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普惠融资服务体系,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有序推进全国中小微企业支付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支持银行在有效防控风险基础上,探索运用交易数据创新“脱核链贷”业务模式,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深化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域数字一体化平台,推动涉农信息整合,打造金融综合应用场景。加强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建设应用,支持金融机构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活体、生产设备等押品管控,拓宽动产融资业务范围。
(十一)持续丰富养老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深度挖掘信息数据资源,对养老企业精准画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发养老专属纯信用信贷产品,充分满足普惠养老服务机构的合理融资需求。聚焦老年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高频金融场景,持续健全金融无障碍服务体系,加快数字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推出“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加强相关产品服务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提升老年人群享受数字金融服务便利度。
(十二)支持提升数实融合水平。加快数字金融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嵌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等数字化场景,助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金融机构搭建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输出技术、平台等服务资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金融机构搭建跨境金融数字平台,助力航运贸易数字化。
四、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
(十三)营造高效安全的支付环境。提高应对特殊情景的支付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支付系统业务连续性管理,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完善系统功能,丰富业务场景,提升支付系统服务质效,持续完善广泛覆盖、高效安全的现代支付体系。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丰富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强化数字金融业务反洗钱监管。
(十四)培育高质量金融数据市场。发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自功能,加大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力度,进一步优化信用信息的开发应用机制。推动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按照公益性原则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共享服务,降低金融机构数据收集运用成本。加强金融领域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开展金融行业数据空间建设。积极稳妥推动市场化征信和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壮大,为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多元化征信和信用评级产品服务。健全覆盖各金融市场的交易报告制度与交易报告库。在依法安全合规前提下,支持客户识别、信贷审批、风险核查等多维数据在金融机构间共享共用和高效流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可信共享体系。促进和规范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统一监管合规口径,给予金融机构规则指引。
(十五)加强数字金融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规划建设绿色智能金融数据中心,推动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实时数据调用。建设优化高可靠冗余的网络架构,提高金融网络健壮性和服务能力,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架设通信高速公路。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规范应用,探索运用边缘计算和量子技术突破现有算力瓶颈,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精准高效的算力支持。
五、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
(十六)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指导金融机构加强数字金融业务合规管理,实施创新业务合规审查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多维度开展新技术应用适配测试与安全评估,强化技术风险管理,保障业务连续稳定运行。完善激励和容错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提升信息系统安全可控水平,化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强化模型和算法风险管理,健全模型安全评估和合规审计体系,及时披露算法信息,提升算法可解释性、公平性和安全性。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外包风险管理,建立外部合作方准入管理、持续评估和退出机制。
(十七)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指导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数据安全的商用密码保护,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组织金融机构定期进行数据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接入金融行业相关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推动相关平台互联互通。开展网络安全相关压力测试,提升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水平。搭建证券业数据和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基础、共性安全支撑。
(十八)加强数字金融业务监管。密切跟踪数字金融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按照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的原则,依法依规全部纳入监管。持续完善数字金融相关业务规则和监管制度,及时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落实“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责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数字金融相关非法金融活动。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和监管工具,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行为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真实市场环境。积极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证监会组织等国际机构组织的数字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十九)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推动监管流程数字化再造,增强关键监管活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智能分析工具研发,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识别研判能力。推进监管大数据建设,加强工商、司法、舆情等外部数据引入,完善监管数据和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兼具信息展示、智能分析、流程管控、智慧决策功能的数字化监管平台。
(二十)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督促金融机构结合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和特点,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畅通金融消费者投诉渠道,建立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组织开展针对数字金融的教育培训和知识普及,增强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数字金融产品使用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督促金融机构保留现金等传统服务模式,提升现金服务水平,弥补数字鸿沟,保障老年人等公平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
六、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
