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知音可能反而是伤害

文摘   2023-05-07 20:56   陕西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见这个唐诗故事的心情:好玩,有趣。刘禹锡在元和十年(公元805年 )写下“尽是刘郎去后栽”,828年时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那时候看见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一次写一首诗,完全意识不到这其中岁月流逝坎坷心酸。


一首诗就让刘禹锡被贬,还觉得是文字的力量巨大。现在想想真是好笑,文字的力量足够大难道不是该保护刘禹锡不受磋磨?一首诗就被敌对的人贬到荒僻之地,这是诗文的力量大还是政治的力量大?


读诗也是分好几层的,先是要能明白诗里的句子字面表达什么,然后触摸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再通过自己的阅历,对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的逐渐了解,渐渐感知到作者在这字面之外还有什么想法(牢骚)。


然后才能在自己的不同阶段,读出不同的感受。最后,要能理解各种解析各种感受的也有它们存在的原因。


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看见不同的镜像,是因为人们处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状态。他那样想和我不同,未必是谁对谁错,可能只是不同的角度。


这一点是在我发现自己和当初完全无法重合之后才明白的,我既然能理解当初那个孩子的天真幼稚,也应该能了解这世间本就有百样人百般苦。那些已经步入中老年却依然满心天真的人,一部分是历经沧桑之后通透明澈,这些人我很佩服。还有一些是很有福气,始终未经历过生活的毒打,这样的人我很羡慕。


说回这首诗,从理智而言刘禹锡就不该写,好不容易回来就该谨言慎行。可是人之所以是感情动物,就在于其实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或许,刘禹锡觉得不过是顺口念叨几句而已,没什么大不了。他要是确切知道会有这样一场风波,可能就不会念叨出来了。


紫陌红尘拂面来”,好一个又红又紫,简直是热闹非凡,单从色彩上就把人搞的眼花缭乱。可想这一片道路上是怎样的熙熙攘攘烦扰不堪。“无人不道看花回”,每个人都在说我是看花回来的,这样的写法凸显了每个人都是有因看花而夸耀之意。


一片喧嚣嘈杂的尘土飞扬之处,人人都夸耀自己去看了玄都观的花。我看了这句诗,忽然想到那些花朵要是有耳朵眼睛,大概都会被烦败了。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这个玄都观不知道具体在哪里,可能就在护城河之外。


昨天恰好在南门附近溜达,顺着城墙根走了好长一段路。不知道那时候的城墙根如何,现在处处车水马龙人流不断,城墙根却难得很是安静。我从朱雀门走到南门,虽然也不时遇到人,可是那人声被厚重高大的城墙一碰,变得零零碎碎随即四散而去。耳朵感觉舒服很多。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字面上说的是桃树,中规中矩。可是显然那些把刘禹锡贬谪出京的人都明白刘禹锡说的是什么。这别人懂自己的诗到底好不好,真是不好说了。


遇到懂诗的人却敌视自己,可能还不如不遇到这样的知音。

名字是符号
看见一点想起一点,就写下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