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藏匿子女拒不履行生效裁定的现状与挑战
在离婚案件中,抢夺、藏匿子女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另一方的监护权和探望权,更对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从2007年至2020年收集到的涉及抚养权和探望权的案件中,有12.68%的案件伴有抢夺、藏匿孩子的行为。
以张女士的案例为例,她与丈夫离婚后,丈夫为了争夺抚养权,竟私自将孩子藏匿于亲戚家中,导致张女士长时间无法见到孩子。这不仅让张女士备受煎熬,也让孩子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利益纠葛,但也凸显了法律规制的迫切需求。
拒执罪新《解释》对抢夺、藏匿子女行为的法律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该《解释》的出台,对于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尤其是针对抢夺、藏匿子女拒不履行生效裁定的行为,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指引。
《解释》明确规定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多种情形,其中与抢夺、藏匿子女相关的条款尤为引人关注。具体而言,《解释》第三条列举了十项“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其中包括“(六)经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履行协助行使人身权益等作为义务,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情节恶劣的;(七)经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从事相关职业决定等不作为义务,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伤害或者严重影响被害人正常的工作生活的”等。
虽然《解释》并未直接提及抢夺、藏匿子女,但结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草案第十一条的规定,可以明确的是,抢夺、藏匿子女拒不履行生效裁定的行为,同样可以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拒执罪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
拒执罪,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是指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抢夺、藏匿子女的情境下,拒执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一是负有执行生效裁定义务的人(如离婚案件中未获得抚养权的一方)有能力履行交付子女的义务;二是其拒不履行该义务,且情节严重。这里的“情节严重”可以参照《解释》第三条的规定进行认定,如经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履行等。
以李先生的案例为例,他与前妻离婚后,因抢夺孩子拒不归还被法院判处拒执罪。李先生不仅面临了刑事处罚,还被处罚金,这对他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旦构成拒执罪,行为人将面临刑事追究,不仅可能受到自由刑的处罚,还可能被并处罚金。此外,根据《解释》第十条的规定,拒不执行支付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等判决、裁定的,还将依法从重处罚。
人格权侵害禁令与拒执罪的衔接
在人格权侵害禁令案中,法院针对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行为发出了人格权侵害禁令,要求行为人将子女送回原住所并不得再次抢夺、藏匿。这一禁令的发出,不仅及时有效地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为后续可能涉及的刑事追责奠定了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人格权侵害禁令与拒执罪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空间。一方面,禁令的发出可以视为对行为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定行为的初步干预和警示;另一方面,若行为人无视禁令继续实施抢夺、藏匿子女的行为,则可能触犯拒执罪,面临更为严厉的刑事制裁。
关注证据收集与留存的要点
在应对抢夺、藏匿子女拒不履行生效裁定这类情况时,证据的收集与留存至关重要。要注重收集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能证明对方存在抢夺、藏匿行为意图及实际行动的证据,还有社区、邻居等第三方见证的相关证言,以及涉及孩子日常活动轨迹等能侧面反映被抢夺、藏匿状态的材料。并且要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妥善保存好这些证据,方便后续在主张权益、追究责任时能有力地支撑诉求。
以王女士的案例为例,她在发现前夫抢夺孩子后,立即收集了相关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以及邻居的证言等证据。这些证据在后续的司法程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帮助王女士成功追回了孩子并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律师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应对策略
面对抢夺、藏匿子女拒不履行生效裁定的行为,律师及法律职业共同体应采取以下策略: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讲座、撰写文章等方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抢夺、藏匿子女行为违法性的认识。让更多人了解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更可能触犯法律,面临严厉的制裁。
明确请求保护事项
司法实践中,很多法院只裁定“立即停止对申请人监护权的侵害”,裁定结果不明确。建议请求事项明确为:立即停止对申请人监护权的侵害,将子女送回原住所并不得再次抢夺、藏匿或擅自带离住所等行为。这样可以更具体地指导法院进行后续的执行工作。
及时申请强制执行
如对方抢夺、藏匿子女且经法院出具裁定后仍不履行的,应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请求法院限其交出子女并对其采取罚款、拘留措施。这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积极寻求司法救济
若对方仍无视禁令义务继续实施抢夺、藏匿子女的行为,应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请求追究其刑事责任(注:根据《解释》第十四条规定,可以自诉处理)。通过司法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司法权威。
相关部门协作配合
律师应与法院、公安、检察等机关加强协作与配合,共同打击抢夺、藏匿子女的违法行为。形成合力,提高打击效率。
心理疏导对受影响方的重要性
除了从法律层面去应对抢夺、藏匿子女拒不履行生效裁定的行为外,不能忽视这一行为给另一方以及未成年子女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于受到权益侵害的一方以及目睹这些情况的未成年子女,及时安排专业的心理疏导十分关键。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使其能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同时也利于后续整个事件在相对平和理性的氛围中依法依规解决。
从司法实践角度加强对抢夺、藏匿子女行为的法律制裁
加大审判力度
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依法从严惩处抢夺、藏匿子女的行为。对于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要依法判处重刑或高额罚金,以儆效尤。
完善执行机制
法院应建立健全执行机制,加强对生效裁定的执行力度。对于拒不履行生效裁定的行为人,要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甚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加强跨部门协作
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应加强协作与配合,形成打击抢夺、藏匿子女行为的合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互通案件进展情况和相关信息,提高打击效率。
强化法律宣传与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普法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抢夺、藏匿子女行为的法律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结语
抢夺、藏匿子女拒不履行生效裁定的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和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随着《解释》的出台和实施,此类行为将面临更为严厉的法律制裁。作为律师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应当积极履行职责,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拒执罪启动程序
如需要全面系统了解拒执罪,可点击查看以下文章及本公众号其他原创文章:
维护司法权威:“两高”严打拒执罪,12月1日起,这10种行为构成拒执罪,最高判7年,附拒执罪新规全文
“两高”发布拒执罪新规,12月1日起施行,具体有哪些新变化?附新旧条文对照表,关键变化全在这里。
【留言区福利】
麻烦点个“赞”,点个“在看”,然后在留言区留言,即可获取:
1.起诉+执行全套模板【word版】+范本【共数百份】;
2.留言区免费法律咨询,有问必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