(二十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数据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在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下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共同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组织开展常态化融资对接,支持数实融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密切监测和防范相关金融风险。各金融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推动本行业领域的数字金融工作。
(二十二)强化监测评估。组织开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评估,对金融机构数据挖掘能力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探索建立数字金融相关统计标准和制度,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常态化数据报送,做好统计监测工作,研究将相关统计结果纳入金融机构评价体系。
(二十三)加强总结宣传。探索建立数字金融业务试点,加大对数字金融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工作情况,梳理提炼发展数字金融的经验做法、典型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形成良好数字金融发展氛围。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国家数据局
国家外汇局
2024年11月21日
共建生态 共谋发展
2024年12月4日-12月7日
(周三至周六)
指导单位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中国建设会计学会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中国开发区协会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城市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
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承办
江苏现代资产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雄安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河北省资本研究会
河北省开发区协会
河北省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
雄安股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投资网
媒体支持
新华社 中新社 人民雄安网 新华财经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建设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证券报 河北日报
界面新闻 大河财立方 企业预警通等
12月4日(周三)下午
14:00-21:00 会议报到
17:30-18:30 中国城市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2024年度理事会会议
12月5日(周四)上午
8:40-9:00 大会合影
9:00-9:30 开幕式
1.领导致辞
2.《2025年中国城投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
9:30-10:20 专家报告一:新时期城镇化与地方平台公司转型向“新”发展
重庆市原市长、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10:20-10:30 茶歇
10:30-11:20 专家报告二:面向“十五五”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有关对策问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11:20-12:10 专家报告三:如何看待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一揽子增量化债政策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院长
12月5日(周四)下午
14:30-15:00 专家报告四:打造新型城市运营服务商,与雄安新区共成长
中国雄安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15:00-15:30 专家报告五:地方国资如何“做强做优做大”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原主任
15:30-16:00 专家报告六:大财政大国资格局构建与国有企业二次增长
中国财政学会国有资本治理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代咨询集团董事长
16:00-16:30 专家报告七:公平竞争背景下政府园区招商及开发运营策略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公司原总经理
16:30-16:50 茶歇
16:50-18:20 圆桌论坛
主题:转型 突破 增长——面向“十五五”的重点谋划与布局
嘉宾(拟邀):
朱利平 湖南省财政厅资产管理处处长
曹东锋 郑州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武 伟 济南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孙 炜 太原龙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建军 西安城投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李晓东 鄂尔多斯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邦彦 江东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12月5日(周四)晚上
19:00-20:30产业合作与项目推介会
12月6日(周五)上午
分论坛一:《国有资本运营与产业转型》
9:00-9:40 专题报告一:如何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嘉宾:王建祥 唐山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9:40-10:20 专题报告二:抓住三大重点推进企业转型——株洲产投集团“双核建设”实践与探索
嘉宾:周述勇 株洲产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10:20-10:30 茶歇
10:30-11:00 专题报告三:现代化治理与产业化转型下的“十五五“战略谋划与实施
嘉宾:乔海超 现代咨询集团管理咨询事业部总经理
11:00-11:30 专题报告四:安全净菜超级工厂 助力农业产业升级
嘉宾:谭 燕 中食净化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九三学社北京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11:30-12:00 专题报告五:城投企业通过“四资循环”向“四商”转型的实践思考
嘉宾:严荣华 雄安雄州建设投资集团总经理、正高级经济师
分论坛二:《数字化与绿色低碳发展》
9:00-9:40 专题报告一:产业转型促发展 培育城投新动能
嘉宾:杨中柱 广东大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9:40-10:20 专题报告二:数字产业赛道国企平台公司布局与方向
嘉宾:崔恩博 现代咨询集团 CIO、数字创新部总经理
10:20-10:30 茶歇
10:30-11:00 专题报告三:地方数据公司在数字乡村基层治理及服务的实践
嘉宾:刘琴琴 牡丹江乘势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11:00-11:30 专题报告四:从零碳园区建设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嘉宾:吕志勇 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发展咨询业务负责人、首席顾问
11:30-12:00 专题报告五:能源数字化革新——从光伏电站到数字化电站
嘉宾:丁培林 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2月6日(周五)下午
14:00-16:30 雄安新区项目考察——探访未来之城
12月7日(周六)全天
项目招商与业务合作交流
参会代表返程
1、国家相关部委、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国家智库、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领导、专家等。
2、各级政府(含新区、开发区、园区)发改、财政、国资、金融、自规、住建、交通、水利、文体旅、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及分管政府投融资工作的领导干部;地方国有企业、平台公司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等。
3、部分与城市产业相关的投资和运营机构、银行、债券、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领导和专家等。
论坛期间,组委会专门为中国城市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全国城投产业合作组织)成员单位,提供了免费的项目展示、产品演示、业务交流场地,供大家免费参展。
具体事宜与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刘晓萍联系(电话:18260000202)。展台、展架相关制作,可与保定市产业投资集团财信商贸有限公司解经理联系(电话:15830885555),说明是联合体成员单位,享受价格优惠。
1、地方政府(含相关部门)及国企平台公司(含下属控参股企业)的参会人员,会务费(含资料、专家、场地、考察、餐饮等)3380 元/人,其他参会人员4380 元/人。其中中国城市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全国城投产业合作组织)成员单位每人优惠500元。
2、住宿及往返交通费用自理。报到时由代表自行到宾馆前台办理,若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请将税号等相关信息提供给酒店。
有关参会报名、会议安排、产业推介等事宜,请联系会务组,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报名截止日期:2024年11月30日。
联系人|钱老师
电 话|182600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