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算是一篇《中国爵士演出指南》快闪。我想借四年多来对爵士演出最友好的一个月份,谈一谈看什么爵士演出的事情。
《中国爵士演出指南》是「即兴」更新时间最长的一个栏目,从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总共持续了32个月的国际爵士演出预告。这个栏目在2020年1月戛然而止,此后进入漫长的休止期。疫情改变了太多事物,不仅是我个人无力再像过去那样维持一个音乐媒体的写作和运营,内地最主要的国际爵士演出机构Blue Note China以及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都不再能够以邀请国外乐队作为主营业态。回想起来,从2016年9月Blue Note Beijing爵士俱乐部开业,到疫情冻结前的2020年1月,或许就是中国爵士乐现场不可复现的一段黄金时期了。
这也是《中国爵士演出指南》作为历史纪录者的意义。以最后一期《「即兴」19年12月爵士演出指南》为例,看看其中几位音乐家其后的轨迹:2020年3月19日,Cécile McLorin Salvant和搭档Sullivan Fortner一起成为最早面向公众线上直播居家演出的爵士音乐家;Lakecia Benjamin,蜕变最明显的一位,去年新专《Phoenix》进入多个媒体和乐评人的年度十佳榜单;Wallace Roney是最先被疫情带走的60岁以下爵士大师,他和中国的缘分中止于19年冬的这场演出。
"Brought to you by Covid-19" coco concert, 2020.
历史照见我们曾经所处位置,也指明了站立之地。去年彻底告别疫情后,爵士演出市场的恢复其实比其他种类音乐要缓慢得多。Ralph Towner姗姗来迟,Fred Hersch和Nils Petter Molvær在空谷挥洒音符,三位ECM系钢琴家持续一周的演出把被夜店包围的老JZ Club真正变成一座音乐教堂,深圳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四年后再次掀起自由爵士的声浪,固然是去年的高光时刻,但疫情前十分活跃的国际小演出,那些得到大使馆支持的有名无名乐队,还只是零零散散。直到这个开春,遍地开花的国际爵士演出终于有了点黄金时期的样子。
在此我简单点评下本月的几组演出,顺便带到过去《中国爵士演出指南》的评介标准,希望能给大家一点选择爵士演出的参考。
《中国爵士演出指南》的演出评介主要有几个参照点:音乐家及其作品的地位、影响力,艺术性和开拓性,演出难得程度,以及当前乐队或项目里其他音乐家的水平——对于分享舞台的爵士乐而言,你看的是每一位音乐家的表演。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性和开拓性。倒也不是我个人的取向,从没有任何音乐像爵士乐在二战后的短短二十几年间从一种娱乐音乐发展为最具有实验性的艺术音乐,直至某种程度上无法再解构和突破。开拓性,无论是否获得当时人们的喜爱,一直是爵士乐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是五六十年代爵士乐呈现出的模样,也是今天主流爵士乐媒体和乐评人都会坚持的评判标准(格莱美除外),自由爵士和前卫爵士作品在最佳爵士榜单里实属家常便饭。
因此,偏向流行的音乐如Smooth Jazz很难在此获得高分推荐。即便Smooth Jazz音乐家也需要精湛纯熟或曰“油腻”的技艺压身,在流行音乐体系里是大神般存在(本月来华的Scott Henderson),在古典乐受众中备受推崇(3月来华的Chris Botti),但如果我们对爵士乐了解更深,他们的音乐并不足以表现爵士乐之艺术所及。
由于中国民间有大量乐器学习者,Smooth Jazz中国行广受欢迎无可厚非。还有些爵士音乐家则在easy listening的道路上自觉友善地披上了通州艺人的外衣。比如本月首次来华的日本钢琴家山本刚在1800人音乐厅现场弹了不止一首张学友,德国爵士三重奏Triosence的中国巡演节目单里特别附上一首陶喆《望春风》。
