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称“Decanter醇鉴”,
关注英国葡萄酒杂志Decanter官方微信号
图片版权:Bouchard Pere & Fils
Via Agrippa是一条有历史的老路,最初由奥古斯都派遣来统治高卢的将军修建。它穿过Vidvbia地区——现在这里被称作夜圣乔治(Nuits-Saint-Georges)——沿着金丘(Côte d’Or)的“脊梁”一路延伸。
无数世代的僧侣在这条贸易通道沿线安家,打磨并传承葡萄酒酿造工艺。将近两千年后,这条路被冠以“特级园之路”的美称。
*也译伏旧园
最早在此地耕种葡萄藤的,是维吉(Vergy)的僧侣们。他们的修道院落成于九世纪,从属本笃会改革而成的克吕尼修会。
随后,主张改革的僧侣创立了熙笃会(Cistercian order),1098年在第戎附近熙笃(Citeaux)新建了一座修道院,并开始在Vouge河附近的坡地耕作葡萄园。这片围墙包围下的葡萄园“Clos de Vougeot”就是后世传奇的“武若园”了。
有传言说,当时这片坡地顶端出产的葡萄酿出的酒是不会上市出售的,而是专门保留给教皇、首脑和欧洲王族们享用的。供僧侣们享受的葡萄酒,则来自坡地底端、那条罗马时期古路附近的葡萄园。
随着时间的流逝,僧侣们耕作的葡萄园逐渐达到将近51公顷,武若园也成为了勃艮第面积最大的特级园(grand cru)之一。
不过,这51公顷的葡萄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200年的时光中慢慢积累而来。
武若园的围墙(clos)究竟是何年何月建成的,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可能在13或14世纪。这片葡萄园一直被修道院独占,后来法国大革命爆发,教会失去了地产的所有权,葡萄园也作为“国家财产”遭到变卖。
1971年,整个武若园被转手数次,辗转落到了拿破仑时期的金融家Gabriel-Julien Ouvrard的儿子Julien-Jules Ouvrard手中。1861年,Ouvrard去世,他的子嗣继续管理葡萄园直至1889年,他们将之买给了六家本地中间商。
这六个买家当中,Léonce Bocquet所占的地块最大,几乎占据武若园的三分之一,他也买下了酒庄的城堡。
Liger-Belair家族、伯恩地区的Beaudet家族,还有哲维瑞(Gevrey)的Rebourseau氏族都是武若园的第一批买家。
后来,分成的六块地又被拆分转手。在19世纪末期,武若园已经有了15个拥有者,其中Bocquet依然是最大地块的拥有者。不幸的是,在根瘤蚜肆虐的当时,他却拒绝补种新藤。直到1920年,他名下的15公顷武若园被子孙卖给了22个买家,武若园的拥有者由此增加到了40个。
目前这个数据增加了一倍多,到了82个。
图片:武若特级园地图(版权:Steve De Long),详细标注了每片略地(lieu-dit)及其拥有者。
*从这里可复制网址,下载地图的PDF版本:https://keyassets.timeincuk.net/inspirewp/live/wp-content/uploads/sites/34/2021/03/Clos_de_Vougeot_map_final.pdf
德拉图酒庄
Château de la Tour
到了近代,德拉图酒庄(Château de la Tour)成为了武若园最大一片5.48公顷地块的拥有者。酒庄名下的葡萄园大多位于武若园的北端半山腰的地方,葡萄藤的环绕当中,可见Beaudet家族建造的小型城堡。
这片风景秀丽的产业,至今依然由Beaudet家族的后裔François Labet持有管理。德拉图酒庄还在坡顶以及坡底分别拥有小规模的田块。
武若园的拥有者当中,德拉图酒庄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足够葡萄田,因而能生产超过一款“武若园”的酒庄之一。事实上,酒庄共生产三款酒:经典款(Cuvée Classique)、来自百年葡萄藤的老藤款(Vieilles Vignes),还有在特定年份,用老藤最接近树根部分的果串酿造的“Homage à Jean Morin”,用以纪念庄主的祖父。
1984年Labet接手酒庄,开始试验整串发酵。从90年代开始,酒庄即全面采用整串发酵。1992年,Labet施行有机种植,2015年进一步转变为生物动力法。不过,酒庄从未申请过这两者的官方认证。
