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为云南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2025年1月18日上午,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昆明隆重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备受激励和鼓舞。过去一年,云南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获奖数和表演项目成绩位居前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完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受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总数最多。
牢记嘱托,团结奋进。十年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丽篇章。
△2024年9月25日上午,王宁在普洱市宁洱县向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及广大干部群众宣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与大家共同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雷桐苏 陈飞 胡妤雅 摄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之一,居住着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40多个民族,一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把德宏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变成了醉人的旋律,传唱大江南北。
德宏,既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各族人民和谐共居的诗和远方。省人大代表,德宏州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尚腊边表示,十年间,德宏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州内“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一步跨千年”整族脱贫,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实现翻番,市场经营主体增长2.5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关键节点。“特色兴农”主题鲜明,冬季农业蓬勃发展,全省粮食唯一净调出州地位长期稳固。“开放兴边”成效显著,口岸综合流量长期位居全省第一。“彰文兴旅”欣欣向荣,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暖冬旅游独具特色。
十年间,德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和最根本的福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犀鸟、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黄嘴河燕鸥等珍稀物种再现德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坚定践行,德宏成功创建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十年全省最优。
十年间,德宏以“7+N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打造芒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街区,“银井一村一校一站一景区一中心联盟式联创联建民族团结示范圈”“三台山——德昂族直过区的千年跨越”“卑妥瓦——党的光辉照耀的地方”等一批品牌,形成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德宏经验”。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350.2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7.5%,是全国和云南省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州各项工作的主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绘就了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最美画卷。”省人大代表、文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田燕表示。
十年来,文山州认真落实“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讲好边疆各族群众“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的忠诚故事,认真落实“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全州65.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8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困扰文山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十年来,文山认真落实“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举措推进文山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改善,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500亿元、1000亿元大关,2024年达到1540亿元,正朝着2000亿元的新台阶迈进。
十年来,文山认真落实“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不懈奋斗”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实施平远片区“三区”建设。高质量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全州42个沿边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边境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61元,分别高于全省、全州3700元、4617元。
怒江石月映,江水滔滔。地处中缅边境一线的福贡县,边境线长142.2公里,是集“边疆、民族、高山峡谷”为一体的“直过区”,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89%。
“十年来,福贡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人大代表、福贡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高级农艺师方云虹说。
福贡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实施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五年行动、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积极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持续推进固边稳边兴边工作,全面完成2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一系列的举措,不断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福贡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四级联创”、“十进”示范创建和“三项计划”,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亲如一家。全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领“乡村振兴+旅游”,年度百万游客量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效推手。
实施全面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八大工程”,积极构建新时代“枫桥经验”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践相融合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治理体系,大力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普法强基补短板等活动,大力推行“一站式”“一窗式”“一网办”等执法、司法便民服务。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7年排名全省前列,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等“国字号”荣誉。
△游客和少数民族群众在云南民族村共度纳西族节日。陈飞 摄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牢固
司莫拉,佤语意思为“幸福的地方”。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走进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的到来,让腾冲各族干部群众备受振奋和鼓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投身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省人大代表、保山市腾冲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杨梓雨说,十年来,腾冲市按照贯穿1条主线,打好3张特色品牌,明确4个到位,实施9项工程的“1349”工作法,谱写了经济发展、边疆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腾冲篇章。2021年1月,腾冲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4年,清水镇三家村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腾冲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有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30多万,分布在25个国家和地区。腾冲市紧紧围绕“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目标,立足腾冲籍华侨华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外宣外联工作,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开展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增强了他们与祖籍国人民的乡情、亲情,团结引导侨胞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积极发挥“侨”的作用,促进民心相通,画好最大同心圆。
充分发挥腾冲全域旅游优势,突出“保护生态和彰显文化”两个特色,创新“乡村旅游+民族团结”的N种模式,形成“城乡融合型、农旅融合型、文旅融合型、竞技运动型、传统村落型、边境小康型、温泉康养型”等发展格局,率先打造清水司莫拉、猴桥国门新村、滇滩棋盘石、荷花坝派、五合帕连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双融合双促进的示范标杆。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四年进入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通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让腾冲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全市各族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美丽的家园更加美丽,幸福的日子更加幸福。
舍不得的丽江,忘不了的丽江。位于丽江核心区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县域民族分布总体呈现“纳西族聚居、多民族交错共居、各民族流动融居”特点,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家园。
“玉龙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引领各族群众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突出‘永远跟党走、和合美玉龙’主题,着力培育‘中华一体、诚心报国、开放包容、和谐共处’的民族文化和‘丽美千秋、江汇百川,披星戴月、奋勇争先’的人文精神,谱写了一曲各民族相生共荣的华美乐章。”省人大代表、玉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和永辉表示。
玉龙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多样化开拓乡村振兴路径,以打造滇西北高山道地药材经济圈为切入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相融合的“玉龙探索”,把药材产业发展作为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实践,在发展中与周边州市、县区广泛开展学习互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多元化旅游服务新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传统文化四级保护体系。打造“三多节”“阔时节”“棒棒会”“富旺舞”等民族节庆品牌,增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
“从‘我们永远跟着您走’的铮铮誓言,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实践,党的民族政策为玉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今天的玉龙,正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广泛地转化为乡村振兴成效,把发展成果更均衡转化为民生福祉,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永辉说。
△云南民歌大家唱,中华民族一家亲。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到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从“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老达保到“拉祜摆舞之乡”班利村,从空港小镇东回镇到全国模范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和谐景象。
“澜沧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美乐章。”省人大代表,澜沧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爱平说。
澜沧县坚持典型引路法,升级老典型与打造新典型“双轮驱动”,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如,勐朗镇娜登社区讲好“插花式”易地搬迁互嵌式融居的故事;景迈山以旅为媒、讲好旅游促“三交”的故事;竹塘乡东主村讲好澜沧解放战争的故事;县第一人民医院讲好组团式帮扶的故事;澜沧古茶讲好“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维护“一方团结”等先进故事。各地鲜活的示范典型,为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厚重底色。截至目前,全县共有5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4年,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并拟作为民族团结进步“进企业”典型案例向国家民委推荐。
永平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澜沧江东岸,是大理州的“西大门”,是云南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等地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冲。
“永平县始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对大理工作的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扶持少数民族发展项目与脱贫攻坚项目整合推进,‘十三五’以来积极争取中央、省、州少数民族专项资金3330万元,先后实施了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特色集镇)、1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世居少数民族示范村。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每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村或特色村寨,民族地区的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省人大代表,永平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建平表示。
为落实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制定《永平县人口相对较少世居民族聚居地区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对龙门乡大坪坦村等5个乡镇11个人口相对较少世居民族聚居村实施重点帮扶,明确每个村投入巩固提升资金200万元以上,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
云岭和谐花正艳,民族团结谱新篇。云南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持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内涵外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