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恒庆
三千年成都,两千年蜀锦。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蜀”,“桑中虫也”。这里的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蜀錦《蜀山逸趣圖》局部(图源:《蜀锦:织出中国古代外交版图 凤凰卫视讲述〈丝路天府〉》)
刘备取得蜀汉政权后,与北方强大的魏国和东方富饶的吴国相比,刚诞生的蜀国地小,财政收入微薄,国力不济;《诸葛亮文集》卷二《教》:“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于是诸葛丞相带头示范,在宅基地上种桑800株,家人参与织锦。成都百姓一起努力,开展声势浩大的种桑织锦活动,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和军费开支问题。
蜀汉成都出产的“锦”华美绝伦,不仅当地的达官贵人争相购买,吴国国王孙权也经常用蜀锦奖励大臣,连蜀国的敌人魏国丞相曹操也是特别喜爱蜀锦,而派人秘密来成都购买。蜀锦出口远销海内外,成了蜀汉政权的重要财政收入。
于是,蜀汉王朝设立锦官,统管蜀锦产销,更是为成都增添了“锦官城”的美名。“锦”,成了成都的象征。
蜀锦《嬉竹》(蓬州闲士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女工之业覆衣天下”“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我们仿佛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成都,感受最热闹的织锦行业的氛围,“十万人家春日长”(薛涛诗)。
现在的“锦里”,就是当时织机最集中的地方。“濯锦江边两岸风,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刘禹锡的诗,说明了蜀锦生产规模之大,濯锦场面宏大:夕阳西下,晚霞满天,江中的蜀锦与倒映的江中晚霞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长卷画在锦江水面徐徐展开。
《释名》云:“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可见,“寸锦寸金”的说法自古有之。蜀锦为何那么贵?是锦的特点决定的。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工人正在制作蜀锦(图源:《环球》杂志)
蜀锦在织就的过程中,一次性将颜色丰富的图案制造完成,它必须通过楼织机来实施多色图案从纸上转移到多色绸面上,形成提花织锦,这无疑加大了制造织物的难度。再加上蜀锦原材料的蚕丝异常珍贵,生产工艺繁琐,生产力低下等因素,更是得来不易啊!据说,辛勤的织工织造一天也就仅仅能织成几厘米的锦,因而说它与黄金等价一点也不夸张。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蜀锦通过贸易的形式,出现在欧亚大陆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蜀锦花纹精美,色泽鲜艳,成功收获了一大批外国粉丝。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蜀锦在日本也很有名气。蜀锦的流通,促进了西方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丝绸之路上,“丝绸”已经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文明的形象标签。
成都的别称叫“锦城”,成都市的中心区域有一个“锦江区”,”锦江”,指的是成都城南那条古代织女濯锦的“南河”。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蜀锦遗留下来的文化印记随处可见:以锦命名的道路名称、小区名称、公园名称比比皆是,还有专门出售蜀锦和锦工艺品的商店。
左为蜀绣三异绣屏风《闲院扑蝶图》,右为蜀锦“八达晕锦”“落花流水锦”“天华锦”(图源:文旅成都)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蜀锦始终保持着久盛不衰的关键在于创新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蜀锦承载着四川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以蜀锦为荣,连接着四川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上的千千结,源于四川人对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人与人之间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1995年10月,新疆和田地区挖掘墓葬中,发现了一件汉代蜀锦护臂,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颜色各异的丝线,在上面织有兽性花纹图案和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色彩绚烂,文字激扬。护臂上的这八个大字,实则是与当时大军出征时出现的五星连珠异像和汉宣帝下的诏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有关。尽管专家对此已有解释,但民间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对现代中国的美好预言,毕竟这句话与现代历史进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民间会有这样的想法,大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吧。
通过还原后的老官山织机复制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图源:华西都市报)
如今的成都,作为国际大都市,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公园城市,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四季繁花盛开,气象万千绚丽。蜀锦更是锦上添花,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魅力,成都人民正享受着推门即见的美好生活。
这正是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中有锦,锦中有蜀。成都,美哉!
1.【历史文化】百年春熙 一路繁华‖管恒庆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诵读:心 愿(辽宁铁岭人,黑龙江省演播协会会员。喜欢朗诵艺术,业余喜欢诵读及配乐后期制作合成,在诵读中提高自己、鞭策自己)
配图:方志四川
视源:方志四川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