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体验场景”来自于乡村本身

民生   2025-02-05 18:58   北京  

您好,开工大吉!!

这是您关注庄主帮的第1469篇原创文章。

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的第四部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重点提到了“乡村产业发展”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优化产业链组织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协同共建产业链供应链。建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持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如何将乡村体验与乡村产业结合,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为乡村创造一个链接外部资源、提升内生动力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一个小型乡村综合体。

我们2月21-23日要去四川考察的标杆项目是这样做的:

「德阳高槐村模式」案例1:本村村民业态占比55%


二次振兴“村民共建”

高槐村地处德阳近郊,2014年被评定为市级贫困村,在第一次乡村振兴时引入咖啡产业带动经济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咖啡村。而后,因为产业同质化严重、业态形式单一等原因,高槐村陷入了发展困境。

高槐村第二次振兴开始“村民共建”。以“咖啡”为场域,通过“咖啡+”联动袈蓝公社现有不同业态合作伙伴加入众创共建,补充消费者在高槐吃、住、游、学等多方位的乡村体验需求,从单一的咖啡产业延伸产业链,深挖潮扇、木刻、扎染等非遗文化,引入音乐、民宿、娱乐等新业态。原住民除以合作社的身份在资产层面作价入股外,也融入运营平台,成为项目整体运营的持续利益分享者。


旅游+村民创业

高槐村在德阳市率先实施“三变”改革,通过实施旅游+,合作社流转集体土地1000余亩,盘活闲置村集体房屋、农房53栋,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共引入非遗文化传承人、乡村音乐人、乡村规划师等“新农人”100余名,留住千禾农庄、离尘别院等10余名“原住民”,吸引300余人返乡创业就业。其中,高槐业态中本村村民持有业态占比55%。

现在的高槐已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中国乡创地图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实现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00元,较2014年增长200%以上。

「崇州凡朴模式」案例2:单一农场到小型乡村综合体

凡朴农场从128亩生产型农场转型成多元、创新、跨界的田园综合体,农场x民宿x拓展基地xmini农场x凡童探索营地,年接待总量已达20万人次,为成都地区60%以上的学校提供过研学服务。

农场团体活动,分亲子、研学、营会等。以农耕、食育、科技、手作、民艺、自然等板块为主线开发课程体验,用游戏、科普、体验的体系贯穿活动。

农场的田园摄影基地是成都周边几个城市的网红打卡胜地,各地喜欢拍照的朋友通过小红书、美团点评等平台种草得知,纷纷从几百公里外慕名而来。单日最高500人次同时摄影,旺季日均接待300人,频繁单月突破50w营业额。


农场+乡村文创盘活资产

凡朴又接手老的村委会闲置农房,改造了“乡村+文创”项目,因为有一个遗留下来的水塔,因此取名“凡塔夕”,整个项目都是白色系,韩系INS风,每一个角落都特别精致,适合拍照打卡,窑烤面包和咖啡饮品是特色,一度也成了一个网红项目。

主要通过“文创+院落+摄影+会客厅+艺文餐食”的模式,把古朴院落和文艺空间两个部分衔接起来,是乡村文艺空间的典型代表。主要经营业态是轰趴、下午茶、烧烤,单日营业额6000+。有的人说凡塔夕是孤独面包房,在小红书上也被称为成都的“台北小垦丁”,即田园又网红。

「崇州竹艺村模式」案例3:农耕非遗点亮乡村

竹艺村位于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镇,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得名。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


竹产业+IP+非遗传承

采用“天府文化+设计师联盟+集体经济组织”方式,联动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打造以“竹产业”为核心IP的特色产业集群,从单一的竹制品加工转型为以竹研学、竹文创、竹装饰为主的竹经济,开发3000余种竹编特色旅游商品。2023年,竹艺村吸引游客128.6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2.55亿元。

截至目前,竹艺村拥有 62 名竹编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3名、成都市级4名、崇州市级54名,同时,还拥有竹编艺人100名,从业人员4000余名。村里有杨隆梅工作室、丁知竹工作室、红梅竹编等传承基地,还有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非遗研学基地等场馆设施。


启发思考

要是有时间,你亲自去着三个项目看看,他们把乡村产业与乡村体验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一种基于场景创新的城乡交融模式,它通过乡村空间的再设计,将都市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嵌入乡村生态,把乡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场”转变为“生产+生活+体验”的复合空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村综合体模式。

对于乡村综合体而言,它承载了都市需求在乡村的自然场景呈现,场景来自乡村生态本身,而在乡村的角色是多样的,他们更是驱动乡村发展的动力。

尤其是那些渴望慢生活的都市人、寻求家乡产业出路的本地村民,以及想要在乡村构建新价值的年轻人。


乡村的“体验场景”来自于乡村本身

因为产业兴旺、业态多元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乡村旅游跨产业融合、跨行业融合、跨要素融合,实现业态提档升级、转型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形成功能更加全面的产业生态圈。

……

以上案例整理摘抄于2025年2月21-23日乡村振兴标杆项目考察四川站的部分内容。

前人的思考,后人进步的阶梯,让我们相约四川,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时,脱颖出的内涵好、产业旺、颜值高的乡村标杆项目,深入学习四川在村企合作、集体经济发展、闲置土地盘活、业态导入、三产融合、返乡投资、新老村民共创等方面内容。


庄主帮
2015年创办的农教旅融合学习社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