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水处理工程虚拟教研室建设与课程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黄霞教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殿海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陈志强教授、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重军教授受邀作报告分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助理张潇源副教授主持会议。本次研讨会汇聚多所高校共计70余位专家学者,旨在推动水处理工程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跨地区教学和实践资源的共享,促进水处理工程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水处理工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黄霞首先详细介绍了教研室的建设背景和目标。她指出,该教研室将围绕“水处理工程”课程教学,促进全国不同地区高校教师之间的研讨,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更新和共享教学资源,提升全国水处理工程教学水平。随后,她分享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处理工程”课程的教学特点,既强调课程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又突出课程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她还分享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学生自主设计的开放型教学实验等。
黄霞作报告分享
杨殿海分享了同济大学面向解决工程问题的水污染控制课程体系建设。他强调同济大学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介绍了同济大学在课程体系中将教学、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如通过实验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他还强调了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资源增强教材互动性和实用性的方式。
杨殿海作报告分享
陈志强以“水质工程学”课程为例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信息化案例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他强调了课程的实践性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如包含课件、板书、测试题等丰富课程资源的网站建设,以及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经验。他还分享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我国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进展和技术创新。
陈志强作报告分享
陈重军分享了苏州科技大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群”建设。他详细介绍了专业发展历程、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群建设,以及建设内容和成效,如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进课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水污染问题的设计和实践能力等。
陈重军作报告分享
在研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就报告分享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更细致深入的探讨,如学生自主设计的开放型教学实验、面向多个高校的水处理实验竞赛、人工智能赋能水处理工程教学和水处理工程案例教学的系统汇总等。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水处理工程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加强了全国各院校水处理工程专业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为未来水处理工程教学研究和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有效促进了水处理工程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通讯员 | 桑配旸
编辑 | 张楠楠
审核 | 黄霞 张潇源
责编 | 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