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由此也吹响了资本市场反攻的号角。
在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者中,各大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们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承担了价格发现和提供流动性的功能,同时也担负着给投资者的资金保值增值的责任。基金经理群体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基金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独特的衡量标准——相对收益。它并非仅仅关注基金收益的绝对数值,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基金与特定基准相比的表现。这种比较视角,就如同一场激烈的竞赛,只有那些能够持续超越基准、展现出卓越相对收益能力的基金,才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王者。
机构之家作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深度研究者,精心策划推出“相对收益王者”系列文章,旨在深入挖掘那些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始终能保持出色相对收益表现的基金。机构之家经过深入调研、严格筛选和细致分析,为读者呈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基金产品,希望为各方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的市场回暖,市场各类参与方的风险偏好明显提高,机构之家本期的相对收益王者系列聚焦到一位具备极强进攻能力的基金经理——东吴基金刘元海,其管理的代表性产品“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仅有22年一年出现亏损,其余五年收益率都在30%以上,该基金近五年的累计收益224.77%,同类排名4/1743。
下图是“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近五年来的净值曲线: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刘元海,中国国籍,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具备证券投资基金从业资格。曾任职东吴基金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2004年2月-2015年6月),2016年2月再次加入东吴基金,现任权益投资总监兼权益投资总部总经理、基金经理。截至目前,其在东吴基金管理5只产品,在管基金总规模59.94亿元。这5只产品中管理规模超过一年的4只产品其任职回报回报排名均处于前20位。下表是刘元海在东吴基金管理的5只产品的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刘元海管理的基金之所以能够业绩领先,与其重仓押注、集中投资的策略分不开关系。以其管理规模最大、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为例,该基金的股票仓位在2020年之前有较大的波动,2020年以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绝大部分时间股票持仓占比超过90%。
下图是“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自刘元海接管以后的资产配置情况: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该基金的业绩大幅跑赢基准的时间也主要是在2020年股票仓位提高之后。在2017年和2019年该基金都出现了股票仓位的大幅降低,而在当年的基金年报里刘元海对减仓操作做了描述,2017年的年报中描述是“1季度,本基金把握住春季躁动行情投资机会,获得较好收益。在4月上旬考虑金融监管风险本基金逐步降低仓位,因此净值躲过了4月中下旬市场下跌的负面影响。”2019年的年报中描述是“在经过1季度上涨之后,考虑估值水平提升和对宏观经济基本面担心,本基金从4月中下旬开始将仓位降低到相对较低水平,以保证年初收益落袋为安。”
从刘元海对减仓操作的描述来看,这两次大幅度降低仓位避免了市场下跌,理应为基金净值做出不小的贡献,但事实上2017年和2019年基金的收益率均跑输沪深300指数。2017年“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的收益率是11.93%,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是21.78%;2019年“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的收益率是30.05%%,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是36.07%。
无论是什么原因,在“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股票仓位大幅调整的2017和2019这两年基金的收益率都不尽如人意。在此之后,从2020年开始,“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的股票仓位一只维持在80%以上,大部分时间超过90%,该基金也自此开始大幅跑赢指数。
下表是“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2016年以来的年度收益率情况: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除了保持高仓位运行,该基金的持股集中度也显著高于平均水平。2020年以来,该基金的前十大持仓集中度逐渐提高,此后一直高于平均水平,截止到2024年9月30日该基金前十大持仓占基金净资产的比例高达80.07%,与此同时行业平均水平仅为39.94%。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除了前十大持仓集中度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该基金的持股总数量也明显偏低。自2020年以来该基金的持股数量一直低于同类平均水平。2021年12月31日,该基金持股总数量32个,同类平均98个;2022年12月31日,该基金持股总数量22个,同类平均80个;2023年12月31日,该基金持股总数量28个,同类平均97个。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另一方面,该基金的收益率偏高,为了追求高收益,该基金的配置股票大多是科技成长股,而且股票的估值水平较高。在行业配置上,电子行业始终是该基金近五年以来的第一大持仓,而近两年来前三大行业电子、计算、通信行业持仓甚至超过了95%。
