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兼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科技期刊的文化定位与使命

学术   2024-08-19 07:03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THEME

特稿

SPECIAL  FEATURE

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

——兼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

科技期刊的文化定位与使命

刘建生 | 文



原文刊载于《数字出版研究》2024年第3期。
刘建生.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兼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科技期刊的文化定位与使命[J].数字出版研究,2024,3(3):1-7.



作者简介


刘建生

  • 刘建生,男,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出版局巡视员、副局长,现中共中央宣传部离退休干部局第一支部书记。研究方向:图书期刊出版管理。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促进“13个强国”“5个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科技期刊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促进和激励科技创新,助力关键技术突破;及时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倡导绿色发展,推动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建设;关注社会各方改革发展成果,推进协同创新;完善教育、科技、人才相关机制,实现良性循环。新质生产力同时赋能科技期刊,从理念提升、技术改造、实践驱动各个方面,全面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效率和水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赋予了科技期刊新的文化使命,科技期刊应在全会精神指引下,积极、沉着应对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主动投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练就自身过硬本领,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创新和国际交流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期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技创新

DOl: 10.3969/j.issn.2097-1869.2024.03.001

知网链接:《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

——兼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

科技期刊的文化定位与使命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做出全面部署。早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系统论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为我们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要旨,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努力方向,规范了新质生产力的轨迹和重点。出版强国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新质生产力为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革新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出版业应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与本质要求。
在出版领域,新质生产力对出版劳动者、出版劳动工具和出版劳动对象等要素都提出了新要求,也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科技期刊必须不断顺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致力于服务我国提升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而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又将成为推动科技期刊高水平、高贡献的巨大引擎。由此来看,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赋能的动态关系。

1   科技期刊赋能新质生产力

1.1 内涵方面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论述系统回答了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以及特点和关键点。

科技期刊赋能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新质生产力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做足文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明确历史上科学技术、科学理念在推动生产力创新方面的不凡贡献,尤其是着重论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世界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进程中对生产力带来全面影响和革命,而生产力的变革又怎样深刻带动社会变革;二是研究和呈现生产力变化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文化与文明的变迁,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会对当今社会造成哪些影响、带来哪些变化;三是厘清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何阻力或困难,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会产生哪些难题,以及新发展理念与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碰撞时会产生哪些问题;四是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何不同、有何相同,探究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融合力和消化吸纳能力;五是深知无论理论还是实践,要想使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必须先“练好内功”,有内在自生动力和自身的生产要素变革,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如何强化和形成这些内容,也是科技期刊需要重点关注和探索的。

科技期刊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1.2 外延方面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外延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成果运用、绿色发展、深化改革、良性循环这五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期刊要特别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诞生,促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注入活力,为整体谋划提供参考。
对于成果的推广运用,一方面,科技期刊要及时公开、传播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其在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的应用;另一方面,科技期刊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布局产业链,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等提供全面支持。
科技期刊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现代出版本身具有复制无损伤、产品虚拟化、受众无限化的特点,与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的外延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可以大显身手。
科技期刊要关注全社会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难点,主动设置选题,加强火力,阐明道理,讲好故事,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科技期刊更要注意宣传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广阔天地,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对科技期刊提出了新要求,要致力于三者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科技期刊的关注点应放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上。着力于源源不断供给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质量人才;着眼于既要向人才强调玉汝于成的精神,又要鼓励其不断锻炼创造、创新的韧性;着重于人们积极学习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在工作中积累智慧、汲取经验和教训,实现工作绩效质与量的新突破。

1.3 彼此逻辑关系

阐述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逻辑关系,是为了厘清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诸多矛盾,将局部变革扩展为整体变革,将生产力的提升推演为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
在宏观层面,科技期刊要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筑牢发展基础,与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深层次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有机结合。同时,在微观层面,科技期刊在参与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激励机制和内生动力形成的同时,也要重点关注科技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全面创新,以新质生产力为管理“杠杆”,促进创新潮流的涌动。
科技期刊还要特别注意对新质生产力学理性研究深化、系统性研究统筹和实践性研究归纳,从理论上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2   新质生产力赋能科技期刊

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推进是科技期刊的“本分”,而科技期刊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提升自身质量、效率和水平,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2.1 理念提升

新质生产力全新的理论思维将为科技期刊自身理念“插上翅膀”。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飞跃。新质生产力贵在能动性、引导性、前卫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而科技期刊一贯是反映科技前沿动态的“尖兵”,在理论引导、学术创造、科技突破、学科前沿探索诸多方面无出其右,但在实践推动方面往往存在滞后和脱节,常常出现理论与实际操作不符甚至完全无关的情况;而一些运用实操层的经验又无法及时上升到理论层面被认识、归纳和推广,这种疏离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科技期刊如何使人们在理念认知上形成共识,并在具体操作上一一落实,对于推动技术改造、出版流程创新、期刊经营转型至关重要,也对形成科技期刊的效率、效用、效力至关重要。

2.2 技术改造

除理论传播外,科技期刊自身对于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应走在时代的前列。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不应仅仅是被刊登和被讨论的书面内容,更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自身流程再造、手段革命和编辑核心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此前,出版业对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已进行了不少尝试,但对于建立在巨大数据、算力和算法之上的人工智能技术,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短期来看,是由于对数据积累、数据挖掘不到位;长远来看,则是出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感到茫然,没有定数。新质生产力赋能科技期刊,关键在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激发新的出版能力,打造出版新业态,营建出版新模式,推出出版新产品,探索出版服务新路径。技术的进入,会对流程、业态、产品、模式带来全方位的改造,会对过去的经验和习惯带来巨大的冲击,也会对原有的管理和制度提出强烈的变革诉求。这是在科技期刊长足发展、持续发展、整体跃升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2.3 实践驱动

