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高新波教授
在重庆的长江南岸,隐于南山之巅有一座古寺,名曰涂山寺。它不仅是重庆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之所、自然与信仰的交融之地。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返影,涂山寺便披上一层神秘而庄严的霞光。
踏入涂山寺,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遥远的年代。青石板路两侧,空气清新,古树参天,林壑幽深,岚光滴翠,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走进寺院的殿堂,一股庄严而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僧人们在这里诵经祈福,信徒们在这里虔诚朝拜,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与安详。在这里,你可以放下尘世的喧嚣与烦恼,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与净化。站在涂山寺的高处,俯瞰整个渝中半岛,朝天门、解放碑等城市地标尽收眼底。在寺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息和韵味。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庄严,一种对信仰的坚守与追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能够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繁华。你可以与古人对话、与佛祖交流、与自然合为一体。这种独特的体验,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涂山寺的具体创建时间已不可考,但至少在西汉年间就已经存在。相传这里是大禹娶妻涂山氏的地方,古人为了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在这里先后修建了“禹王祠”“涂后祠”“禹王庙”。东晋常璩(291-361)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江州县郡治,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北魏郦道元(约466—527)的《水经注》也说“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
当初大禹治水途经江州,与涂山女在此相遇,两人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妇。然大禹治水心切,新婚仅四天便告别妻子去治理九河,此后十三年未归。大禹调查山川地势,疏理百川,破三峡引水出川,教先民使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他开凿河道,导大江之水入大海,导小河之水入长江。而涂山女则思夫心切,每天到山下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大礁石上等待夫君早日归来。天长日久,涂山女与礁石化为一体,当地人称之为“呼归石”或者“夫归石”。十三年后,大禹治水成功回到涂山,发现一直在江边等他归来的涂山女已经化为石像。他面对呼归石嚎啕大哭,声声呼唤涂山女。他悲痛欲绝,感天动地。呼归石一下子崩裂而开,一个孩子从中走了出来,那就是大禹的儿子“启”。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作“诞子石”,后演化为今天的“弹子石”。
除了妻儿,大禹的母亲也生活在重庆。在南滨路上有一座“望耳楼”,在重庆开埠前叫作“望儿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母亲就站在长江南岸之滨的崖边楼房,天天倚窗遥望远方,期盼治水的儿子早日归来,该楼就因此而得名。后来周边的吊脚楼日益修建,这些吊脚楼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只只悬挂在崖壁上的耳朵,于是“望儿楼”就演化为“望耳楼”,并自此而名扬天下。
大禹的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划定九州,更在于他对当时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神州大地处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重庆是他奔波劳累后的温暖港湾。这里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儿,还有始终等候着他的母亲。因此,直到今天重庆依然是国内最有人情味、最温馨的城市,也是最尊重女性、最幸福的地方。她和谐包容,是一个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大约到了唐代,在附近又修建了“真武寺”,供奉真武祖师。后寺庙进行扩建,真武寺与禹王祠旧址合并,扩建后的寺门上刻着“涂山胜境”四个大字,成为道教的道场。再后来,涂山寺与老君洞对换,这里才开始成为佛教寺庙,即为“涂山寺”。“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涂山寺独游》使这座古寺在历史长河中更加熠熠生辉。
明代重庆知府傅光宅亦有诗云:“披云载酒碧山头,俯仰江天散忧愁。一水西来分瀚海,万风东去绕神州。樽前雨色笼禅院,树外晴光射郡楼。终古平成思禹绩,乾坤谁信等浮沤?”傅太守来到涂山,联想到大禹治水的功绩,感叹那平定水患、造福苍生的伟业。同时,他又发出灵魂拷问:在这浩瀚的宇宙中,谁又能相信万物都像水面的泡沫一样短暂而无常呢?这里既表达了太守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也透露出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超越短暂、追求永恒价值的思考。在世俗的纷扰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而追逐短暂的功利和享乐。然而,只有回归内心和初心,思考人生的意义时,才能发现永恒的价值所在。
涂山寺现存八重殿宇,百间房屋,占地超过一万平方米。主殿内不仅供奉着释迦牟尼像,还有真武祖师的神像。第三层殿中,大禹和涂后的塑像并立,旁边立着“禹王治水碑”。我们知道,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中国人尊称他为“佛祖”。真武祖师又称玄武大帝,是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而尧舜禹则被儒家推崇为上古圣王和道德典范,正如韩愈在《原道》中指出的,儒家的“道”是从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然后传给孔子的。因此,在涂山寺内同时供奉着佛教、道教、儒教的神祇,形成了儒释道和谐相处的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三教合一的信仰体系反映了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体现了古人对和谐共生的追求。儒家强调仁爱与礼治,注重社会和谐与伦理道德;佛教关注内在心灵的解脱,追求涅槃境界;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个人的内在自由和精神超越。三者的和谐共处、跨界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强烈的包容性。三教融合并没有消除儒释道各自的特点和核心价值,反而通过融合发展,使得这些特点和价值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治、德治等观念,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佛教的修行方法和智慧,为个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提供了指导;道家的自然观和无为而治,则为社会的自然发展和个人自由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三教融合的场景出现在涂山寺,也显示了重庆的确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这一独特的城市气质,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从研究对象来看,儒家研究“人与他人的关系”,对应人类社会;佛教研究“人与自我的关系”,对应于信息空间;道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应物理世界。“三教融合”就将人类社会、信息空间、物理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思路在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元空间融合的新视角、新路径和新方法。今天,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而这种“跨界融合”的思想在我们涂山寺早已有之,令人赞叹!
今天,跨界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教育领域,跨界融合正在促进高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学科界限分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应用。这种转变鼓励学生跳出专业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问题,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跨界融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跨界融合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在线协作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同时,跨界融合促进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合作,高等教育能够形成更加开放、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将促进知识、技术、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共享,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最后,跨界融合还强化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与企业、社区等的合作,高校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还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涂山寺的近邻——重庆邮电大学,近年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大力践行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的教育理念,促进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学校积极开设跨界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流动和融合,引发新的思维和创新,推动知识的进步与更新;设置了跨专业、跨学院和跨学校的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分别是“信息安全+法学”“通信工程+应用物理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以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经济学”;另一方面,学校分别与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合作举办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同时,通过大力实施“文峰人才强校工程”“南山科研强基工程”和“下山办院(园)发展路径”,开展有组织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通过“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和科研反哺教学的“五大一育”路径,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欢迎大家来渝考察交流和创业!欢迎大家造访重庆最古老的寺院——涂山寺,感受这里独特的和谐包容文化精神;欢迎大家选择“中国数字通信的发祥地”——重庆邮电大学,接受跨界融合的高等教育,学习“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严明法度、尊重自然、艰苦奋斗、以身为度”的大禹治水精神,追求永恒的人生价值,用爱去感受世界,用知识和智慧去探索世界,用美去创造世界,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2025年1月1日于北京大有庄)
声明:重庆邮电大学融媒体中心推送稿件除注明原创内容外,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阅读
▲高新波校长:悟道重庆南山 弘道重邮校园
▲高新波校长:有味道的城市 有特色的大学
▲高新波校长:因为一所高校,爱上一座高山
▲高新波校长:重庆邮电大学 一所有高度的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