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节气的到来,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到来。不过,此时节虽然天寒地冻,却也临近“春冬正月交”,春的气息随之开始弥漫,春归有期,春山可望。
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意味天气寒冷,但未到极点。对小寒节气的名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足以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时节,大雁开始向北方的故乡迁徙。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大雁对故乡的眷恋,更揭示了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和适应。
在小寒节气,喜鹊开始筑巢。古人认为喜鹊是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的,这标志着自然界中生物对季节变化的感知和反应。
雉,即野鸡,它们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开始鸣叫。“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意味着天地之间的阳气在慢慢增加。
这三个物候现象共同构成了小寒节气的自然画卷,它们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生物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适应,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能够启发我们去观察自然、感受季节的更迭,以及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小寒时节,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蕴含着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找到了温暖和希望,共同期待春天的到来。
在广州,小寒这一天的早上要吃糯米饭。糯米饭并不只是把糯米煮熟那么简单,里面会配上炒香的“腊味”(广东人俗称腊肠和腊肉为“腊味”)、香菜、葱花等材料,吃起来特别香。“腊味”是煮糯米饭必备的,一方面是脂肪含量高,耐寒;另一方面是糯米本身黏性大,饭气味重,需要一些油脂类掺和吃起来才香。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古代民间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数九计算寒天这一方法在中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黄蜡梅以其独特的风姿傲然绽放,成为冬日里的一抹亮色。它们不畏严寒,静静地开放在枝头,金黄色的花瓣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温暖而耀眼。红梅则含蓄地含苞待放,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图文来源|外国语学院
图文编排|网络推广部 胡欣怡
初审|刘林莉
二审|王圣杰
终审|杜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