下图是“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2020年以来行业配置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该基金2020年至今,每一个报告期持股的加权平均市净率、加权平均市盈率都显著高于同类平均水平。下图是“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2020年以来的加权平均市净率和行业平均水平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下图是“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2020年以来的加权平均市盈率和行业平均水平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高仓位、高持股集中度、投资高估值的成长股,这种“三高”组合也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该基金的最大回撤高达-39.53%,2022年4月基金的月度最大回撤达到-23.87%,月度回撤超过15%的月份达到4次,分别是2021年3月的-15.33%,分别是2022年4月的-23.87%,分别是2023年8月的-15.91%,分别是2024年1月的-20.37%。
下图是“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2020年以来的月度最大回撤: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
以上可以看出,该基的波动率偏高,但是优秀的基金和平庸的基金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在净值回撤以后能否收复失地、续创新高。显然,“东吴移动互联A 001323.OF”是一只具备不断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基金净值能够不断创新高的基金。
而之所以该基金能够不断创出新高,是因为该基金能够在不同阶段抓住行情的主线,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不断发掘新的投资机会。
在2018年该基金做出判断,在金融去杠杆和货币收紧背景下,融资渠道限制对房地产销售和基建将会产生比较大负面影响,对周期型行业和房地产产业链相对谨慎。并认为新兴产业中优质成长股投资机会更大,相对看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端装备制造(风电、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此后的数年该基金就始终围绕科技、医药、消费等成长股开始布局。
2019年判断科技行业将是未来两年很好的投资方向。对于食品饮料和医药行业,随着不确定因素消除,业绩确定性提高,存在比较大投资机会。此时基金的配置相对多元,包含科技、非银金融、白酒等消费股。
2020年科技领域重点看好:电子、半导体、云计算、传媒、新能源汽车以及创新药等,这些领域有望出现估值和业绩戴维斯双击投资机会。同时基金可以开始规避涨幅较大的食品饮料,消费领域的持仓开始转向医药。
2021年挖掘业绩增速与估值相对匹配的公司作为重点投资对象。从行业投资机会看,2021年相对看好TMT、新能源、军工和医药等行业。实际上在2021年该基金逐渐减配了医药股,将仓位配置在新能源和半导体行业,也为2022年的亏损埋下了隐患。
2022年继续科技和新能源等领域,认为新能源汽车电动化仍然有望存在投资机会,汽车智能化有望给相关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半导体行业投资机会或也值得关注。在整个2022年基金在新能源汽车方向遭遇重大亏损,但是从三季度开始止损,到2022年底已经没有了新能源行业的持仓,变成以半导体为主。并且观察到chatGPT推出,有望加速AI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如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场景的落地。
该基金认为,2023年科技领域有望迎来新一轮产业周期,以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望驱动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创新和应用周期,同时叠加数字经济有望成为未来3-5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基金的投资开始转向人工智能领域,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沪电股份、新易盛等ai产业链标的进入前十大股东。
2024年继续专注于ai行业。这一轮全球科技创新驱动力来自于AI人工智能,因此认为未来科技股投资策略核心点之一或是拥抱AI,谁的AI含量高,谁的投资机会或许就比较大。另外观察到海外科技巨头在开发者大会中表明AI大模型有望在手机、PC机以及AIOT(物联网设备)等端侧落地,该基金判断端侧AI硬件时代有望开启。
从基金近几年的持仓变化可以发现,该基金总能及时退出涨幅过高的领域,抓住新的行情主线,即使犯错亏损也能及时改正,进入新的投资方向。这一方面是刘元海善于发掘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其较强的风险意识,在寻找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在不断强调风险。
比如,2018年表示在金融去杠杆和货币收紧背景下,对周期型行业和房地产产业链相对谨慎;2019年认为上半年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基金做出了择时减仓操作;2021年在牛市氛围下预判风险,认为2021年政策端全年来看相对2020年将有所收敛。全年估值大概率收缩,收益预期需要适当降低。本轮市场涨幅由流动性驱动,流动性的边际调整使得估值很难像过去两年那样明显扩张,高估值但无业绩支撑的标的估值收缩压力较大。2022年判断中国经济可能进入减速期。国内经济减速的苗头大约在2021年三季度就开始显现,2021年的经济支撑力是“出口-制造业”链条,但综合考虑全球经济走势和基数效应,2022年中国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大概率减弱。2023年没有盲目乐观认为经济复苏高度有限,2023年更有可能是弱复苏之年。正是在充分预判风险的前提下去发掘投资机会,才能更大限度的减少误判,也能在出现风险苗头时及时退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