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护言医语关注我
2月11日,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获悉,1月24日,国内知名骨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柴益民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60岁。其告别仪式定于2月15日11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知情人士称,柴益民教授自2019年脑出血迁延日久,长期住院治疗。年富力强之际猝然倒下,实在让人痛心。
柴益民1964年出生于浙江衢州,1987年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工作。1992年考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骨科,师从李佛保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后到海南省人民医院,专门从事显微手外科工作。2005年又调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继续从事显微外科临床与教学工作。
毕生致力于创伤骨科、肢体复杂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他不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二级教授,更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领军人物,曾担任国际骨折与创伤治疗协会(OTC)中国区主席、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区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职务,为我国显微外科的发展和跻身国际一流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我国每年需要接受肢体修复重建的患者超过3万人次,其中不乏肢体复杂组织缺损严重影响功能的患者。为了提高保肢手术的成功率,柴益民主任不断探索研究皮瓣作为软组织重建的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概念,切取面积及修复范围显著增大,成活率达99.83%,被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大会评为近年世界十五个新技术之一。
柴益民是严重肢体创伤保肢治疗领域的佼佼者,对于目前断肢修复重建手术,柴益民首先提出了“血管吻合”。这是一种极为精细的手术,而在他的带领下,以前做不了的超显微手术现在都能顺利完成。而断肢、断掌、断指(趾)再植技术及各种组织皮瓣移植修复术已相当成熟,具备再植条件的手术成功率更是越来越高。
经过三十年的艰辛工作,柴益民率领保肢团队诊治患者超过20000例,将保肢成功率提高到 64.43%,显著高于文献报道的32.43%,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创立的保肢技术被2013年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大会评为“近年世界重建新技术”之一。柴益民2016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成果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2015年,柴益民领衔的《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肢体复杂缺损新策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不论是再植还是再造,关键是改进和规范修复技术,因此柴益民团队致力于把保肢修复的临床经验总结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育内容,通过持续的培训班推广到更多地方,培养更多的骨科人才。
从1963年陈中伟医生成功施行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到1978年于仲嘉教授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再到近年来科室每年都能完成超过1000例的“断肢再植”,六院骨科在全世界面前独占鳌头,骄傲地扛起冲锋的大旗。柴益民在临床、科研方面不断做出成就的同时,尤为重视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在对年轻医生的培养上,他犹如一位严父。柴益民2016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成果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在国际、国内等多个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中任重要职务。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二级教授,他为骨科学科的传承尽心竭力,共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后40余人。
作为学科带头人,柴教授身先士卒,不断臻善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现双向转诊及上下联动,带动区县分院的骨科发展,并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近年来,柴益民克服身体不适,多次亲赴、新疆、西藏等地进行技术指导,并开展手术,造福当地百姓。他常说:“我们的救治不仅是为了病人能生存,更是为了病人能幸福生活。”
三十余载从医生涯,柴益民始终躬身于临床、科研、教学及团队建设的第一线,他不仅医术精湛,更以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患者和同仁的尊敬与爱戴。他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热情,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重燃了生命的希望。他始终以一份朴实与坚持诠释着医德的真谛,展现了一位精诚大医的风范。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可惜,可叹!
END
继续教育、公共课,关注护言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