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活力迸发
——从广东看二〇二四中国经济热词
1
热词一
新质生产力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新”广东加速发展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
回望2024年,广东聚力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不断畅通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一个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广东正加速走来。
向塔尖进军,华为麒麟高端芯片实现自主规模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核磁共振设备、高端手术机器人等打破国外垄断;向空天探索,“广东造”火箭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向深海挺进,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冷泉生态系统、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设……
在广东,一大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新质生产力转化落地为实实在在的新产业,为产业现代化打开未来空间。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和基础研究平台等多方的协力加持,广东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的研究提供最好的“测试场”。
以大湾区国创中心为主平台,广东正搭建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创枢纽,核心总部4个直属创新平台已引进、集聚创新团队超600人,4家省内分中心聚焦区域产业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不仅有科技出新,更有产业“出题”。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如中流砥柱,引领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科技工程:华为鸿蒙等国产软硬件形成自主生态并规模化装机应用,比亚迪以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突破,连续两年夺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技术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厚积薄发,才让比亚迪迎来了市场发展的拐点。我们一定要在技术攻坚这条路上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
如今,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科技与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闯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新路子。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2024年,广东财政专门安排39.4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基础再造等工作。目前,广东累计推动超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8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面向未来,广东聚焦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一批重大重点项目。2024年10月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更是以立法形式为今后科技创新发展谋篇布局。
“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省,关键在于能否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否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打造新优势,增强新动能。”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表示,广东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全过程生态链发力,广东将力争经过5年左右,实现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涌现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左右,初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热词二
民营经济促进法
吃下“定心丸” 壮大“生力军”
2024年12月21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该法将填补我国民营经济领域专门立法的空白,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又注重加强规范引导,力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在民营经济大省广东,广大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904.88万户,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37.87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48%。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激活市场经济“一池春水”。一方面,民营企业已然成为广东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共有50家粤企上榜,华为、腾讯、比亚迪位列前十。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生力军。2024年前11月,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5.27万亿元,增长15.8%,贡献省内超六成进出口总值。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多的情况下,广东民营企业不断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向“绿”发展,折射出广东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和成效。
民营企业何以在南粤大地生根发芽壮大,又何以成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近年来,针对民营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难点痛点,广东打出政策“组合拳”,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和利益诉求。
例如,2024年初发布的“广东民营经济30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民营经济面临的市场竞争、权益保护、创新转型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政策措施。
过去一年,广东不断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稳妥实施新《公司法》,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依法调整注册资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粤星火”个体工商户发展服务品牌,惠及59万个体工商户,推进分型分类精准帮扶。
民营经济发展大有作为,未来还大有可为。眼下,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不断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至关重要。按下“加速键”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将让广东民营经济主体更有信心逐梦市场。
热词三
一揽子增量政策
政策效应释放 助力广东“大展拳脚”
去年9月以来,备受期待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亮相”,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注入了充沛动能,被不少经济学家、企业家称为政策“及时雨”。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力抓好2025年一季度经济工作,加快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深挖消费、投资、外贸新增长点,努力实现“开门红”。
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生效,将为广东创造怎样的发展机遇?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准广东在全国经济“大盘”中的定位。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截至2023年,广东GDP已连续35年全国第一,常住人口连续18年蝉联全国第一。此外,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百万人,是当之无愧的就业大省,为稳住全国就业“大船”发挥了关键的“压舱石”作用。
透过这些指标,不难看出广东投资、消费等方面市场的规模与活力。一揽子增量政策统筹财政、金融、消费、投资、房地产、股市、就业、民生等各个领域,在这些领域,广东在全国“大盘”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是举足轻重,就意味着有更大的政策落地空间。相应的政策“加力加码”,也无疑将为广东经济回升向好带来更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在去年11月,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揭开“神秘面纱”。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将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化债压力。
而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用法,即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在这些具体措施落地后,广东用足、用好拥有全国最多市场主体,区域创新能力、制造业发展水平领跑全国等优势,就能够更好地承接积极财政释放的机遇。
记者从广东省财政厅了解到,2024年,广东充分利用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重点支持白云机场三期、粤东城际铁路、广湛高铁等工程,安排超80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作为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有力、有效拉动投资。
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带动下,去年10月以来,广东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全省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工业、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走向更加积极。
