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可能只是一个词语

文摘   2023-04-27 14:23   陕西  

《送王员外赴长沙》 贾至

携手登临处,巴陵天一隅。

春生云梦泽,水溢洞庭湖。

共叹虞翻枉,同悲阮籍途。

长沙旧卑湿,今古不应殊。


贾至(公元718—772年)唐代文学家。字幼邻(或麟、隣)。天宝初年时即为官,与高适、独孤及等交游。天宝末任中书舍人。安史乱起时随玄宗奔四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出为汝州刺史,后贬岳州司马,与李白相遇,有诗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复为中书舍人,官终散骑常侍。


贾至以文著称当时,很受中唐古文作家独孤及、梁肃等推崇。其父贾曾和他都曾为朝廷掌执文笔。玄宗受命册文为贾曾所撰,而传位册文则是贾至手笔。玄宗赞叹“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新唐书·贾至传》)。


其实他们父子二人的处境,是不相同的。贾曾是太子宫臣,本身就站在继位者玄宗一方。而贾至则是为避位的玄宗起草册文,承认肃宗即位的合法性。他和玄宗的渊源就是因为父亲贾曾早早就得到了玄宗信任,不厚道地推测一下,肃宗因此才不信任贾至。


贾至所撰册文,当时誉为“历历如西汉时文”(李舟《独孤常州集序》)。韩愈弟子唐皇甫湜说:“贾常侍之文,如高冠华簪,曳裾鸣玉,立于廊庙,非法不言,可以望为羽仪,资以道义。”(《谕业》)指出了贾文典雅华瞻的风格特点。


贾至与当时著名诗人、作家有广泛交游,也有诗名。其诗风格如其文。《自蜀奉册命往朔方途中呈韦左相》陈述途中感慨,“直叙时事,煌煌大文”(沈德潜《唐诗别裁》)。


而与王维、杜甫、岑参一起唱和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则高华工整,得意歌颂。但在贬岳州后,诗风变化。《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词句清丽,意境悠远。虽然《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是他先写别人应和,我却只知道王维、杜甫的诗,却完全不知道贾至其人其事。


贾至的《寓言二首》更以芳草美人寄喻遭际不遇,古雅而有风骨。所以杜甫曾称其诗“雄笔映千古”(《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总之就是一个有才华也有能力的官僚。


携手登临处,巴陵天一隅”。“巴陵”是指岳阳,也叫岳州。贾至和这位王员外一起登临高楼,看见的是什么呢?一般登高望远都是远方的景象如何壮观,贾至却只看见自己身处一隅之地,这个角度倒像是从远处看过来。


诗是作者心中的镜像,贾至被贬到岳阳,自己很清楚是为了什么。何况他一直比较顺遂,安史之乱后的遭际落差太大,难免有自己被抛弃的悲伤。所以看见的是自己被遗弃在一个偏远的小地方。


春生云梦泽,水溢洞庭湖”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很像。后者作于公元733年,那时候贾至才15岁,从这首诗的整体基调判断应该是贾至中年以后的作品,所以“春生云梦泽,水溢洞庭湖”写的迟一些。从“巴陵天一隅”也可以判断这一点,贾至是公元758年之后被贬岳阳的,那时候他已经40岁了。


不过“春生云梦泽”和他没什么关系,因为紧接着他借用虞翻和阮籍来叹出自己的忧伤。阮籍还算是知道这个人,虞翻就必须搜索了。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太守虞歆的儿子。虞翻勤奋好学,早年担任会稽太守王朗的功曹,后投奔孙策,成为东吴重要谋臣。后来得罪孙权,被流放交州,最终死于岭南。他既可日行三百  ,又善使长矛  ,还研究经学,精通《易经》,兼通医术,可谓文武全才。孙权曾称赞其可与东方朔相媲美。


看来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只是下场不好。想必此时贾至心中深切为自己和朋友的将来发愁,很担心自己也会是这样的结局。有才华与否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有时候还是得站好队才行。“长沙旧卑湿”,有解析说“卑湿”不仅指所处环境,还指意志消沉。


我搜了一下这个词,发现还有“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这个贾生是贾谊。贾谊在诗里面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大致就能理解贾至想要说什么了。


“今古不应殊”,就说的很明白了,以前大家感慨长沙是卑湿之地,其实现在和以前是一样的,没有改变。


贾至此时对自己和朋友的前途判断还是悲观的,不过从生平来看写这首诗两年之后他就回到了京城,人生的最后十年离开了卑湿之地回到了心心念念的长安。


从搜索到的贾至简介来看,此人之前一直在玄宗身边,仕途前期很顺利。又能和李白等人唱和不少,诗才可想而知。想必在当时也是名动一方的人物。而我却要看见六神选了这首诗才听说他的名字。


从本诗中感受到他深深忧虑自己的未来,对于当事人而言大概像是山一般的沉重,对于一千多年以后的我而言,不过是故事中的起伏。感同身受,其实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名字是符号
看见一点想起一点,就写下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