如今,他的顾问酿酒师是极具天赋的Sylvain Pataille,来自马沙内(Marsannay)。
在德拉图酒庄,完成采收后酿酒师会将果实冷浸七到十天,随后使用水泥酒缸和天然酵母完成发酵工序,之后大多在橡木桶中陈酿12个月。粗略说来,经典款使用50%新橡木桶,老藤款使用80%到90%新桶。
酒庄购买桶板,并在户外晾晒36个月,然后由桶匠Stéphane Chassin制成橡木桶。Labet喜欢用这种“量身定制”的桶来陈酿自家的酒,打造出力量强劲、单宁美好的酒,具有少许土壤气息,几乎有些“粗犷”的边角,以及来自整串发酵的淡雅野生草叶香气。
凯慕思酒庄
Méo-Camuzet
武若园另一片由家族酒庄拥有的重要田块,属于凯慕思酒庄(Méo-Camuzet)的Jean-Nicolas Méo。
1920年,Bocquet家族出售在武若园的产业时,Etienne Camuzet 买下了这片葡萄园。
身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来自沃恩-罗曼尼(Vosne-Romanée)的Camuzet是一位广受尊重的酒农。
Bocquet家族的葡萄园待价而沽时,人们一度担心这片可谓“国家宝藏”的葡萄园会落入外国买家之手。
这时Camuzet站了出来,号召邻居们合力买下了Bocquet家族手中的整个田块。他自己拥有其中的2.75公顷,位置略高于德拉图酒庄的田块。除此之外,Camuzet还在武若园南部拥有一片0.25公顷的小田块。
Camuzet忙于政治事业时,也一直持有家族葡萄园,由佃农代为耕作。1944年他去世时,酒庄由女儿Maria Noirot继承,她继续请同样的一批佃农打理葡萄园。
📚相关阅读:
Noirot夫人于1959年去世,酒庄由她的侄子Jean Méo继承。Méo离开了沃恩(Vosne),成为了原油集团埃尔夫(ELF)的CEO。Méo继续将葡萄园出借,不过这时亨利-贾叶(Henry Jayer)和Christian Faurois也在佃户当中。
Méo管理酒庄直至1984年。1981年,他将酒庄更名为“Méo-Camuzet”,1983年开始自行出产葡萄酒。他的儿子Jean-Nicolas接手酒庄后,一开始佃户仍管理葡萄园,直到他完成学业。1985年,他开始在酒庄工作,1989年完全接管了酒庄产业的管理。
凯慕思酒庄采用有机法耕作,但是并没有取得认证。在酿酒厂,酒庄的策略则和德拉图酒庄正相反:通常情况下果实全部去梗,使用本土酵母,在水泥酒缸中发酵。发酵结束前,先淋皮再压皮,从而萃取风味。这样的手法造就的葡萄酒,不仅具有卓越的优雅与精致,亦不乏深度。
Gros家族
另一个对于武若园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酒庄属于Gros家族,他们的酒庄成立于1860年。
酒庄创始人的孙子Jules Gros将酒庄名称改为“Gros-Renaudot”,以囊括夫人的名字。1920年,他们同样在Bocquet家族的产业出售时,买下了两片风土绝佳的葡萄田。其中一片是“Grand Maupertui”田块的一部分,面积将近一公顷,如今由Anne Gros打理。她用来自这块田的葡萄,打造出了武若园最具魅力的酒款之一。
整个田块都是“高龄”葡萄藤,最早栽种于1905年。不过由于后来的补栽,平均藤龄下降到70年左右。Gros家族将所有采收的葡萄去梗,在不锈钢罐中发酵,然后进行柔和的压皮和淋皮工序。
酒庄尤其重视采收的时机。酒农会品尝果皮的滋味,确保充分成熟,从而避免酒中的青涩风味,打造出纯净而有表现力的酒款,非常令人愉悦。
Gros家族名下的另一片葡萄田由Jules Gros买下,位于武若园的东北角,毗邻蜜思妮(Musigny)产区。这片葡萄园总面积1.55公顷,现在归由Gros Frère et Soeur酒庄管理。2020年以后,A.F. Gros酒庄与之共同管理。
产自这片葡萄田的果实也完全除梗,并且在发酵前轻微加热,促进风味萃取,最后在橡木桶中陈年。由此打造的葡萄酒架构坚实、酒体稳重,和Jules的表兄弟打造的葡萄酒截然不同。
同时品鉴大量的武若园的葡萄酒,你会很快注意到这里葡萄田块的风土差异很大,酿造出的酒品质也参差不齐。
从武若园的诞生,直到被Ouvrard的后人分割变卖,整片葡萄园长久以来被视作一个整体,原本这里出产的酒也大多是整个产区混酿而成的。
