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毫克就能致命!警惕这些藏在食物里的“夺命杀手”

政务   2024-10-16 17:18   广东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

各种美食轮番登场

然而有些美食却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

“夺命杀手”

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 由发酵的谷物、椰子及食用菌等受污染后产生,毒性强烈,无色无味,耐热性极强,正常的家庭烹饪方法难以消除,进食后即可引发中毒。


主要影响肝脏、脑、肾等重要器官,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


哪些食物

易产生米酵菌酸?


经长时间发酵或浸发的食品,当放置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最易滋生“米酵菌酸”,包括:


谷类发酵制品

发酵玉米面、糍粑、醋凉粉、粿条、米粉、凉皮等。



变质食用菌

过久泡发的银耳、黑木耳等。

薯类制品

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中毒后有哪些症状?


一旦食用了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后,一般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一两天后即出现中毒症状。

首先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无力。重者出现头痛、肌肉痉挛、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休克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1.食用发酵米面类食品前,要确保其存储、加工和烹饪方法正确,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2.食用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3.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卫生和温度控制,避免细菌滋生。


图源:央视新闻


肉毒素


它是一种广泛存在土壤、灰尘、水生沉积物和各种农产品中的细菌,在厌氧环境下,能分泌一类具有极强致死性的神经毒素,即肉毒素。


肉毒素有“毒素之王”的称号,它的毒性大概是砒霜的10000倍,对人类的致死剂量为0.1~1.0μg,纯化结晶的肉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



肉毒素常用于医疗美容中,不规范注射或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可引起医源性中毒。除了医源性途径,肉毒素还可能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食源性引起的肉毒素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因地区和不同饮食习惯而异。我国主要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食品引发中毒(如臭豆腐、豆酱、面酱等)为多见,罐头瓶装食品、腊肉、酱菜凉拌菜等引起的中毒也有报道。

食用了被肉毒素污染的食物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一般是12至48小时临床表现多以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为主:


● 早期:通常会出现疲倦乏力、头痛头晕、视力模糊等;
● 后期: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 严重:出现呼吸困难,最终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食用可疑食物后,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立即进行催吐(减少肉毒素的吸收),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如情况允许,可搜集一部分剩余的食物及呕吐物,一并带至医院,以便医生明确诊断哦!


如何预防肉毒素中毒


生活中注意罐头食品和腌制食品的制作和保存,如发现过期或罐头有膨胀现象,应立即丢弃,不可再食用。考虑家庭等私人环境缺乏成熟、安全、可靠制作条件,易发生食品被污染的可能,不建议盲目自制发酵或腌制食品


另外,食用食品前,建议高温加热(如80℃加热10分钟或更长时间),可以降低肉毒素中毒的风险。冷冻熟食应彻底解冻后经充分加热再食用,禽畜类食品建议煮熟煮透,或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一种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它能维持肉类的良好外观,还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因此常被用作护色剂和防腐剂添加到加工食品中。


亚硝酸盐进入体内后,会和胃内的蛋白分解物结合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会增加胃癌、食道癌风险。


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是否会对健康造成损害,要看吃下的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有多少。


● 人摄入0.2~0.5g,在20分钟内就可以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典型表现为指甲/口唇变成蓝紫色,俗称“小蓝人”,还会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等。


● 摄入量超过3g就可以导致死亡


亚硝酸盐中毒常见原因

  

1. 商家违规将亚硝酸盐用于卤肉等制品。

 

2. 食用“爆腌菜”,也就是腌制时间很短的蔬菜。

3. 误食亚硝酸盐,特别是将其当成食盐或白糖。


4. 含亚硝酸盐成分的防冻剂、除锈剂污染水源也可导致人和动物中毒。



如何避免亚硝酸盐中毒

1.尽量食用新鲜蔬菜,不要储存太久。少吃剩菜,少吃培根、腊肉、火腿肠等加工肉制品。

2. 避免购买过于鲜红的卤肉。自然烹熟的肉一般是褐色,亚硝酸盐可以使肉变成内外一致的粉红色,更具卖相,因此有不少商家在卤肉时违规使用。

我们在购买卤肉制品时要尽量选择正规生产企业及食品安全等级较高的餐厅

卤牛肉是否添加亚硝酸盐对比


3. 腌菜要腌透,吃前用水冲。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腌制前2周含量最高,应腌制20天后食用为宜。另外,吃腌菜前可以用水冲洗一下,因为亚硝酸盐溶于水,用水冲洗可以除去一部分亚硝酸盐。



4. 别吃“刺鼻”的海鲜干货。虾皮、鱿鱼丝、小鱼干等海鲜干货,如果储存不当,会产生蛋白质分解产物。尤其是不新鲜、有刺鼻气味的产品,亚硝酸盐含量往往较高,不建议食用。





深圳食药安办

整理:东莞市场监管

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莞市场监管
发布重要信息 宣传政策法规 提供政务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