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该主题旨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元化宣传渠道,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知识,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对于青少年而言,父母在推动其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道路上,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一、认识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与积极的社会功能。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并能够应对生活中面临的挑战。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2.情绪稳定、乐观,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3.健全的意志,强烈的行动意识,果断,坚韧和自制力。
4.拥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统一的人格。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适应性强,能够与集体保持良好的联系。
二、破除常见误区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再次敲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警钟。数据显示,在接近10万名13~18岁的青少年受访者中,有高达14.4%的青少年自感幸福感较低,约有25%的人群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比例令人担忧。然而一些成年人的固有思维会认为青少年不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觉得青少年所谓的心理问题皆是孩子太矫情、太脆弱所导致的。可见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许多家长和成年人存在一些误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