这种亲近市场的举动侧面表明市场并非和爵士乐接轨。观众对音乐家或爵士乐有多少认知呢?因为发烧唱片而听闻音乐家之名已经算好。不过日本爵士钢琴家板桥文夫恐怕又有不同。本场观众和音乐家的代表作《渡良濑》几乎一定有强关联性。几十年来每当《渡良濑》旋律响起,总能把人一下带回那个情感浓烈的昭和时期。观众对他的风格也会有预判,受McCoy Tyner影响巨大的板桥不会缺少激情,即使他已经75岁。
与板桥文夫搭档的两位都是自由爵士高手。鼓手小山彰太,名闻天下的山下洋辅第二代三重奏鼓手。强大的合奏者是一场爵士演出的加分项。再举例下个月来华的Steve Smith三重奏,因为优秀的爵士作曲和钢琴家Manuel Valera关系,演出不止适配于相对流行的融合爵士场景。那么我可能因为钢琴手而选择这场鼓手打头的演出。
板桥文夫当然不会在现场弹张学友,本月来华的另一组钢琴三重奏Children of the Light也不会演奏陶喆。Children of the Light是已故爵士巨人Wayne Shorter晚年的节奏组,2018年5月来过中国,三位都是当今爵士乐坛各自积累足够强大的爵士大师。现在满世界都说光,在我看来这一场才真正配得上光,他们是你能听到世界上最好的爵士钢琴三重奏之一。
Children of the Light的音乐是有门槛的,有些抽象和复杂,对于不熟悉爵士乐的朋友不够悦耳,抓不到点。这是爵士乐发展到今天的必然。德国的Triosence、匈牙利/日本钢琴三重奏Swansong、以及挪威的Espen Eriksen Trio则代表了爵士乐发展另一端的极简化。Triosence曾经也是被中国乐迷统称为欧洲“美声爵士”的那种较为和谐抒情的风格,近年则愈发通俗和活泼。我不太认同这种流行趋向,但相比而言,Espen Eriksen Trio至少建立了一种疏离的气质,虽然极简的线条也已经离爵士甚远。
能在脱离爵士乐同时保持不俗的优美并非易事。本月首次访华的吉他手Dominic Miller被打上Sting乐队成员的宣传标签,不过那和他的音乐创作完全是两回事。他的音乐风格和主题,从三张ECM专辑标题——“寂静之光”,“苦艾酒”,“流浪者”——即可窥见。生于阿根廷、成长在美英、长住法国的他骨子里有英国乡村和吉普赛式的浪漫。他的音乐故事里是舒然光影下柔曼的舞蹈。
瑞士四重奏No Square更像是秉承了“正统”爵士乐发展至今的样子,在各种音乐风格的渗透下建立新的美感和景象。把当代音乐刻入名字的ECM厂牌从创建起,不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吗。在今天,强调传统爵士的标准或“爵士味”只有私人口感的意义。只是,发展也不是一个脱离语境的词汇。我们从当代爵士乐身上,除了爵士传统的身影,更多看到在个体经验的生长上变成只属于个体的风格。
比如Dominic Miller,比如这两天开唱的蒙古年轻歌手Enji。Enji背靠爵士乐的深厚和蒙古音乐的宽广,高辨识度,自成一体。去年新专《Ulaan》被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十佳爵士专辑。昨晚中山公园音乐堂现场她只唱了一首标准曲,这不重要,重要的作为一名个性和思考独立的跨文化音乐人,她有很酷的内在,她的音乐显出了爵士乐在新时代的魅力。
本土方面,更吸引我注意的是那些不寻常的演出。两场结合视觉媒体的音乐会,徐之晗爵士管弦乐团《梦境空间》和黄健怡钢琴独奏《四月·上》,形式恰合作品的表达,从内容上构建新意。此外我要单独推荐一场免票的演出,瑞士管乐手Tapiwa Svosve和黑管/吉他/打击乐三重奏Fluflafen的即兴音乐会。Tapiwa在瑞士先锋厂牌Intakt和Hathut都参与过录音,不必多说。Fluflafen三位是我认为目前中国地下音乐场景里最被低估的即兴音乐家(其中两位有爵士背景)。本场是今日中国极度缺乏的先锋爵士演出的星火,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原野上见到更多。
海报设计:越
每年4月30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爵士乐日。这一天全球各地都会以此为名义把举办的演出列入爵士乐日的活动。就算是自娱自乐,倒也无妨。谁都不知道,也许哪天会从一个爵士现场开始爱上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