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街穿东门街,步行约150米,一家看似平凡却“内藏乾坤”的拉面馆映入眼帘,没有醒目的招牌也没有响亮店名,却总能与爱吃这一口的市民达成默契,在众多的拉面馆中脱颖而出,它的店名在本地食客的心中叫“匠心拉面”。初冬的早晨,天气渐冷,空气中已然能呵出氤氲的白气,能让你有勇气离开温暖被窝的,除了上班,或许还有一份对早餐的期待。早晨七点左右,东门街上行人熙熙攘攘,这家拉面馆的顾客也渐渐多了起来。远远望去,面馆门口那口大铁锅正冒着热气,让寒冷冬日的清晨瞬间暖和不少。锅里每日现熬的骨汤咕噜咕噜冒着泡泡,香气四溢,旁边一口锅正炒制着色泽诱人的肉末炸酱,光是看到这两个拉面必备的食材都已经被“香迷糊”了。
这家开了二十多年的拉面馆在大家口口相传中,成为了溪城市民公认的老字号。店面不大,不到十张桌子,除去打包的食客,店面不一会儿就坐得满满当当。老板张勇正在案板上忙着和面,不管客人多少,店有多忙碌,他都坚持用心拉好每一碗面,老板话不多,但干起活来十分麻利。一碗拉面也是一门手艺,想要拉好面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如何和面、醒面多久、揉面到什么程度,甚至拉多少次才能让每一根面都劲道......点点滴滴都相当讲究。面馆师傅的一天,是从与食材的亲密对话开始的。面粉,这看似普通的原料,在张勇眼中却有着天壤之别。他精挑细选,对待面粉充满了敬畏,只取筋度与质地都符合他标准的品种,他说这是拉面的关键所在,不容有丝毫马虎。当面粉与水相遇,师傅张勇便用他那双宽厚有力的手掌施展“魔法”。揉面这一步骤在张勇看来也并非简单的体力活,而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融合,每一次按压,都像是在与面粉倾诉,让水分子均匀地渗透到每一粒面粉中;每一次拉伸与折叠,都是为了赋予面团坚韧的筋性;每一次拉面,师傅张勇就像一位雕琢美玉的匠人对待原石一般,面团在他的手中逐渐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仿佛是一件正在成型的艺术品。拉面若为其形,那汤便是灵魂所在。张勇对于汤的熬制,堪称一场盛大的仪式。他会每天亲自前往市场,挑选最新鲜、优质的猪大骨、牛骨和各类香料。猪大骨要肉质鲜嫩、骨髓饱满,牛骨则要纹理清晰、骨质坚实,这些骨头承载着汤头浓郁醇厚的希望。巨大的汤锅中,水与骨头碰撞出热烈的水花,师傅点燃炉火,大火让水迅速沸腾,将骨头中的杂质逼出,这是净化的过程。随后,转至小火开始漫长的熬制。香料们在恰当的时刻加入,八角的醇厚、桂皮的甘甜、香叶的清香与骨头的鲜美相互交融,师傅则会在一旁时不时地搅拌一下,熬制的时长至少要半天,直到汤头变得如丝般柔滑,色泽如琥珀般诱人,鲜味浓郁得仿佛能渗进灵魂。炸酱的制作,是一种对火候与调味的精细把控。张勇家的炸酱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先用秘制酱料腌制,让香料的味道深入肉的纹理。在炖煮过程中,师傅时刻关注着火候的变化,小火慢炖,让肉质变得软烂多汁,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嚼劲。每一碗拉面拉好后,先会舀一大勺骨汤,再盛一大勺炸酱,撒上葱花香菜作为点缀,激发高汤的鲜美,淋上秘制辣椒料汁,最后的点睛之笔是配上张勇自家腌制的酸菜,这碗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拉面才算完整。秋去冬来,季节轮换。那些天未亮就已摆好的早餐小店,以平凡生活的烟火气点亮一日之初,为这个冬日带去一丝温暖。20多年过去了,这家拉面店见证了东城角街巷早餐文化的变迁,但面的味道始终没变,令人久久回味,不少远走他乡的食客,总会挑选一个契机,专程回来与拉面赴约,品尝这记忆中的味道。拉面师傅,以一颗纯粹的匠心,精心雕琢着每一碗拉面,用勤劳的双手在一碗碗面中拉出了舌尖上的美味。家乡的风土气息
已经多角度融入我们的一蔬一饭
一行一业、一风一景之中
每个竹溪儿女无论身在何处
熟悉的家乡美味始终在舌尖萦绕
一碗拉面,演绎着美食的传奇
匠心坚守,不断书写美味故事
看世间美景,品人间美好
总有一些地方
在记忆深处藏着心中的至味
报道/全媒体记者 张亚楠 邹启明 实习生王晓云
编辑/余清清 初审/方 赛 终审/郭 军
投稿邮箱:jrzx2699@sina.com(投稿请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