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濉溪 | 香飘千年,针尖舞动的文化传承

民生   2024-12-24 16:39   安徽  

悠悠岁月中

总有一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物件

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香草为佩,裹香而来

香包又名“香囊”

对香包的热爱

不仅源自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更承载着对健康生活的渴望与祈愿



纤纤素指绣万象


伴随着氤氲的馥郁

走进濉溪石板街的杨家香包

裁布料、填香料、缠丝线、缝边角

只见杨海玲左手拿着材料

右手拿着针线来回翻飞

不一会儿

一个五颜六色、造型独特的香包

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杨海玲的香包技艺

来自于母亲以及母亲的妹妹,

是从8岁起就练就的“童子功”,

她制作的香包既传承了前辈们的丰富样式,

又保留了民间手工艺的稚拙朴实。
目前她开发的香包品种繁多,

采用绸、缎、棉、麻等织物裁片

并使用各种彩色丝线缝制而成,

内部填充掺有中草药的棉芯,

最后加上中国结和璎珞作为点缀。

非遗香包




香包文化传千年


立春时,人们制作三角形“打春鸡”香包;

立夏后,人们会缝制防蚊香包;

端午时,人们会做“三角粽形”香包,

还会加入艾草、雄黄做药芯以驱虫辟邪。

这些香包或小巧玲珑,可以随身佩戴,

或体型较大,可以挂在房间里作为装饰,

然而,无论外形怎么变化,

驱邪祈福、防治疾病

都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

非遗香包






非遗传承绽异彩


民间把虎看成儿童的保护神,

以老虎为形象的虎头帽,

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杨海玲做的虎头帽、虎头鞋、

虎围嘴、虎面肚兜等

成为儿童服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有鲜明的特色。

这些以虎为形象的儿童服饰寓意深远,

深受中国传统虎文化因素的影响。

非遗香包


做一顶虎头帽少则一天,

多则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

如今,现代工艺品渐渐

取代了民间手工艺品,

民间手工艺品似乎走得有点“慢”,

即便如此,杨海玲依旧坚持纯手工制作。



非遗香包,

是时间的低语,是文化的传承,

更是情感的纽带。

在这个充满变迁的世界里,

让香包的芬芳与诗意,

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


动动小手,点赞再走

点赞的你好运连连~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编   辑:李梦瑶

责   编:张明菊
总审核:刘冠群


熟啦!快来这里摘!xu甜~

外国友人来濉溪,他们爱上了......

选饺子?选汤圆?还是选咱濉溪热乎的烫面?


声明:凡本微信公众号原创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濉溪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凡文章中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网络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稿邮箱:suixinews@163.com

看濉溪
发布权威信息、关注濉溪发展、服务百姓生活,努力打造有料、有趣、有温度的舆论宣传平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1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