当数据成为生产元素进入生产力结构时,科技期刊本身的价值就越来越突出。曾经,人们对于出版的认知基本停留在通过纸质媒体的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到网络和多媒体出现的时期,人们通过线下、线上的不同途径进行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成为获得科学与技术的劳动者,与生产方式、生产资料凝结,成为生产力。而在今天,大数据让人工智能成为可能,后者可以带来更强大的生产能力。数据成为劳动元素的新创造,颠覆了许多传统理念,转变了很多思维方式,改变了生产业态,甚至改写了资本、生产资料、生产方式“铁板一块”的传统组合。

但是,数据和数据库同样是需要人来设计和铸造的。人工智能重在“人工”,然后才有“智能”,而数据的收集、积累又在于人们的识别、标识、提炼和集成。生成数据本身是非常复杂且需要大量投入的劳动,产生和集成数据本身仍然是一种传统劳动,是传统生产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结果。当我们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实践成就、实现路径、实际效果等层面深入研究时,深层分析探索如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深刻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和理论逻辑时,都应牢记实践是一切成功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赋予科技期刊的文化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回顾过往工作时,专门提到“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未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7个聚焦中,提出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决策部署安排15大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务时,重点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都为科技期刊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特别提出“注重全面改革”,并针对文化建设和发展,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60条中,文化建设和发展占了4条;在300多个小项中,文化方面就有近30项,其中一项专门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管理。这是第一次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管理写入中央正式决定的文化改革与发展部分,是对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的直接要求。

李书磊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报告会的宣讲报告中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带头学习好、领会好全会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全会精神学习宣传阐释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文化领域改革任务贯彻落实”。此前,他也在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刻揭示和阐发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并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科技期刊以科学技术革命进步为基石,以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使命,推进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将生产力、生命力、创造力合为一体,其自身在文化改革发展建设进程中的砥柱中流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3.1 历史层面技术变革要求科技期刊引领潮头

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会推动传播革命。新的信息革命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科技期刊的信息选择、信息集合、信息比较和信息评价模式;深刻改变期刊生产业态、传播模式和媒体形态;深刻改变从业人员的思维模式、习惯偏好和出版方式;深刻改变期刊出版话语场景、话语体系和话语格局。面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技术变革,科技期刊界都沉着应对,勇立信息化时代的潮头,“手把红旗旗不湿”,在技术变革带来的各种挑战中保持核心价值,支撑和引领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特别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由此可见,党中央对科技期刊的关注厚重有加,科技期刊在推动“13个强国”“5个中国”的伟大建设中责任重大,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使命重大,在促进科技和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任务重大。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义不容辞;直面挑战,敢于担当,方显出英雄本色。

3.2 改革的紧迫性要求科技期刊突破发展

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秩序流程正快速被新的信息技术打破,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表面的调整,而是更深层次、更根本的变革,它们要求科技期刊必须快速进行自我“了断”、自我革新。“先破后立”曾是改革的传统路径,但如今,“立破同期”甚至“先立后破”正成为新的常态。这意味着科技期刊在打破旧有模式的同时,需要立即构建新的框架和机制,不能被动等待变革的到来,而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求创新。这包括但不限于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内容生产、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以及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数字出版平台等。

科技期刊不应仅仅是科技创新“尖兵”,更应是文化创新“尖兵”和时代创新“尖兵”,任何固执己见、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都应被彻底摒弃,科技期刊的流程创新、评价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都应在新的突破中一一呈现。科技期刊要以崭新的面貌和质量,在完成2029年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在实现203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显示自己的能力,与世界一流期刊“比翼齐飞”。

3.3 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要求科技期刊更新管理机制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无疑将给科技期刊带来管理层面的问题。比如,当人工智能综合利用社会大数据生成新的文本、数据库、音视频后,所有介入成分各自占有的知识产权该如何划分?机器智能学习并消化语料后再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输出,人工智能的价值该如何判断?如何判断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类发明创造研究的区别?人工智能模型的“饲料”可以无限获取吗?期刊编辑岗位以后还会存在吗?人工智能是否会发展到超越人类甚至反制人类的程度?

在现有认知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目前最具革命性、引领性的科学技术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尽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推动这一领域的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做到趋利避害、安全使用。这不仅仅要是推动形成更加科学、高效、有序的网络治理格局,更是要对人工智能运用和发展进行更长远的考虑和更整体的谋划。对此,科技期刊肩负重任。

4   结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提出2029年、2035年两个时间段的目标和任务之际,明确了总目标的7个聚焦,每一聚焦都是科技期刊须时时盯紧的目标。科学技术的高登攀、创新创造的高能力、市场经济的高水平、民众生活的高品质、文化服务的高质量、美丽中国的高层次、平安中国的高保障、民主政治的高程度、国家治理的高度现代化,都需要科技期刊界百倍努力。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期刊同仁须展现出团结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笃行不怠,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开创科技期刊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摘自《数字出版研究》2024年第3期 刘建生《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兼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科技期刊的文化定位与使命》,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阅读全文或学术引用请参见原文。

转载自:“数字出版研究”微信公众号

期刊说
说出期刊人的心里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