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战争:19世纪中叶广东土客大械斗|长达14年,伤亡百万

文摘   2024-11-01 00:00   广东  





在19世纪中叶的广东的土客大械斗,如同一道深不见底的裂痕,撕裂了这片土地上的宁静。


这场械斗,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冲突,它是土地争夺、文化与族群差异,以及生存资源极度紧张的直接产物。 

——阿谭


在19世纪中叶,中国南方的广东“土客大械斗”的冲突,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1854年,这场械斗在广东四邑地区达到高潮,持续了14年之久,直至1867年。

这场械斗的规模之大、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壹  


在19世纪中叶的广东,一场旷日持久的土客大械斗起因之一,是土地的争夺。

在那个时代,广东沿海等地人口剧增,土地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

土著居民和外来的客家宗族,为了生存,不得不争夺每一寸土地。

这种争夺,不仅是对物质资源的渴望,更是对生存空间的争夺。

土地,成为了双方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文化与族群差异,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客家人,作为中原汉人南下迁徙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到来,带来了与土著居民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这种差异,在资源充足时或许可以和平共处,但在生存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却成为了双方矛盾的催化剂。

不同的语言、习俗和信仰,使得双方难以理解和沟通,加剧了矛盾。

生存资源的极度紧张,是这场械斗最直接的原因。

晚清时期,广东经济崩溃,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土人与客人间产生了诸多矛盾。

起义军与官府民团间的斗争,更是使矛盾愈演愈烈。

在这种背景下,双方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不惜诉诸武力。

清政府的政策失误,如沿海禁令和对民间械斗的漠视,加剧了民间的混乱。

外患的影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侵略,使得广东的经济雪上加霜,生存资源更加紧张。

内乱的加剧,如太平天国起义和洪兵的反清活动,使得清政府深陷围剿,难以顾及民间的械斗,导致民间斗祸愈演愈烈。

这场械斗,最终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械斗,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矛盾的爆发。

它告诉我们,当生存资源紧张,文化差异难以调和,政治经济急剧变动时,社会矛盾的激化是不可避免的。

这场械斗,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械斗期间,清政府的态度从最初的放任自流,到最后的武力镇压,这种处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土客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客家人的悲惨局面。

据记载,在新宁一带,土民围攻大湖山,客民男妇被杀溺水死者达到2000人。

另一次,西迁的客民在棋傍山遭遇土勇围攻,死亡人数在《赤溪县志》记载有四千余人。

这些数字仅仅是冰山一角,械斗导致土客双方近百万百姓伤亡

械斗的结果,是客家人被清政府以“大口八两,小口四两”的待遇,按人头发放盘缠,由官兵押解,发往湖南、福建、海南等地遣散,使客家人流落异乡。

这场械斗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对广东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贰  


土客大械斗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经济衰退,尤其是农业衰颓和人口数量的减少,官方统计死亡人数百万有余。
大量的山林、农田被毁,荒村遍布,使得广东地区在日后的经济恢复中需要承载更大的压力。

人口分布和文化格局
械斗导致了大量的客家人被安插至粤西、广西、琼州和雷州等地,或者回到粤东“还籍”,这些人口流动构成了当代广东的族群、民系分布状况,奠定了当代广东的文化格局。

蔡少卿认为,自明朝晚期以来,各地土著与客民(在清代闽粤赣的很多地方表现为土著与客家)的冲突现象就是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增长导致人均土地占有比率降低,促使众多家庭转而寻找新的生存战略,其中包括弃农经商和移民,移民的方式之一是全家全族甚至整个乡里迁往外地,寻找新的可供耕种的土地。

在福建和广东,后面这种情况有时是与暴力相伴随的。

郑德华在《土客大械斗:广东土客事件研究(1856-1867)》中提出,咸同年间的土客大械斗不是政治性事件,与太平天国起义性质不同,而是一场被仇恨扩大了的民间械斗。

孔飞力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将这一械斗归为政治性事件和中国传统文化分的衰落是有失偏颇的。

刘平在《被遗忘的战争》中照搬孔飞力的人类学论述,将械斗归为客家人冲动的群体特性是不对的。


  叁  


这场械斗,是被遗忘的战争,如同一段被尘封的往事。

虽然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但它的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

它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土客两个族群土地争夺、文化与族群差异,以及生存资源极度紧张的直接产物。


声明:


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抄袭,侵权必究

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信息依据来自公开媒体和期刊报道。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可联系删除。 
编辑:许阿堂
排版:张学梅
审核:胡海夏
公众号投稿联系邮箱:xuguigan@163.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一个赞都是一份祝福和支持,愿它们汇聚成你人生中的好运洪流,助你乘风破浪,前程似锦!

喜欢就点个赞吧!


岭南物语
立足于广东,着眼岭南,面向全国。讲好新时代广东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