在僧侣们管理它的时代,武若园产量很低,每年整个葡萄园也能够出产300-350橡木桶的葡萄酒。随后产量逐渐提升,如今武若园的产量增加了一倍,每年能够出品20万瓶酒。
但是,现在武若园被分割开来,大多数酒庄拥有的田块都很小,酿酒师不得不将所有收成放在一起混酿,以达到规模化生产。“做十桶酒比做一桶容易。”François Labet说道。
所以武若园葡萄酒品质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便是不同地块的风土条件。
武若园的斜坡比较平缓,大概只有3%到-4%,海拔在240-265米之间。
斜坡的顶端是细腻的粘土,坡底则是石灰石。Jean-Nicolas Méo称,他的那片葡萄园表土只有40厘米深,斜坡中段是石灰石,但是泥灰岩和鹅卵石的表土深得多。山坡的底部,是更深邃的泥灰和粘土,还含有更高比例的淤泥和沙子,比其他两个地区渗水性稍差一些。
但是,要简单把武若园分成坡顶、坡中段和坡底,还是过于简单了。
武若园的北面毗邻蜜思妮(Musigny)特级园,受到一级园Combe d’Orveau方向的凉风影响。相比之下,武若园的南面毗邻大埃雪索(Grands Echézeaux)特级园,就没有这种降温效果。
尽管坡顶和坡底、南北都有差异,武若园却只有一个官方的“略地”。不过,历史上曾在此地耕作的酒农给不同地块取了一些“非官方”的略地名称。
1855年Lavalle博士的著作中,就记录了超过24个名称,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被流传下来,其它的则沿用至今(参考上文的地图)。
除了各有千秋的风土,影响葡萄酒风格的,还有其他要素。比如武若园的拥有者对各自田块的投资,也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
比如上文提到德拉图酒庄拥有百年老藤,但其实这片葡萄田毗邻的田块就进行了大范围的补种——后者的拥有者是Henri Rebourseau——以18世纪酒庄的创始者命名。
Rebourseau也是最早从Ouvrard家手中收购武若园田块的买家之一。1980年酒庄的管理权交到了Henri的孙子 Jean de Surrel手中。他开始对酒庄进行有机和生物动力法改造,虽然酒庄并没有申请相关认证。
2018年,酒庄将产业的大半卖给了法国亿万富翁Martin Bouygues。Bouygues同时也是波尔多圣艾斯泰夫产区的二级酒庄玫瑰酒庄(Château Montrose)的拥有者。Bouygues令Bénigne和Louis de Surrel留在酒庄,在玫瑰酒庄的负责人Hervé Berland指导下,继续管理这座产业。
勒桦酒庄(Domaine Leroy)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
目前勒桦酒庄名下的武若园田块有三片:一片在西北侧的La Garenne,一片在东侧的Baudes Saint-Martin,还有一片在更靠南的Baudes Basses。
勒桦酒庄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以及对产量严苛的限制,使得其出品的武若园酒款具有无比的浓郁风味和力量,极其美味,但也极其昂贵。
即使如此,收藏者还是会争相付出高昂的价格购买。看来François Labet是对的:葡萄园的位置并不是唯一重要的,葡萄藤的品质以及酿酒师的能耐,才是最终决定勃艮第酒品质的三大要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击“在看” 。
可以让更多新文章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中哟~
ღ( ´・ᴗ・` )比心
✎更多文章
✎如何查询更多文章?
点击右上角“···”
点击“全部信息”进入“历史消息”
在上方“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
如“橡木桶”,
便可查询浏览相应文章
长按以下图片↓↓↓
点击“识别二维码”
关注Decanter杂志官方公众号。
(或搜索微信公众号ID:Decanter醇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