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通讯作者:李大鹏 教授,刘松琪 讲师
通讯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亮点
• 探讨了死亡藻类沉积对内源磷释放的长期影响。
• 研究了沉积物中聚磷菌(PAOs)对死亡藻类沉积的响应。
• 沉积物微环境和微生物的变化都推动了内源磷的释放。
• 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在第40天达到最大值(Amend12中为0.14±0.017 mg L-1)。
• 应在藻类生长高峰期采收藻类,以防止沉积的死亡藻类产生诱发效应。
研究进展
图2 对照组、Amend1组、Amend4组和Amend12组 水沉积物界面(SWI)处溶解氧(Ⅰ)、Eh(Ⅱ)和 pH(Ⅲ)的微观分布图。虚线代表SWI。
图4 培养80天后死亡藻类沉积对0-2厘米沉积物PAOs代谢中糖酵解(a)、尿素循环(b)、和磷循环(c)过程关键酶活性和主要代谢产物含量(d)的影响。
图6 不同磷组分与沉积物性质之间关系的网络分析。相关热图显示了死亡藻类沉积后不同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左侧的线条代表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各种磷组分与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之间相关性的大小和显著性。
总之,本研究从微生物的角度,尤其是聚磷菌(PAOs)代谢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死亡藻类沉积在沉积物表面对内源磷释放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不仅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观点,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即通过对物理-化学-生物微环境相关因子的综合分析来解释科学问题。因此,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控制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内源磷释放的管理策略的理解,并为减轻新沉积藻类的诱发效应提供了有效建议:通过在藻类繁殖高峰期采收藻类来实现。
作者介绍
李大鹏,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地表水体修复以及水生态功能恢复研究。主持完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完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十一五”、“十三五”水重大专项。现为住建部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委员;《Water-Energy Nexus》、《中国给水排水》(核心)、《环境工程学报》(核心)等编委;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水协工程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学会沉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委会委员等。
通讯邮箱:ustsldp@163.com
刘松琪,博士,苏州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沉积物氮循环、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风险等研究。SCI收录论文17篇,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等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开放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
陈艳琦,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沉积物氮磷循环、微生物群落功能及生态效应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论文1篇,参与科研项目多项,如垂向微界面上内源磷形态转化的驱动机制等,参加学术汇报多次,如第七届国际学生环境生态论坛等。
1.【直播】 | 9.【院士】 |
2.【视频】 | 10.【综述】 |
3.【健康&毒理】 | 11.【写作】 |
4.【水】 | 12.【Nature】 |
5.【气】 | 13.【Science】 |
6.【土】 | 14.【WR】 |
7.【固废】 | 15.【EST】 |
8.【生态】 | 16.【J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