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师|郑直:只为桃李竞相开

教育   2024-12-10 21:14   四川  



郑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二级编剧,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星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世界山地纪录片评委会大奖提名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最佳作品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奖一等奖等奖项。编导的电视作品有数十部在央视及其他国家播出。
























阅历:经验丰富
授人以鱼不如以渔


郑直在大学期间就喜爱文学创作,曾在《延河》《四川文学》《星星》《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小说和诗歌。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绵阳某军工单位,做过雷达工程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绵阳电视台做宣传工作,当过栏目制片人,后又辞职去成都做网络工程项目,兜转一圈后又回到绵阳电视台做技术,写新闻评论和做纪录片。再后来以客座老师的身份在学校授课,机缘巧合下正式成为绵阳师范学院的一位老师。

“做老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心态的变化。”郑老师说,在电视台工作时,任务冗杂繁重,心里也总想着今天又会到哪里去拍视频,又要哪里参加电影节拍摄等大大小小的活动,一天忙完身心俱疲。当老师后,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心思则变得更加纯粹。“我现在想做的、要做的,就是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学生。”郑直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是很重要的,同学们的制作水平能对标上电视台等媒体单位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下,能熟练地运用相机与摄像机,在一次次的拍摄实践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打磨自己的作品。

郑直始终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们,鼓励大家好好提升自身素养,多多拍摄作品。“有些同学不积极,大三大四还做不出像样的视频。而有些同学有想法,却没有付诸行动。除了多学习多实践,自信也是十分重要的,当你花时间花精力打造一个好作品时,能感受到进步与成长带来的信心,后面自然而然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面对同学们的请教,郑直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提出他的见解与建议。

自身的兴趣热爱与来自同学们的正向反馈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他对创作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热爱。当他看到同学们学习、拍摄时的严谨认真,看到同学们从初上手时的青涩稚嫩到慢慢做出像样的作品,走向更大的舞台时,他更加坚定了深耕育人的想法。谈及未来,他说他仍将以一腔热情,踏踏实实行在路上。




课堂:教授知识 提升认知与素养


郑直主要承担纪录片创作、剧本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总是强调,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拍摄、写作是最基本的练习,要创作出好作品,首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基本的技术训练。”

郑直认为,写作和拍摄固然是很重要的实践,但实践前还需要正确的认知作为指导,认知的高度决定作品的深度。从内,需要构思作品的框架、想法、创意;从外,需要关心时代和产业的发展,关心作品是否具有价值。而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媒介平台顺势而变,面对传统媒体、新媒体、短视频等媒介,同学们需要具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媒体平台的势与为,敏锐捕捉当下的热点与痛点。

讲剧本,郑老师在课堂上会带领同学们首先关注剧本“存在的意义”。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受关注,才会更打动人心。但对意义的定义是多样的:社会价值、人生启迪,于细微瞬间中闪耀的人性光辉等等。这就要求作品紧贴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表现意义、升华主题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呈现。在课堂上,郑直带领大家阅读优秀的案例作品,分析它们的闪光点。面对剧本中的点子和创意,他教导大家多看多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为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他教导大家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设计矛盾等。例如俚语、官话等使用要贴合人物的身份,冲突安排要合情合理,通过压缩时间、拆解事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讲编导,同样需要先有个认识:拍什么、如何拍、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例如采访老师坚守岗位教书育人,突出无私奉献的拳拳之心;例如拍摄大熊猫,响应保护自然环境的号召……先要有个方向,对自己的作品有个大致的把控,设想作品想要表达的效果与深层的境界,再去进一步填充细节。郑直引导同学们不仅要用恰当的视听画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大胆创新,融合当下时代发展的亮点,做到片子效果和质量的整体把控。


