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留言送蚕丝面膜
在周围小伙伴叽叽喳喳中,我一个不关心综艺的直男,也基本上能把麦琳这个全职妈妈的所有槽点给梳理一遍了:
说话没有逻辑,前后矛盾;
行为无度,抽烟、熬夜、邋遢;
自私又自恋,要求所有人都服从自己;
PUA周围人,让所有人都满足自己的需求;
打着爱的旗帜,却让人感到窒息;
……
能集齐如此多槽点的素人还真是不多见。能引发全网广泛关注的全职妈妈,麦琳貌似还真是第一人。
(《再见,爱人》剧照)
专业离婚律师团队,从婚姻角度分析她;
北大心理学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她;
教育类、心理类、情感类自媒体,从不同角度分析她。
这些分析,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吐槽”或“批评”。
同情或支持麦琳是少数人。
麦琳在综艺上的表现确实不讨人喜欢,但她毕竟是一个没什么社会影响力的素人,她也没做什么危害社会的事情。实际上,她能伤害的仅限于她的丈夫、孩子和家人,为何现在能到却被全网痛骂的程度?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麦琳之所以被热议,是因为触发了很多人的创伤性记忆。
绝大部分人都没在现实生活里接触过麦琳,但他们很有可能在麦琳身上看到了身边人的影子,特别是家庭里的父母、亲人。
绝大部分人对麦琳口诛笔伐,他们的愤怒来源很可能不是麦琳,而是来自童年或当下的生活经历。
我在网上看到了几个网友分享的故事,很典型很触动我,转出来也给大家分享下。看看他们是如何透过麦琳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的。
我妈一直是个很能干的人,对内对外都是一把抓,我爸又是个天生很好脾气的人,他几乎没有发火过,内因+外因造成了我妈高度的自恋和非常drama的情绪。
比如吃饭,每餐她烧一大桌菜,但自己永远吃豆腐、毛豆、咸菜+白米饭。上周有2餐分别烧了4只和6只大闸蟹,一共4个人吃,我们都劝她吃一个,她愣是找了一堆借口不吃,风卷残云吃完她的毛豆+白米饭,然后下桌收拾去了。
每次吃饭,我都很难受,总觉得自己充满了愧疚。
《都挺好》剧照
至于控制欲,就是她问你A还是B,我说A,她说好的,扭头就B。我们已经进化到中间没有拉扯了。以前她还会不停地说服我,后来我发现不管争论的结果是啥,她永远就做自己的,所以我现在看到B的结果也有点麻木了。
轮到孩子头上,我就麻木不下去了,爆发过几次。可能因为我的爆发,孩子对外婆也挺易怒,他会吼外婆:“我说过我不要了。”但基本没什么用,孩子有时候会哭着告诉我,“我跟外婆说了3遍了”。我没法改变我妈,只能安慰孩子,告诉他:“你可以轻轻地说,妈妈能听到。”
有一次发生矛盾我大概2-3周没回去。我妈就给我发一堆小作文轰炸我,扣各种高帽子。我一开始还回击,后来她找我婆婆,找其他亲戚、朋友控诉我,居高临下地指责我,我直接就沉默不搭理她了。
但我的痛苦,周围人并不能理解。他们是这么认为的:
你妈为你做了这么多事情,太羡慕了。
你妈多好啊,你身在福中不知福。
每当朋友说这些话时,我有时候默默生气,有时候自我攻击。
我有时觉得自己真是个白眼狼,感觉不到对她的爱了。我就不停地回想那种爱她、关心她的感觉,但怎么也找不到。我一直陷在痛苦里,为什么我妈对我这么好,我看她这么烦。
夜深人静,她不在身边的时候,我才会心软、心疼她,想着第二天要对她好一点。但我俩一产生矛盾,我真的做不到想象中的爱和包容。
我看了一些书大概明白了点,这种对我好,3分爱,7分控制,其实自恋的是她自己,某种程度也是种暴力,这不是我的错。
我母亲,我的麦妈。不是全麦,微麦40%麦。她们俩人之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我有一阵子中年叛逆。从中年开始,我不想再听妈妈的话,开始违背她的意愿,不再做她安排的、她希望我做的事情。
我妈就觉得,我有病,我中邪了,我精神出了问题。
接着,她执意把我送进精神病院。
我承认,我确实被确诊过抑郁症并接受过治疗,但当时我已经痊愈了。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我跟原生家庭做了切割,才开始了我的中年叛逆,才过上了不是牵线木偶般的生活。
可在她眼里,我原来的状态才是正常的。当我开始按照自己意愿做事情的时候,我就是有病。
她抓住我得过抑郁症这点,就说我是精神病。但好在精神病院不是你想送就能送的,得有医生的诊断证明。
(《以家人之名》剧照)
她就找了一个心理医生,并强行要求我去。我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她就一哭二闹三上吊,还去找了我领导,严重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
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去看她安排的心理医生。我当时提了一个条件,“要看咱们一起看”,我觉得有病的不止我一个人。她答应了,我们就一起去看了心理医生。
我们俩先后进去跟医生谈话,做量表。我完成后,医生觉得我一切都正常,没必要看心理医生。
我妈妈进去后,一开始说话声音小,我听不见。谈到中间时,我就听到我妈的哭声,还不停地强调她有多么多么不容易,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
就跟麦麦的那套差不多吧!
