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圈的大概都知道,最近三个育儿大博主1V2互撕,撕得很厉害。如果你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就简要概括一下,但是作为第三方来转述,难免会有以偏概全的问题,大家将就着看。
起因是有位育儿大V在微博上分享了养育高需求孩子的心路历程。另外两位大V对她进行批评(有些语言甚至可以说是嘲讽),在几次交锋中把孩子的睡眠困难、湿疹、鼻炎、过敏、腺样体肥大、阅读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问题归咎于父母的养育不当。
有人问我怎么看。
我其实不想站队,没由来得招惹人家作甚?
但吃瓜越多越觉得,这件本跟我没关的事,好像在某些角度上,又有关。
比如,其中一位育儿大V在网络平台上多次公开宣扬,孩子得自闭症是因为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
另一位育儿大V也宣扬类似观点,大致的意思是:只要父母自省有边界感,有些孩子的自闭症就能自动好转乃至痊愈。
常爸虽然不是自闭症研究专业人士,但老粉们知道,这些年我们一直对这个特殊群体有关注,也认真研读过资料,采访过专家,写过不少文章(比如:自闭症日 | 如果做不到感同身受,起码不要雪上加霜!)。医学专家们可能在治疗方式、成病原因上有分歧,但有一点是共同认可的,即:
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发育障碍,是世界范围内的医学难题。
孩子得自闭症,绝大部分是天生的,与父母的照料方式并不具备因果关系。贸然把自闭症和父母养育方式说成是因果关系,就是对原本已经活得很艰难的患儿父母的致命一击。
如果有一个自闭症孩子,对这个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有他们的父母最清楚。不管你是高知还是精英,不管你家有万贯还是人生赢家,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时,也意味着会给整个家庭带来重大的挑战和改变。那些正常孩子的家长不曾在意的细节,洗脸、刷牙、上厕所、吃饭、玩耍……在自闭症家庭中都将成为一道道关卡,需要数年的陪伴和训练才能帮孩子学习和适应。
(《海洋天堂》剧照)
我清楚地记得,很多自闭症家长自述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孩子离开人世,能白发人送黑发人。因为他们太不放心了,太担忧自己离开后没有生活能力的孩子,要面临怎样的悲惨世界。
他们的生活已经如此沉重,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比平时更字斟句酌,不忍心再增加一点点负重。反观那两个百万级育儿大V,自身也不是什么医学专家,也没有养育自闭症儿童的经验,却能发表如此言论,实在是太不负责任。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人,发言应该更加谨慎和善良,要避免对特定群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不是自己专业范围内的,就少点“我觉得”;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就少说“你这样是不对的……”。
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都已经能成“美德”了吗?
本来,人类的悲喜就并不相通。
有人在哭有人在笑
这世界原本就没什么感同身受
孩子在小学时,就知道了“感同身受”这个词。
何谓感同身受?
即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如同亲身经历一般。
意思很好理解,写作文里也时常用。但成为父母后,我越发觉得,真正的“感同身受”是一件太难达成太珍贵的事情。
这些年来,被质疑也是我的常态。
给大家推荐益生菌,被质疑是智商税;
给大家推荐远望屏,被质疑是割韭菜;
给大家推荐高思导引,也被质疑是智商税,理由是普娃用不上;
……
有些时候,我看到一些人天天以diss别人为主业,就觉得可笑。更可笑的是,还有一些人,明里暗里地说:凡不是他推荐的资源,都是智商税,大家不用买。全国在校小学生9104万人,他们的需求你一个人就覆盖了?当然,这些人不是连最基础的教育需求的多样性都不知道,只是为了流量,啥话都敢往极限里说。一般遇到这种说话特别绝对特别极端的人,我都躲着走。
某些人想要立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设,我理解。毕竟在自媒体博主这个圈里,没点特色确实很难被人看见。
某些人想要靠“抨击他人获得流量”,这手段我也理解。在“情绪至上”的今天,每一个自媒体博主都知道“抓住情绪就抓住了流量”。
但是,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人,发言应该更加谨慎和善良,很多时候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就可能误导一大群家长,而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些东西错过了就真的无法弥补(特别是在近视防控这一块)。
作为一个真实地经历过养娃焦虑的父亲,我只想说一句话:
没吃过他人的苦,就别妄加指责;没经历过他人的至暗时刻,就别轻易开口。
每一个养娃的焦虑时刻
都藏着父母的无助
孩子拉个屎,全家像过年。
这种感觉,你经历过吗?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那恭喜你很幸运,没有摊上一个有“习惯性便秘”的娃。
这9年间,我每天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
他今天拉了吗?
拉得性状正常吗?
我之前分享过“因便误机”的故事。那次带他去北欧玩耍,好几天没有上大号。最后一天要上飞机了,突然来了“感觉”,但因为上大号时间太久了,错过了机场大巴,我俩只能“花重金”打车去机场。还有一次我们去加拉帕戈斯群岛玩,在游轮上6天都没有大便,直到第7天才拉出来一大坨。
好愁人!
是不是做了父母,就没有不操心的时候?
所以过去这一年,给大家推荐了益生菌+羽衣甘蓝粉,这就是我们家的大救星!