热词四
“两重”“两新”
全方位扩内需 广东以实招创实绩
“广东省2025年将继续开展汽车报废更新、汽车置换更新、家电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和手机等3C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新年第一天,省商务厅发布公告,及时回应消费者关于换车换家电跨年后“补不补”“怎么补”的关切。
过去一年,“两重”“两新”成为经济领域热词,也成为各地扩大内需、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制造大省、消费大省,广东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均优势突出、市场广阔,推动“两重”“两新”工作,不仅可以拉动当前投资和消费,更为长期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两新”工作全面铺开。去年4月初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1+3+8”政策体系,创新推出一揽子财政资金保障方案,全年统筹各类资金投入超700亿元,真抓实干、真金白银确保“两新”政策落地。
去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2024年内提前下达2025年1000亿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的“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广东第一时间行动,对照项目清单抓紧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建设,并召开全省经济工作调度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工作,要求采取超常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支出进度。
具体成效如何?数据给出答案:“两重”方面,2024年广东省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1—11月,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00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105%。“两新”领域,去年1至11月,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万亿元,约占全国社零的10%,继续领跑全国;全省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同比增长19.8%,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2%,已连续2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首位,明确提出要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更多依靠内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在2024—2025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
落实中央部署,广东今年如何更好推进“两重”“两新”?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更大力度推进“两新”工作,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激发消费潜力;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带动,认真落实国家“两重”政策,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对广东而言,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2025年继续加力实施“两重”“两新”政策,推动更多广东创新技术、优质产品、先进设备对接服务全国市场,仍将前景无限、大有可为。
热词五
人工智能+
“加速”又“加成” 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着千行百业。在广东,“人工智能+”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了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出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的概念中,“+”既是“加速”,也是“加成”——不仅能效率更高地作用于其他领域,更侧重的是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乘数效应。
根据《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400亿元;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
向着打造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目标,广东全力奋进。
目前,广东已创建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唯一同时拥有两个先导区的省份。广东已发布64个大模型,大模型数量居全国第二。截至2024年10月31日,广东地区人工智能组织机构以近28万户的规模领跑全国,占据全国总量的14.7%。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全流程全场景,不断提升感知、认知和决策等多种能力,工厂就像有了“智慧大脑”。比如,服装设计领域可将设计排版时间从1天缩短到几分钟,1分钟内将设计图转化为成品效果图;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比传统人工生产效率提升30%,零部件制造成本下降40%;利用仓库机器人建设无人仓库,仓库容量增加2—4倍,工作效率提升50%。
“人工智能+”还为新兴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广东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强化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一代网络通信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应用与场景探索。广州、深圳等15城入选首批5G—A网络商用城市名单;工业机器人产量已占全国一半以上;两个月内诞生文远知行、小马知行两家自动驾驶上市公司……
当前,未来产业已成为大国博弈新赛道,各国纷纷针对面向未来的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布局,“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将带来无限可能。比如,空中“智驾”时代来临;依托于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优必选Walker S系列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琶洲实验室“脑机AI智慧病房”让肢体障碍患者“眨眨眼”就能“自主翻身”。这些如科幻电影般的场景,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正在广东批量“复现”。
“广东产业基础雄厚、数据资源富集、应用场景丰富,为‘人工智能+’创造了巨大空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崟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在广东的优势是产业化。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未来要充分通过“人工智能+”制造业为牵引,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热词六
低空经济
走过“元年” 蓄势待发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发力下,过去这一年,低空经济迅猛崛起。打“飞的”上班、无人机送外卖、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上城市天空……这些场景从科幻照进现实,低空经济逐渐成长为新经济增长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广东各地蓄势“起飞”。
一架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精准地附着在大厦的外墙上进行外墙清洁演示,彰显无人机在城市建设与维护中的巨大潜力。这是去年12月30日,深圳罗湖区低空经济产业园揭牌现场的场景。
去年12月26日,珠海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成立。“这是学校适应国家、省、市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需求,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的重要举措。”珠海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鸣说。
去年12月25日,惠州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落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联盟将举办与惠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对接会,并利用全球低空经济论坛春季会举办惠州专场推介会,协助惠州做好低空经济顶层设计。”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罗军表示。
去年12月24日,佛山“南海·蓝海行动”启航,南海区将逐步构建起低空配送“蓝海联盟”的运营网络,全力开拓低空经济的新蓝海。
在低空经济领域,广东已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广州、深圳、珠海等地集聚了全国30%以上低空经济企业,汇集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大疆创新、丰翼科技等全国头部企业,并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其中,在无人机系统制造领域,广东相关企业数达2831家,在通用航空器与eVTOL制造方面,拥有企业数均排全国第一。
“载人飞行器不仅要飞得起来,更要飞得好,飞得便宜,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实现‘飞行自由’。”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在珠海航展上完成了该产品的全球首次公开载人,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说。
去年5月,《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出台,提出打造世界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7月,广东召开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抢滩“低空经济”第一省;12月30日,广东省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广州成立,这是全国首个省级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志着广东低空经济进入了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广东1000米以下的天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繁忙。一幅关于未来发展的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