在课堂上讲纪录片创作,郑老师会为同学们播放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探讨作品背后想要传达的意义,也会播放大家的小组作业,并让各个小组成员代表上台陈述拍摄的想法与分工。同学们一听都很紧张,甚至有些不好意思,郑直微笑着鼓励大家自信地展示小组风采。整个课堂进行过程中,郑直认真观摩同学们的作品,平和认真的目光不时与台上正在陈述的同学进行交流,他频频点头,并不时拿起手中的笔做好记录。直到最后一位同学做完了汇报,他才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讲:“大家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积累经验。当你自信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拍摄的作品很有信心时,就标志着已经达到了你应有的水平,才能继续向上提升。”当有同学因找不到合适的选题而困惑时,他引导同学们关注校园的日常生活,从生活的细致入微处打动人,切忌假大空;面对视频里的配乐与配音,他强调声音应该与视频风格一致,轻重急缓都应配合叙事,不能想当然随意添加……日复一日,同学们逐渐从郑直的课堂中找到灵感与方向。



     
课外:践履所行 知草木真味


郑直常常在课后与同学们探讨剧本,指导同学们如何利用电视语言呈现想要达到的效果。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8年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的拍摄。

为响应绵阳电视台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共建家园的号召,传媒学院确定了采访2005级校友吴宗卓的选题。通过探访吴宗卓毕业后投身北川灾后重建十年的动人事迹,展现了他将青春献给北川,从思想上、精神上、行为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北川人”的历程。

在接到任务以后,郑直带领着学生摄制团队开始实地采访、记录吴宗卓的工作场景等基础工作,不仅有新县城征地拆迁的宣传报道,还有吴宗卓从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历程,以及灾后重建的北川新县城从一片油菜花地到具有浓郁羌族风情小镇的飞跃进程。镜头记录了吴宗卓安抚拆迁群众,来到贫苦户家里走访等扶贫工作细节。为帮助脱贫户不返贫,有稳定的增收渠道,他帮助他们联系企业老板签订用工协议,还经常为这些人家的孩子买课外书,用实际行动引导下一代积极面对现实生活。

镜头不在景深,而在情深。郑直教导同学们在十年中选取有意义的事件进行表达,同时设想预期的拍摄效果,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具体运用在拍摄上。同学们整个拍摄过程比较顺利,用镜头刻画了一个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新闻记者到“深入扶贫援建”的公务员形象,这篇人物报道最后在《绵阳新闻》播出。

但拍摄作品,总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时,需要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障碍和限制,也会遇见动物怕人、举起摄像机但拍摄不到位等问题,团队在拍摄时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总的来说,拍纪录片也好微电影也罢,一路上有苦也有乐,同学们稚嫩的演技让大家忍俊不禁,榜样干部的坚守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在创作拍摄之中感受国家社会的发展变迁,看过花如何开、水如何流、风土人情怎样淳朴浓厚,都是十分值得的。

课外是更倾向于实践实操的地方,郑直强调,“相机、摄像机等设备都是现成的,它们的本质都是工具,在已经学好理论的基础上,一定要多学习如何用好用熟设备,提升自己的眼界和素养,才能有所进步,才有更进一步谈创新的资格,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郑直走过沿途美丽的风景,见到学生们身上的踏实与肯干,他将继续耕行不辍,笃行不怠。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郑直默默付出的一切,只为桃李竞相开放。

END

往期推荐

绵师新闻周刊|一周要闻速览(12月2日-12月8日)
学校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89周年暨第二届大学生合唱艺术节

“职”属于你!直击绵阳师范学院冬季校园双选会现场!

素材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 | 郑直
文字来源 | 张杰 大学生通讯社 陈伦晖
编  辑 | 安欣瑶 郑筱
责任编辑|刘畅 佘宜莎
一审一校 | 周婧
二审二校 | 禹露
三审三校 | 陈强 
绵阳师范学院新媒体中心出品

绵阳师范学院
及时发布校园新闻,传递热点资讯,提供信息服务,弘扬校园文化,传播正能量。欢迎关注绵阳师范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