现如今,靠着这两个小神器,便秘的问题已解决,每天都正常大便了!!!(所以我也推得少了,因为关注得少了 )
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件大事:小升初。
小小常已经上五年级了,在北京海淀,小升初可不是六年级才要开始关注的事儿。想要上好的初中,奥数是逃不掉的。海淀鸡娃神器《高思导引》也自然而然地列入了必备名单里。
《高思导引》全套只有4本书,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全覆盖,题目很经典。这套书成名十几年了,一直都是小奥孩子的重要题库。《“懂王登基”,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影响?》这篇文章里我说过,国内理工科人才会面临大量急需。所以我建议所有孩子都要学学浅奥,为未来理工科学习打基础。
近点说,孩子小升初、期末择优考、丘成桐少年体验班的分班考,刷过《高思导引》的孩子绝对要占大便宜。
今年人大附早培选拔考试里,就有《高思导引》的原题。
这对有小升初需求的家长来说,是绝对的刚需啊!可是,当我推荐给大家时,居然也有人DISS,(也不只是diss我,而是所有推高思导引的人),大致的理由是普娃不需要。
真是无语!要不是实在有需要,哪个家长没事儿研究小学奥数?!100万的读者里,哪怕有1000个需要的,难道不值得我们在文章或直播间讲明白?
你自家孩子没需要,不代表别人家孩子不需要。没研究过的东西,能不能别瞎BB。
说到这里,我要说件更让人生气的事儿。
熟悉我的都知道,这两年我一直在抓“防控近视”的事儿,也一直有人在持续攻击我“割韭菜”“智商税”。
“远望为王”已经是很多走在近视防控前沿的眼科专家的共识。这事儿我专门采访过原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教授、同仁医院眼科甄毅副教授、同仁医院的眼科医生崔建涛、同仁医院眼科赵阳医生、北大眼科博士王凯医生、“眼科圣手”陶勇医生、苏州眼视光医院近视防控研究中心主任杜军辉等。
他们都从原理或者是临床案例出发,肯定了远像屏/拉远镜/读写台这些拉远设备在防控近视上的作用,之前我们发过很多各位专家的访谈视频,这次就不再发了。其实这些拉远设备的原理很简单:通过光学手段,把近距离的物体成像拉到远处(5-10米之间),让孩子在看书、看屏幕的时候,相当于就是望远。近视的一大成因,就是“看近太多”,所以拉远设备大幅减少了看近的时间,就从根源上减少了近视的刺激。
这一原理,清晰明了,并不难理解。这么多专家集体出面,都拦不住某些非专业、非实测用户,可能连“眼轴”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自媒体博主,信口开河、乱说一气。
他们太不了解家有“近视娃”的父母有多焦虑了,也太不了解父母在“要眼睛”还是“要成绩”上有多纠结了。
最近一年,我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近视防控的科技新手段,是因为小小常二年级下学期被发现右眼近视75度,视力只有0.6时,那种五雷轰顶的感觉,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时的我,不知道测眼轴的重要性,没有三个月测一次眼轴,被近视偷袭了再后悔不迭,所以我现在天天呼吁大家三个月要测次眼轴。
刚发现近视的时候,我想让孩子大幅减少屏幕时间,只执行了几天,就放弃了。因为现在的孩子,能完全离开屏幕的几率太低了。而且当时是疫情期间,上网课的时间大幅增长,根本离不了屏幕。就算不看屏幕,就算是看书、写作业,时间久了,也会加重近视几率。
我当时就想,要是有既能让孩子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又能降低近视几率的办法,那该多好!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发现远像屏这个东西以后,如此欣喜若狂,不断地推荐不断地安利,因为我自己太需要了!
家里没有近视娃的,真的没有办法理解我看到这个东西后的兴奋!转眼,我们家自己用远像屏快一年了,每天的屏幕时间都在2-3小时,寒暑假更多!而小小常的眼轴增长,却远低于生理性增长,左眼远储一直稳定在25度,右眼从75度(散瞳后数据)减到了50度(未散瞳数据,散瞳后应该更低),但由于他用远像屏时一直远、近交替看,所以调节力很好,右眼视力一直稳定在1.2。学习=看近=近视这个魔咒被打破,网课随便上,纪录片随便看,这有多爽只有坚持长期使用的人才知道!
我用过并且觉得好的,才会推荐给大家。我研究过并且认为有科学依据的,才会跟大家分享。我没用过、研究过的,真不敢给大家说。
比如我身边有朋友,就因为“长高”问题焦虑极了,给孩子吃长高药、补钙、甚至打生长激素。因为小小常在同龄人里一直算个子高的(身高曲线75%以上),所以虽然他特别挑食,但我担心的都是营养不均衡,对于会不会影响长高,所以除了日常给他加一点寻常的补剂外,我是真的不焦虑。
这几年一直有厂家给我推荐长个子的产品,我都给推了。这就是各家有各家的需求,我没这个需求,自然不会过多关注相关产品,但没有深入研究,我也不会随便评价“长高的产品都是智商税”,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了吧!要承认自己有知识盲区,这不丢人。
百万粉丝博主,实际上无形中也掌握着搅动舆论风云的开关。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博主,因为一家之言让无辜者遭受网暴,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越是有影响力,越应该谨言慎行。不要求对他人的苦难具备人文关怀,但至少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妄加评论。发言谨慎且善良,这不仅是自媒体博主的自我修养,更是做人应该坚持的原则。
最后,我再跟大家强调一下:孩子近视防控的黄金期是12岁以前。尤其秋冬季往往眼轴飞涨,孩子们的眼睛耽误不得。如果你相信我,想要做好近视防近期,欢迎预约常爸接下来的两场护眼主题直播。
👇立即预约👇
预约直播,评论区回复已预约并分享您家孩子的护眼小故事,抽5个幸运儿送赵阳主任签名书籍一本。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