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公众号
春节前忙着给家里“断舍离”,没想到开工第一天,澎湃新闻启动的“断舍离”动静更大……
01
在这次被称为澎湃上线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改革中,13个涉及内容采编的中心缩减调整至6个,关停新闻客户端20个栏目和15个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同时首批推出24个垂直IP工作室——探索符合传播规律的覆盖全链条的数字新闻生产、审发、运营新模式。
虽然具体的关停名单暂未对外公布,但分析认为,与核心内容偏离度高、内容质量与定位不符、阅读量和关注度低、用户停留时间短、与其他板块重叠度高、运营成本高收益低、不符合整体战略规划、不利于品牌建设等,都可能成为栏目和账号被关停的衡量标准。
02
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媒体通过“多开栏目、广铺账号”跑马圈地,试图以规模换流量。这样的盲目扩张,让媒体陷入“虚假繁荣”——账号越多,无效内容越多;栏目越杂,用户忠诚度越低。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为12.44亿,同比增长1.7%,流量天花板触手可及。
因此,当用户增长放缓,盲目扩张反而会导致栏目之间相互争夺有限的流量,最终稀释整体价值。
一个非常常见的现状摆在眼前,一个热点新闻事件,会被数十家媒体以相似角度反复报道,标题千篇一律,内容别无二致。
于是,“信息过载”自然演变为“信息疲劳”。
据《2023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主动关闭3.2个内容重复的推送。而这些推送主要依赖算法抓取热点,内容以短平快为主,缺乏独家视角和深度解读,是名副其实的“流量搬运工”。
03
信息泛滥的时代,媒体内部的“断舍离”,本质上是从追求“有多少人看”转向“有多少人信”,从计较“短期流量”转向培育“长期价值”。
因此,需要长期投入、专业门槛高的深度内容,无疑被视为算法和自媒体无法替代的“媒体护城河”。
此前,《纽约时报》在转型的过程中关停部分博客栏目,随后其调查报道团队规模逐渐扩大,并带动数字订阅用户突破1000万。
英国《卫报》也有着类似的经验。在裁撤20%的娱乐版块后,调查报道量大幅增加,相关内容的用户分享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国内媒体的转型案例同样值得关注。
财新传媒通过付费墙机制,目前已拥有付费订阅用户超 120 万,验证了新闻付费模式在国内的可行性。
南方周末在缩减娱乐版块后,将更多资源投入深度报道和调查新闻,其调查报道不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还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完善。
某种程度上,媒体行业的“断舍离”,不是做减法,而是为了在关键领域做乘法。
当更多媒体加入“断舍离”行列,一个更健康的行业生态或许正在形成——少一些流量焦虑,多一些价值坚守;少一些盲目跟风,多一些独立思考。
而这,才是媒体真正的“断舍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