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子带火一个村子,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2.55亿元,整村发展模式,很独特!

民生   2025-01-20 18:58   北京  


小小竹子带火一个村子,2023年,道明镇·竹艺村竹产业产值7020万元,吸引游客128.6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2.55亿元。
他们采用“公司+设计师联盟+乡村规划师+村民”共商模式,联动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打造以“竹产业”为核心IP的特色产业集群,从单一的竹制品加工转型为以竹研学、竹文创、竹装饰为主的竹经济,开发3000余种竹编特色旅游商品。
今天小探马把考察竹艺村的发展模式为大家详细拆解,同时2月21至23日四川游学考察也将会再次考察竹艺村。

01

  竹艺村的发展模式  

竹艺村位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所在地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镇,地处崇州市“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距离市区50余公里,共有86户村民。
其实,“竹艺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而是龙黄村9、11、13组自然形成的林盘聚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道明竹编”的核心属地,2022年,龙黄村正式更名为“竹艺村”。

首先,找到适合发展乡村的“模式”  

2016年起,竹艺村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始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按照“公司+设计师联盟+乡村规划师+村民”的共商模式,开始规划设计与建设,让艺术点亮乡村,用文化延续未来。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土地如何利用?竹艺村是这么做的:
(1)土地方面,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再与公司签订租赁合同,村民获得租金和分红;
(2)房屋方面,村民将房屋出租给公司,公司按照面积支付村民租金;
(3)劳动力方面,保安、保沽岗位和部分厨师、服务员聘请了本地村民。
原住民在竹艺村项目的带动下,开始利用自家闲置空间参与经营,林盘的打造带动了全体村民增收致富。

其次,梳理发展乡村的“人才”  

竹艺村梳理出文化谱系,找出竹编、美食、传统手工等具有传统技艺的各类艺人,这些都是乡村发展难能可贵的资源。
截至目前,竹艺村拥有 62 名竹编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3名、成都市级4名、崇州市级54名,同时,还拥有竹编艺人100名,从业人员4000余名。
另外,专业人才的聚集是竹艺村走入公众视野的第一步
竹艺村举办海外艺术驻留计划,来自美国、西班牙、荷兰等6个国家的艺术家们住在竹艺村进行学习和设计。最终“竹里”成为“教科书”级作品引发建筑行业热捧,建筑人才蜂拥而至。
在完成“竹里”项目之后,当地着手招募一定数量的“新村民”,引入著名青年诗人、国学古法老师等100余位“新村民”。文化交流强化了竹艺村的艺术体验感,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发了社会各层级自发的宣传。
随着新村民、文创设计人员的进入,引导这些传统手工艺人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道明竹编产业链。村里有杨隆梅工作室、丁知竹工作室、红梅竹编等传承基地,还有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非遗研学基地等场馆设施。
竹艺村先后获得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村等多项荣誉,成为了成都乡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

02

  设计点亮乡村未来  

去过竹艺村的都知道,他们的建筑极具艺术、乡村美学感,其实在规划设计方面开始就制定了方向。
1、以“设计点亮乡村未来”切入,按照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和原生态、原住民、原住房、原材料的原则实施乡村美学表达。
2、注重本土特色农业、竹编产业、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美丽新村建设的有机融合,建筑更新保留和运用原有林盘院落的空间肌理和体量,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川西林盘亲近自然、融合自然的特性,风貌导向保持原有村庄形态,实现村庄不同业态,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庄。
其中,竹里作为竹艺村具有复合功能的乡村社区文化创意展示交流中心,设计构思试图融入周围原有自然生态环境,探索城市与新乡村建设的互动,并将传统营造技艺与预制工业化结合。
3、多艺术融入,引入“三径书院”“见外美术馆”“遵生小院”“竹编艺术坊”“杨隆梅工作室”“丁知竹”等公共文旅服务项目,聚集编织(含竹艺)、微雕、陶瓷、布艺、木艺、刺绣、皮影等民间传统工艺制作内容。
4、定位非遗手工的时尚化与国际化,引入“成都礼物”、大运会特许商品、天府文创大集市的独特资源,结合对道明竹编传统技艺的梳理,完成“崇州礼物”的品质提升,孵化打造竹艺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品牌。

03

  村域业态构建  

2017年竹艺村正式对外开放,凭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造后的田园风光,依托网红建筑“竹里”,一跃成为成都人民朋友圈的网红“打卡”点,竹艺村代表中国农村走进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1、道明竹里(文化交流空间)

背靠竹林“∞”形,它是一个表示无限的符号,也是太极图案的拓扑变形,象征着崇州道明竹艺村的生活美学:融合与无限。
创意性地将川西民居与现代流线艺术结合起来,呈现出川西新中式建筑特点,营造出传统自然山水元素与设计美学的糅合。

2、第五空间

竹艺村生活基础设施服务的集合,融合了公厕、茶室、公共座椅、快递、ATM机和儿童游玩场地等功能。半屋半桥,“X”形平面伸展融入场地,曲线变截面坡屋顶以及从屋面间穿行而过、可供游客登高远望的景观休憩桥。

3、酒店民宿

酒店客房选址在原美院宿舍处,位于半山腰上,沿东西向长条布局,与村庄对望。结合场地环境,8个独立单层客房紧凑分散落于林中场地,轻触地面,设有更衣区、小吧台、衣橱、沙发、写字台、电视机等设施。
另外,竹艺村还举办艺术节、建筑节相关的日常沙龙分享,也有海外艺术家驻留项目、儿童艺术节、非遗集市等等,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比如乡村音乐节、街头艺人表演、乡村趣味运动会等吸引游客,扩大品牌影响力。

  小探马总结  

乡村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要像竹艺村一样,通过艺术点亮乡村,让非遗“竹编”成为品牌壁垒,成为不可替代、独具特色的知名乡村,才能更好的发展乡村振兴。
2025年,不知道怎么干农旅项目、乡村振兴的伙伴,开春一起去四川找答案,包含竹艺村在内的共计9个标杆项目考察,报名咨询张老师18911577583(同微信)。

好书推荐

从客户细分到62个活动详解
农家乐、农庄、景区、基地营地、乡村、民宿、小院、露营基地团建活动必备。



9个系列18个成功案例

涵盖乡村、景区、农庄、营地、民宿

与亲子结合的开发模式

从开发模式、主题定位、产品定位、客群定位、运营/团队、爆品打造、流量打法等多个角度拆解

一张车票或一顿饭钱

结交30个优秀农旅项目操盘手

包括民宿花园的
入口、泳池、儿童活动场地、户外互动场地
情境式打卡点、屋顶空间、园路、氛围装饰

图示清晰、内容易懂

涵盖强村公司、枫桥经验、后陈经验、百县千碗、

共富工坊、未来乡村等典型经验总结

资源梳理、课程目标、能力培养、流程话术、详细教案、岗前指南

农场活动入门必备

庄主帮
2015年创办的农教旅融合学习社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