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不屈,只是一种告别

文摘   2023-05-09 22:34   陕西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昨天到今天,一眨眼十四年过去了。岁月匆匆是要在熬过去之后才有资格说的。正在煎熬的时候,那是度日如年。小时候读不出这种感受,看不到心酸坎坷,只有变魔术般的时光如梭。


十四年以后,庭中再无桃树,只有兔葵、燕麦摇曳不止。本诗中刘禹锡的心情如何呢?


有解析说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或许如上所说,不过今天心情不好,忽然感受不到不屈和乐观,就觉得刘禹锡只是为了倾诉,只是胸中的酸苦终于可以抒发,只是想干脆表达自己的情绪,笑话他们终于滚蛋了。就这样。


是的,当初是权相把刘禹锡贬到了偏远之地,刘禹锡也确实熬过来了。那又如何?难道刘禹锡熬过来了就一定是战斗力爆表的人?就一定是只为了政见不合而轻蔑他们?


不屈?人的本能就是活着,不死就得活着,这和不屈有多大关系?只不过是无奈地苟着而已。只不过刘禹锡作为一个文人,忍不住说一些半真半假斗志昂扬的话。可是在那漫长的十四年里面,有多少日夜他熬得扎心扎肺?这样的折磨,最能消磨改变人的想法,消磨人的斗志,耗费一个人的生命。


无论今日的结果如何地大快人心,都无法改变无法减轻这十四年里面的一丝丝痛苦。何况这种大快人心,本就是偶然中的偶然。


政见不合是最初的原因,这么多年下来,早已不仅仅是政见了。不过是得势的一拨人习惯性地侮辱损害失势的另一拨人而已。政见不合就可以无休止地打压别人?政见不合就必须被远斥偏僻之地?别再拿简单的政见不合来归纳原因了。人不能为人,永远只能被归因于这些大名词之下,真是够了。


还有解析说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或许吧。一个已经56岁的老人,已经把最好时光耗费完了的老人,一个还有十四年时光就离开人世的老人,他重提旧事,难道不能只是想要痛痛快快地大喊一声我赢了吗?来安慰自己在贬谪中逝去的二十四年岁月,以此告别那一段辛苦时光。


不然要他怎么办?非得56岁了还满腹斗志挑战权贵?表示自己永远不屈服?一个24年郁郁不得志的老人,他怎么就不能放松地说一声,嗨,还熬的不错,别看我熬了几十年,但是终究是我又回来了。你们都在哪?我虽然已经像兔葵燕麦一样在乡野漂泊求生,可是终于熬过了你们。


他只是想安慰自己,这几十年的岁月不是被浪费了。鼓励自己虽然已经是老人,可是能活着还得好好活着啊。


这也是一种告别吧,终于结束了。以我赢了的态度来告别这件事。以后余生,也该为自己活着了。什么政坛,什么争斗,桃花也好兔葵燕麦也好,能一直活着才是王道,如果能活的舒展一些就最好了。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这不是小型版的沧海桑田吗?这不就是三十年河东河西吗?还有什么想不开?还有什么比我自己更重要?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回来了,种桃的人不见了,我也该放下他们,自自在在过我自己的生活了。再度归来的刘郎,不会忘记那些日子,可是那些人,也不配再让我生气。说完痛快话的刘郎,自有他安闲适意得的好心态。


最重要的是,对这些人不用宽恕,不用心软。彻底对他们保持冷酷就是最大的让步了。

名字是符号
看见一点想起一点,就写下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