我听不到医生说了什么。但总之,以我妈暴走结束了。
我妈打开门,在大厅就跟心理医生吵起来了。从俩人的对话里,我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概就是我妈非要让心理医生给我出具一个精神有问题的诊断书。但心理医生坚持说,我表达清晰、逻辑清晰,是一个正常人,没有必要。
心理医生不愿意出这个诊断书。我妈就非常不乐意,她觉得自己花了很多钱雇佣对方出一个诊断书,结果对方不配合,“你算什么医生啊”。
大吵大闹后,我妈就走了,留下我跟心理医生面面相觑。
医生跟我说:
我一边跟医生道歉,一边庆幸遇上了一个有职业操守的医生。
麦麦跟我妈妈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第一,她觉得别人有病,不是她有问题。
第二,她的认知水平太差了,理解能力也比较低。
总而言之,像我妈和麦麦这样的,并不适合做心理咨询。
因为我妈就是一个复制粘贴的麦琳,除了比较爱干净之外,和麦琳几乎一模一样。所以看到她时我非常生理不适,却又对这种感觉如此熟悉。
需要用情绪喂食,但永远吃不饱;
高度敏感,永远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
随时都能发火,从不在乎成年人的体面;
对话沟通永远鬼打墙,她听不懂。
伤她面子她就砸你场子,要在场全体人哄着她,甚至那句“这个值得哭”,我妈都说过。
她对我爸永远的不满意。好巧,我爸就是李行亮这样的理工男。他们从争吵变成了她发疯、我爸沉默。
她找不到我爸发泄的时候,我就不幸成为了她情绪的承受者。因此,我的童年充斥着她的辱骂和殴打。记忆中都是我对她的卑微讨好,胆战心惊地扮演个懂事的孩子。
后来通过不断学习,我意识到,她原生家庭残酷,文化水平也不高。在很早的时候心智就停滞了发展,往后几十年间她一直扮演着儿童。
(《万箭穿心》剧照)
但我被揠苗助长,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她的母亲,没有得到过无私的母爱,童年是完全缺失的。
后来呢,我的成长路上就是破碎和自我重建。懂得察言观色,极少向别人请求帮助,独立、强大、外热内冷。照顾和理解别人是一种本能,但内心很拧巴。对家庭生活不是不向往, 但一想到可能会被人吸食,又要继续扮演照顾者角色,就无比得恐惧。
对于我妈,我通过“懂事”的方式悄悄逃离:在重点高中住校读书,大学更是越来越远,想尽一切办法定居在省外。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曾经最需要她最爱她的人,无论在精神和生活上都已经彻底远离了她。
她也没有朋友,我爸始终躲着她,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哄她。
我的噩梦里时常还是会有她哭闹的样子,而我不断安慰,恨不得以死明志,醒来后大喘气。庆幸自己选择了远离,而不是与她的情绪恶魔撕扯,那样不仅会毁了我自己,我也会变成第二个她。
我不知道麦琳的孩子会不会变成我这样,但我知道麦琳会越发面目狰狞,可怜又可恨地孤独着。
节目里其他人只跟你呆半个月,哄哄你无伤大雅,但长久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一定会采取行动。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没有人能无私满足你永无止境的索取。
李行亮不会,你的孩子也不会。
网友们的分享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给大家分享了。
我想说一个自己的发现,那就是有很大一部分网友还在模模糊糊的怀疑中——他们在一点点寻求证据,以证实自己的妈妈或爸爸“含麦量”有多高。
这说明什么?
我想着可能说明身处家庭关系之中,作为一个孩子真的很难分清爱与控制的界限,也很难理清和摆脱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父母给孩子创造的原生家庭环境,将持续地深入地影响到孩子的人生,影响到他们做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影响到他们看待世界、与人相处的方式。
对于已成年的人来说,童年是既定的经历,遗憾也不可更改。但好在,为人父母让我们有了一次给孩子营造健康原生家庭的机会,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为人父母的新要求:
不断学习、不断自省、不断改进。
我们要关注生活环境的改变,要看到孩子面临的新挑战,要理解孩子的痛苦与哀伤。
很多人说,在麦麦身上看到老一辈父母的影子。他们经历了艰难岁月,也把行为和思想模式固化在了那个岁月。
这个说法,一方面让我们试图理解麦麦某些言行,但也在提醒我们每一个父母,不断学习和不断觉醒的重要性。
今天的话题,与麦麦有关,但又与她无关。你关注过这档综艺节目吗?你是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