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普惠贷款,“肥”了中介,“废”了员工!

财富   2024-12-02 07:16   江苏  


文章来源:粉丝投稿;作者:常流水; 原文标题:《大数据模型让基层行成了惊弓之鸟》


普惠贷款高歌猛进的背后,银行员工和贷款中介都在经历什么?


一、贷款中介违规乱象:风险暗涌


以某国有银行为例,在 “会董你”APP业务开展过程中,贷款中介的违规操作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隐患。部分中介通过多种不正当手段为客户提升贷款额度,例如:


1.虚假流水操作:他们指导客户在特定时段频繁地在账户间转入转出资金,制造虚假交易流水,使一些实际经营不善、现金流不稳定的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得以在银行系统中获得虚高的评分,进而骗取更高额度。


2.篡改纳税记录:某些不法中介运用非法技术手段,肆意篡改企业纳税额等数据,让纳税水平原本较低的企业摇身一变,看似符合高额贷款要求,实则极大地增加了银行的坏账风险。


3.关联公司违规申请:先精心打造A公司的良好数据形象,如流水信息等,随后安排BCDFG等关联公司绑定A公司手机号,凭借A公司的优质数据表象申请贷款,套取高额资金。


这些非法操作带来的风险是双向的。对于银行而言,坏账风险急剧攀升,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遭受严重冲击;对于客户来说,一旦东窗事发,贷款被收回不说,还将面临法律诉讼,个人信用记录也会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而此前支付给中介的高额服务费更是付诸东流。这是大数据模型的风控不力,造成的过度授信和违法猖獗。

银行“普惠贷款”的尽头是什么?


二、大数据模型应用之殇:基层承压


当下,大数据模型在业务中的应用似乎有些 “过犹不及”。线上业务的蓬勃发展不应以牺牲线下的精准判断为代价,过度依赖大数据模型而忽视人为干预的力量,实则是一种 “懒政、惰政” 行为。正如一位黑龙江的干部所讲,线上业务的归途,一定是线下。尽信线上,不如没有线上。而另一番,一些顶层设计的干部,只会夸夸其谈,中Y说啥他说啥,吹拉弹唱一句错话没有,到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装聋作哑,跟躲猫猫一样“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基层客户经理的现状令人担忧,他们仿佛成了惊弓之鸟。由于大数据模型一旦被不法分子攻破,引发的呆账、坏账后果都将由基层机构承担。在上级行严苛的绩效考核制度下,即便不良贷款的产生并无人为责任,但造成了大量的贷后资源浪费,同时团队绩效依然会被倒扣。这无疑是让基层银行拿出孩子的奶粉钱,给你顶层设计存在的漏洞买单。

银行普惠客户经理的出路在哪?


三、普惠金融业务策略反思:精准投放


普惠金融 “千企万户大走访” 活动的出发点固然值得肯定,但其执行过程中的 “大水漫灌” 式信贷投放策略值得商榷。早已经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了,是基层难、基层跪。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振兴出口与消费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单纯依靠大规模信贷投放,会造成资源的错配与浪费。这就好比给已经饱腹之人强行投喂大量食物,不仅难以被吸收,还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负担,而最终承担这些成本的往往是基层行。这到底是谁在感冒,而谁在吃药?


面对当前复杂的业务局面,基层建议:在防范贷款中介违规风险方面,进一步强化大数据监控与人工审核的协同机制,顶层设计上,要明确人工审核的标准,提高风险识别的精准度;在大数据模型应用上,合理调整模型权重,多重核验基础上,要审慎调低授信额度,充分赋予基层客户经理一定的自主判断权与风险把控权;于普惠金融投放策略上,深入调研企业实际需求,实现信贷资源的精准投放,真正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业绩考核,催生大量“内鬼”!


“到底是创新滑铁卢了,还是你学费没交够,没那两下子,就别玩纯信用了,适当增加押品也行。”


我们期待总行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引领全行在普惠金融业务领域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技能:留言时,可以“创建新身份”,从而实现“匿名”。在右下方试试吧!
坐拥32名情妇的银行行长!
记者调查:银行员工灰色收入有多少?
银行基层员工,很难站着把钱挣了!
降本增效,将银行基层员工逼入死角!
屎上雕花,银行最佳
银行里的形式主义,害死人!
客户投诉要求“枪毙”银行员工...
在银行上班和要饭有什么区别?
银行员工:没有钱,就没有脸!
这五类员工在银行一定会被淘汰!
银行员工摆烂,都是因为寒了心…
银行开始明目张胆的要求员工加班了
哪家银行服务最差?
银行机关玩 “花活儿”,害苦了基层员工
银行网点周末不营业,被市民告到报社
银行“贴钱”做业绩:买存款、买贷款

行长阅
银行人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