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雕漆
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再加上宫毯、京绣、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则合称"燕京八绝"。雕漆始于漆器,是以大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艺术品。
2006年5月20日,雕漆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50。
雕漆工艺是从漆器发展而来的。据考古发掘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树漆的国家。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木胎涂漆碗。到唐代,古人开始在漆器上雕刻花纹。宋朝时,匠人们用金银做胎,在外面雕漆,不料却被后世砸毁雕漆,扒出金银,所以只有四五件宋代雕漆制品传到现代。到元代时,江南的能工巧匠把雕漆工艺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工艺门类。
明朝永乐年间,琉球购买了一件雕漆制品,当做礼物进献给朱棣,朱棣看了龙心大悦,命人在果园厂(今西城区灵境胡同一带)设立作坊,专门制作雕漆器皿,供宫廷使用。雕漆成为一项宫廷技艺。然而,随着国力衰微,雕漆艺术经过一轮兴盛之后陷入低谷。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宫廷大量使用雕漆,大如屏风、几榻、桌椅,小如盘、盒、瓶、罐以及玩物之类,逐渐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纤巧的艺术风格,促成了雕漆工艺的全面繁荣。作为一门宫廷艺术,雕漆的发展与国运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乾隆之后,雕漆又一次由盛转衰,到光绪一朝,雕漆技法几乎失传。直到清末民初,北京民间的能工巧匠才重新发明了雕漆工艺。
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南北雕漆技艺之大成,是中国髹漆工艺的优秀代表之一。雕漆漆器的工艺制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制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复杂性、技巧的专门性、艺术的独特性,使得雕漆作品从设计到成品的制成,必须由许多手工艺人经过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一般说来,一件普通的雕漆成品的制成,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稍微高档和精细的雕漆艺术品,则需要一年左右,而珍品的雕漆佳作,甚至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雕漆制作,从设计、胎胚、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铜口、作里抛光、配木座纸盒等,大致需要经过十余道大的工序,每道大工序中,又要经过数十道小的工序。可以说,雕漆作品的制作就相当于一个庞大工程的工期。
剔 犀
剔犀,指在器物胎体上层层髹涂不同色漆,再雕刻有规律的几何纹样,刀口处显露出不同色漆层的漆器,可能是雕漆出现的最早品种之一。历史上人们曾经将剔犀和犀皮混为一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剔犀作为雕漆的一个重要品种流传有序,代代相传,风格时有变化。剔 黑
剔黑流行于宋元时期,传世实物多在海外,近年才有少许回流。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剔黑花卉纹镜盒”传为出土器物,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一例孤品,非常重要,可以佐证流散于海外的那些剔黑漆器的年代及产地。剔红是雕漆的主要品种,存世量最多,这与国人尚红有关。关于剔红的史料也最多,有时古人也将剔红指代雕漆,因此,有关剔红的器型、特征等描写,也可以视为雕漆的共同特征。时至今日,顶级的雕漆工艺品也常被作为国礼用于接待和答谢来访外国首脑。民间交流中,人们也以雕漆工艺品作为高贵礼物,表达一种深厚和独特的情感交流。
图文整合于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删除
再次感谢原图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