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准确的辅助检查对于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至关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常见心血管病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阐述其原理、适用范围、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临床意义,旨在帮助医疗工作者及患者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病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ECG)
心电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血管病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它通过记录心脏在心动周期中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形成特定的波形,反映心脏的节律、传导功能以及心肌的供血情况等。
08
原理
心脏的心肌细胞在兴奋时会产生电变化,这种电变化可传导至体表。心电图机通过放置在体表特定部位的电极,捕捉这些微弱的电信号,并将其放大、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曲线。
09
适用范围
1、心律失常的诊断,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通过分析心电图上 P 波、QRS 波群、T 波等的形态、频率和节律,可准确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2、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初步筛查。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可出现 ST 段压低、T 波倒置等改变;心肌梗死发生时,会有特征性的 ST 段抬高、病理性 Q 波形成等表现。
3、评估心脏的电轴、心房和心室的肥大等情况。例如,左心室肥大时心电图可表现为 RV5 + SV1 电压增高。
09
检查过程注意事项
1. 检查前患者应安静休息 5 - 10 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吸烟、饮酒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 需暴露胸部、手腕和脚踝等部位,以便放置电极。女性患者检查时应避免穿着连衣裙。
3. 检查过程中要保持放松,平稳呼吸,不要随意移动身体或讲话,防止肌肉震颤和干扰信号产生。
09
临床意义
心电图操作简便、快捷、无创,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有关心脏电生理活动的信息,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是心律失常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重要工具
二、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m)
心脏超声是利用超声波原理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检查的方法,能直观地显示心脏的形态、大小、室壁运动、瓣膜形态与功能等情况。
01
原理
超声探头发出高频超声波,超声波在遇到心脏不同组织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波被探头接收后,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心脏的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等,从而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血流情况。
02
适用范围
1、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可清晰显示心脏结构的异常缺损部位及血流分流情况。
2、瓣膜性心脏病的评估,包括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的狭窄、关闭不全程度,观察瓣膜的形态、厚度、活动度等,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及手术时机。
3、心肌病变的检查,如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测量心肌的厚度、心室腔的大小,评估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4、心功能的测定,如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心脏的泵血功能,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有重要意义。
02
检查过程注意事项
1.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患者最好穿着宽松、便于暴露胸部的衣服。
2. 对于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检查前需禁食、禁水 4 - 6 小时,以防止检查时呕吐导致窒息。检查过程中患者需配合医生将超声探头经口腔插入食管,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但一般是安全的。
02
临床意义
心脏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够提供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是诊断各种心脏疾病、评估心脏功能和指导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起着关键作用。
三、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及血流情况。
01
原理
通过将导管经外周动脉(一般为股动脉或桡动脉)插入,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在 X 线下显影,从而清晰地观察冠状动脉的走行、分支以及有无狭窄、阻塞等病变。
02
适用范围
明确冠心病的诊断,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等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确定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术)。
03
检查过程注意事项
1. 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手术。
2. 术前患者需禁食、禁水 4 - 6 小时。
3. 对于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要检查桡动脉的搏动情况及 Allen 试验结果,以确保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防止术后手部缺血。
4. 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股动脉穿刺者一般需卧床 6 - 8 小时,桡动脉穿刺者制动时间相对较短。同时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变化。
03
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最可靠的依据,并且直接指导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连续记录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可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短暂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发作。
01
原理
患者佩戴一个小型的便携式心电图记录器,通过电极与体表相连,连续记录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信号。记录结束后,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医生可查看这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全貌。
02
适用范围
1、不明原因的晕厥、心悸等症状的诊断。对于发作不频繁、常规心电图检查未能捕捉到异常的患者,Holter 可记录到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明确病因.
2、评估心律失常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及与症状的相关性。例如,对于早搏患者,可了解早搏的数量、分布规律等,判断其是否需要治疗及治疗效果。
3、检测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一些冠心病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可能存在心肌缺血但无明显症状,Holter 可发现这些隐匿性心肌缺血发作。
03
检查过程注意事项
1. 检查前患者应先洗澡,清洁胸部皮肤,以便电极更好地粘贴。
2. 检查期间要详细记录日常活动情况,包括活动时间、症状发作时间及症状特点等,以便医生分析心电图变化与症状的关系。
3. 避免剧烈运动、靠近强磁场(如磁共振检查室)和电场(如微波炉等)环境,防止干扰心电图记录。
04
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监测弥补了常规心电图记录时间短的不足,能够提供长时间的心电活动信息,对于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诊断、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五、心脏磁共振成像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
心脏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共振现象对心脏进行成像,可提供心脏的解剖结构、功能、心肌灌注及组织特性等多方面的信息。
01
原理
基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磁共振现象,通过施加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使心脏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然后接收并处理其发出的信号,重建出心脏的图像。不同的脉冲序列可分别显示心脏的形态结构、心肌运动、心肌灌注以及心肌组织的特征(如是否存在纤维化等)。
02
适用范围
心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能够准确测量心肌厚度、心室容积等参数,并且通过心肌延迟强化等技术检测心肌纤维化,有助于明确心肌病的类型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心肌梗死的评估,可显示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尤其是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的评估有重要意义。通过心肌灌注成像可判断梗死区域周围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为是否适合进行血管再通治疗提供依据。先天性心脏病的详细解剖结构评估,清晰显示心脏大血管的连接关系、复杂畸形等情况,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03
检查过程注意事项
检查前需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项链、假牙等,因为金属会干扰磁场,影响图像质量甚至造成危险。=对于体内有心脏起搏器、除颤器、金属支架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确定是否能进行检查。部分新型的金属植入物可能是磁共振兼容的,但仍需谨慎。-检查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平静呼吸或按照指令进行呼吸配合,以减少呼吸运动伪影对图像的影响。由于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为 30 分钟至 1 小时左右,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需要给予适当的镇静处理。
04
临床意义
心脏磁共振成像具有无辐射、高分辨率、多参数成像等优点,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心肌病和心肌梗死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心血管病辅助检查方法众多,每种检查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体征以及初步的诊断考虑,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辅助检查方法,综合分析检查结果,以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图片来源:作者
推荐阅读
干货:护士必须50项操作+讲义
最新医护执业/职称考试宝典全新上线,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开始试用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