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交流社群
添加微信:Buddha_Research
(备注信息:公众号读者)
关于阅读,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烦恼?
一准备读书就变得漫不经心,很难集中精力;
好不容易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却什么都不记得了;
遇到大段大段的文字时会很烦躁,偶尔有复杂的长句要看好几遍才能看懂;
阅读枯燥的文件、资料、数据报表时,完全抓不住重点。
我们都知道“开卷有益”,尤其是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业、职场甚至是人生是否成功。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正在一步步蚕食着我们的阅读能力。
到底该如何做到高效阅读呢?
凯瑟琳·麦克沃特是美国知名传播学者,几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帮助人们在大学和职场取得成功。
她的经典著作《高效阅读》畅销美国数十年,曾帮助了大约50万人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掌握了高效阅读技巧,不仅能帮你在学习和事业上提质提速,更有利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让你一生受益无穷。
01
01
关于“高效阅读”,很多人都有个误区是认为读得越快越好。只要阅读速度够快,就可以称为“高效阅读”。
但作者说,高效阅读是一种综合阅读能力,包括效率、灵活性、批判性思维等多重因素,绝不是只强调阅读速度那么简单。
1.高效率
阅读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阅读量。作者说:很多人认为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就是读得更快,他们觉得慢速阅读最不可取,但事实并非如此。
真正的高效率指的是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充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你在1小时内阅读了一篇12页的文章,但只记住了60%的内容,那么你的阅读效率其实并不高。
2.灵活性
速度和理解是高效阅读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就像天平两端的砝码,一个增加,另一个就会减少。
灵活性就是针对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始终使二者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
例如同样是阅读,读报纸和读教科书就不一样。读报纸速度可以更快,理解的可以更少,但读教科书时就需要更慢一些,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要更多一些。
可遗憾的是,很多成年人在阅读不同性质的内容时,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几乎是一样的,这样的阅读就缺乏灵活性。
3.主动性
在作者眼中,一般的阅读者如果没有经过刻意练习,其实都是被动的阅读者。这样的人总是会直接“打开书—阅读—合上书”,不会在阅读中思考,而是无条件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与之相反的就是主动阅读者,阅读有了主动性才能达到高效。
例如主动阅读者会在阅读前先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通过预习确定主题;在阅读中确定重要观点、搞清各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阅读后会辨别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析作者的技巧和语言并评估作者的能力或权威性等。
4.批判性思维
作者说,高效阅读者都是批判型的阅读者。
我们很多人在阅读中都有个潜在的“迷信”,认为所有印刷出来的东西都是真的,这种思维会大大影响我们的阅读效率。
作者提倡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一词并不意味着消极或挑剔,而是一种好奇、质疑和开放的心态,这样会大大提高你的甄别能力,以及阅读的速度和理解深度。
02
02
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什么是“高效阅读”,那么接下来就介绍5个书中提升阅读效率的重要方法。
1.预习
当你准备阅读时,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不是像很多人一样,一头扎进阅读材料里,准备从第一个字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字?
作者指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应该在阅读前预习。预习就像是开车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之前看一下地图,是一种让自己快速熟悉材料结构和内容的方法,能让你读得更快,也更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
预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① 读标题。标题就是“标签”,它确定了整个主题或主旨。
② 阅读引言或开头的段落。这些都是作者解释主题、概述想法的地方,可以帮你提供一些思考方向,一定要重视起来。另外,如果引言很长,那就只读前两三段即可。
③ 读每个黑体字标题。就像文章题目一样,每个小标题也是一个“标签”,它代表了阅读材料的每一个重要观点,相当于为你提供了一个大纲。
④ 注意表格或图形,并阅读它们的说明文字。表格或图形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们一般会强调重要的观点,或者让一些重要信息变得一目了然,所以在预习中阅读它们也很重要。
⑤ 阅读最后一段或总结。很多阅读材料会在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和拔高,在预习中阅读它们会帮你进一步加深对主题和重点内容的了解。
2.提出引导问题
阅读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无论是什么形式的阅读材料,你都应该在读之前明确自己的目的。
有些阅读目的很清晰,例如学生阅读是为了学习、巩固知识以应对考试,老板阅读报表是为了掌握公司经营情况等。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研究和写作等活动,就要通过“提出引导问题”的方法来明确阅读目的。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根据文章题目来提出问题。
例如,题目是《将科学纳入法律监管范围》,那么你的问题可以是:怎样才能将科学纳入法律监管范围?为什么应当将科学纳入法律监管范围?
