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博寻古|探秘响泉洞,领略摩崖石刻之美

文摘   2024-12-06 17:48   重庆  
      

        欧阳修


弄舟終日爱云山,

徒见青苍杳霭间,

谁知一室烟霞里,

乳窦云腴凝石髓。

       (节选)

三游洞

 

自古以来

古寺梵钟  洞天神仙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古代神话中

诸天神佛的居所

大都在名山大川的洞穴之中

谓之“洞府”

至少在东晋以前

道家已经形成了“洞天福地”的观念


抛开神话、宗教元素

山水洞穴往往也是

中国人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

文学史上有白居易的《三游洞序》

欧阳修的《三游洞》等名作

而传世的众多山水画中

也常有构筑的洞府福地

在山水实景和意象虚景中

营造一种远离尘嚣、不染尘埃的

精神乐园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云阳盘龙街道

在山水之间畅游

找寻属于我们的洞天福地  世外桃源




盘沱江畔  山水相依



在长江之畔,有一座美丽的小镇,因濒江有回水沱而得名——盘沱(即今日盘石)。
盘沱四周山水相依,前有江水悠悠流淌,后靠狮山天然屏障,左傍险滩一里峡,右依兴隆长石滩。
这里夏日江水充盈,回旋冲荡;冬日,枯水寒江,水势如箭。江石经千万年冲刷,或似鬼神,或如禽兽,成为县邑名胜,亦是舟船避险之所。

溯溪而上  响泉洞现


盘沱东边,有四条溪流汇聚,它们源自凤凰头,南枕逶迤的大梁山,其峰峦连绵,沟壑纵横。

沿着溪流往上走,你会发现一处绝妙的景观——响泉洞位于盘龙街道革新村4组,小地名长河沟),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洞内宽约15米,长约30米,幽深清冷,周匝古木森蔚,藤萝悬挂,垂帘遮蔽,不知昏晓。有瀑布流入洞中,泉石相激,如有“珠玉之声”。

入此洞,则心静如水,身世两忘。

当地乡人常于此避暑纳凉,呼其为“水帘洞”。

文人墨客亦于此遣怀排忧,评今论古,雅称“响泉石室”或“响泉洞”。


摩崖石刻  历史低语



洞外溪沟两侧散布着多块大石,每块石头上都刻有篆体大字,大字见方有40厘米,小字为隶书约10厘米;溯溪而上另有石刻,规模较次。

这些篆体工法规正、婉转灵动,其中释为“水自流 山常青”的小篆字样,更是透露出一种人在自然中,山水来相亲的安然闲适。

清代邑廪生黎汝铨有《响泉洞记》一文,收录在云阳县《咸丰县志 文类》中。文中记述“嘉庆初,教匪蜂起,都人士咸修寨堡。童公文美亦率诸子肇荣等,于山半凿石为洞,变则据以避兵,常则就中课读......洞口墙壁坚厚,内广十余丈。水原自山顶,渐引至山腰,又渐引至洞额,悬瀑布而下,如跳珠碎玉涓涓泻石池中,其声铿然。若谱琴操,美哉!洵山水清音也。戊申岁(1848年),余就馆其间,竊拥皋比,见夫古趣,常流刊“响泉石室”于崖端......”

据文中自述,他曾在响泉洞中居住,常见洞外白云环绕,隔绝尘寰;偶遇雷声震响,如黄钟大吕,石破天惊。





缅怀往昔  陶于自然


时光如水,转眼间已流过百年。

避兵燹匪患,咸修寨堡的时代早已远去,如今的响泉洞苍松翠柏依旧,行走于崎岖山道间,难免生出寻古思今之情,缅怀先贤,追思他们在这里寄情山水,遁世隐逸,用笔墨书写着天地万物的壮阔与超然物外的纯粹宁静。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暂时停下脚步

走进响泉洞摩崖石刻的世界

去体悟李白诗中“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外之乐

享受人与自然的对话

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

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



云博小知识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和岩画。狭义的摩崖石刻是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提供不可移动文物线索 」

电子邮箱:335652591@qq.com

联系人:孙老师



联系电话:19923238603







来源:云阳博物馆


云阳文旅
云阳旅游景点介绍、线路推介、资讯服务等,天生云阳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