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七十周年校庆,讲我与交中故事
我与交中的故事(58)
编者按
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思源人文传播中心、语文组、图书馆向全体在校师生、毕业校友、退休教师等发出“迎七十周年校庆,讲我与交中故事”阅读与创作活动邀请。
戴校徽的日子
1966届2班校友 唐德华
这辈子戴过3次校徽,初中、高中、大学各一次。其中,“交通大学附中”校徽的故事最有趣,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考入上海交大附中,学校统一给新生发放校徽。校徽背面为每名学生印有独一无二的编号。我把它佩戴在左胸前,感觉很神气。毕竟当时中考录取率低,我们初中班只有约1/4的同学考上高中。校徽设计也挺别致。“交通大学”4个红色大字很醒目,“附中”2字不仅小,还接近铝板底色。远远一瞅,只见“大学”,不见“附中”,容易被误以为是交通大学的学生。
刚进高中的我个头矮小,戴着这枚校徽还曾引起小尴尬。有次坐公交车,听到两位阿姨议论,这么小的男孩就是大学生,真了不起!我听了不知所措,又不好意思去解释,只能害羞地把头埋在座椅背后,还提前一站逃下车。
校徽是身份的象征。尤其戴上重点中学的校徽,走在哪里都经常吸引褒奖和羡慕的目光,鞭策我时刻以中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
交大附中学习风气很浓,名校风范随处可见。新生报到走进校园,第一眼望见的便是条红色横幅,上书“交大附中——工程师的摇篮”,以此激励无数学子奋发学习。至今牢记入校后第一堂班会课,班主任茹高霖老师语重心长:“今年我校出了个高考状元,以上海市高考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录取,高教部长亲自到车站迎接并奖给他一套制图仪器。我衷心希望你们也能像他那样,将来考进全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专业。想考上理想的高校,光靠想和说都不行,最终要落实到认真刻苦的学习上来。今天我送同学们一句话,希望能成为我们共同的座右铭,即‘以滴水穿石之功培养一丝不苟的优良学风,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希望大家一定牢记!”班主任老师的座右铭,我一直铭记在心,受益匪浅。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走上社会,我都能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做好每一件事,认真成了我的职业习惯。
交大附中的老师个个认真负责。得益于彼时“领导真抓、教师真教、学生真学”的优良校风,我们高中的知识学得特别扎实。高一时物理老师王祖善的讲课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王老师上课,手里没有讲义,只有一支粉笔。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把每节课重点、难点,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尤其神的是,王老师讲课从没废话、从不拖堂,总是讲解完最后一个知识点,正好下课铃响,一切恰到好处。同学们都爱听他的课,他讲过的物理知识、原理我都记得特别牢。甚至15年后的1978年,在国家恢复高考后我考上大学,在一次普通物理运动学动力学考试中,全年级157名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得了满分。而且考前恰逢国庆节放假3天,我还因为回农场帮妻子秋收没时间复习,可见当初高中物理基础打得多么扎实。
入校那年全国正轰轰烈烈开展学雷锋运动,社会上好人好事蔚然成风。交大附中是寄宿制学校,位于江湾高境庙,属上海东北角,而我家在上海西南角的徐家汇附近,只有周六可以回家。返家的路几乎横穿整个上海市区,需要乘两部公交,还好都是起始站上车,一般都有座位。途中遇到老人、孕妇、残障人士或其他行动不便的乘客上车,我都会主动让座;遇到拿大件行李的外地旅客,也会主动帮忙。
有一次,班主任茹高霖老师组织我们到北站(火车站)广场清扫街面。同学们戴着校徽,三三两两分头劳动,起初还有点不好意思,怕遇见熟人,一个个低头扫马路。后来看到环卫工人落落大方地一边劳作一边谈笑,过路行人看见一群学生扫街也纷纷驻足称赞。我们低着的头一个个抬了起来,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劳动最光荣!
我们班同学还利用周日休息天和环卫工人一起推粪车。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来到恒丰路桥下静安区某环卫所。同学们佩戴校徽、团徽,分成若干小组。每两名同学跟一位师傅,负责一辆粪车。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边沿街高声喊:“倒马桶了!马桶拎出来!”一边挨家挨户争抢着拎起一只只马桶,把粪便倒入粪车。粪车在弄堂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上“吱呀”着摇晃前行,粪水不时从盖子缝隙喷射出来。倒马桶时粪水也时常会溅出来,但我们全然不顾,学着工人师傅从容用毛巾擦一下就继续劳动。弄堂里的阿姨、爷叔纷纷夸奖,“交大附中的学生,真是好样的!”“不愧是好学校出来的学生!”我们心里美滋滋的,与工农相结合正是我们要走的道路,现在我们正在走、正在做!
戴校徽的日子令人难忘。每当拿起校徽,佩戴在上衣左胸,心里特别有自豪感。它是一种象征,一份责任,更凝聚着交中老师的恩泽和教悔。现在回想,交中三年的学习生涯,是自己人生的重要一环。那时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正是人生中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美好时光,值得一生回味。
迎七十周年校庆,讲我与交中故事
思源人文传播中心
语文组
图书馆
组稿 思源人文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