作者指出,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是比较有益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可以加深你的思考,鼓励你到文章中去发现观点。
但询问“何人?何时?何地?”的问题就不太有用了,因为这些问题只是一些细节,并不能显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3.快速确定主题
“擒贼先擒王”,高效阅读也是这样,要快速抓住主题。
阅读材料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文章主题就隐藏在每个段落之中。而确定主题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寻找“主题句”。
所谓“主题句”就是最清晰地陈述主要观点的句子,这个句子一般有三个位置:首句、末句或者段落中间。
所以,这三个位置是你阅读时最应该注意的位置。
作者说,如果你需要快速阅读一篇文章,你甚至可以只读这三个位置,忽略一些细节。这样既保证你掌握了主题内容,还能提高阅读速度。
4.确定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快速确定主题后,为了加深理解,我们需要掌握支撑主题的观点。作者建议,需要深度理解的材料,例如教科书、文献、公司年报等等,我们可以边读边记。这样做不但加深印象,还有利于过后的复习。
按照什么逻辑来记笔记呢?就按照每个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记录。
作者给出了6中常见的组织观点的模式:(1)时间顺序;(2)定义;(3)分类;(4)比较—对比;(5)因果;(6)枚举。
“时间顺序”很好理解,一般我们阅读时事类的资料或者历史文献时,都会用到这个逻辑,阅读时,只需要按照时间节点把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即可。
“定义”一般出现在教科书和文献类资料里。要高度重视这种学科类专业词汇的定义,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记录。
定义的记录也有讲究,可以按照“一般类别”和“区别特征”来记录。
例如脂肪,它的“一般类别”是有机化合物,而它的“区别特征”是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包含脂肪、油、蜡和类固醇等。这样分开来记录,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分类”也是一种重要的行文逻辑。
例如在一篇描述网站类型的文章里,它把网站分为信息型、商业型、个人型等。我们在阅读时如果看到重要的分类,作者也建议记录下来重点理解。
“比较—对比”常被用来比较两种事物的相同点和不通点,以达到加强观点的作用。
例如在一篇介绍“人类与灵长类动物的区别”的文章中,作者很可能会介绍二者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类似这种内容,我们都要重点阅读和记录。
因果也比较好理解,文章中有因果关系的部分是需要重点把握的。值得注意的是,很可能有多个原因和多个结果的现象,阅读时要注意看准确、看全面。
枚举即罗列信息。一般信息出现的顺序并不重要,因为它们都是并列关系,我们只需要逐条记录即可。
例如在介绍“社交网络的重要功能”的文章中,三个功能“影响决定和偏好”“提供信息和建议”“提供陪伴”都是阅读者需要掌握的重点。
5.发展批判性思维技能
在阅读时建立批判性思维,是作者在本书中强调非常多的一个观点。作者主张,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要有一种好奇、质疑和开放的心态。
第一,我们不能过于“迷信”文字,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你正在阅读的文字都是正确的。
第二,在阅读中保持警惕,始终关注作者表达观点的动机、论述观点的论据以及用词的情绪倾向等。
第三,通过问问题来培养一种质疑的思维模式。
例如读完以后可以问自己:“作者希望我理解或相信什么?”“为了支持他的观点,作者提供了多少证据?”“作者介绍了事情的两面,还是只介绍了一面?”“这些信息与我正在学习的其他知识有多么一致?”
03
03
作者说,一个高效阅读者一定是灵活而有策略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1.短文和文章
短文和文章一般都是作者对某一主题的个人观点,是以主观视角去介绍信息的一种方法。
这种文章的主题观点一般也很鲜明,结构也比较固定。所以最重要的阅读技巧是弄清结构、抓住主题。
一般结构是:标题—引言—中心思想句—正文—总结或结论。
如果你想快速阅读短文和文章,就要通过“标题”和“中心思想句”迅速抓住文章主题,然后再带着主题思想去阅读正文就可以了。
2.视觉化图表
视觉化图表通常包含在教科书、资料和课堂讲座中,它主要有两个作用:(1)澄清复杂的信息;(2)帮助你解释信息。
但是,很多人阅读表格却很吃力。本书提供了针对性的阅读策略:
一是仔细阅读标题和说明文字。这相当于快速了解图表的主题,让你对它的内容有个定位。
二是确定图表的结构。如果是表格,注意每一栏的标题;如果是图形,注意横轴和纵轴上标注的文字。
三是确定图表里的所有变量。例如时间、数量、速度等,帮助你系统把握图表内容。
四是阅读所有注脚并识别图表的出处。注脚一般会说明数据是如何收集的,而识别出处则有助于评估数据的可靠性。
五是做简短的总结笔记。写作会使你头脑中的想法具体化,会让你对图表有更深的理解,而笔记会在你复习的时候非常有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遇到包含大量信息和多种颜色的图表感觉无从下手时,一定要先阅读标题和说明文字,然后每次只关注一个元素(某种颜色、变量、线条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图表的细节。
3.网络资源
如今,网络上的信息是我们日常阅读的重头戏,但由于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这也是作者着重强调要批判地去阅读的内容。
一是重点考虑作者的目的。
例如作者的目的是“带货”,那么你要思考他的带货经验、可信度和商品质量等问题;如果作者的目的是要说服你接受某个观点,那么你要考虑这个观点与主流价值观是否冲突,对你的生活有没有益处等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
二是区分事实和意见。
事实是客观的,但意见却是主观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
例如“美国军费支出在过去10年里一直在增长”是事实,但“如果肯尼迪还活着,美国将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就是意见。
并不是说所有的意见都不正确,而是说只要你看见作者的意见就需要警惕,然后用审慎的眼光去衡量。
三是识别偏见。
偏见是作者对某一观点的偏爱、倾向,如果一个作者站在一个有争议问题的一边而不承认相反的观点,他就是有偏见的。
例如一篇向你推荐汽车的文章在不停地推销这辆车的优点,但对不足只字未提,你就需要警惕了。
识别偏见的好处在于,你可以根据你看到的文章,去寻找相反的观点来扩展阅读,放宽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