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半便血!孩子怎么了?

健康   2024-10-28 15:24   山东  

近日,日照市中医医院小儿外科接诊了一名年仅两岁半的患儿小A(化名),因腹痛合并便血前来就诊。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和多学科协作,成功为小A摘除了降结肠内的一枚直径达3厘米的息肉。



据了解,小A之前就有过大便带血的情况,但未引起重视。直到一天前再次出现大便带血且腹痛剧烈,家长才紧急带她来到日照市中医医院小儿外科门诊。接诊的王艾医生立即为小A安排了超声检查及腹部CT检查,发现左下腹降结肠内存在占位性病变,引起了不完全性肠梗阻。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王艾医生迅速汇报给小儿外科主任王海水。王海水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查体,结合超声和CT检查结果,判断小A的便血和腹痛是由降结肠息肉引起的,而非肠套叠。他立即申请多学科联动,包括内镜中心、麻醉科及脾胃病一科,为小A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在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后,小A被送入内镜中心接受手术。麻醉科副主任魏代梅实施麻醉,脾胃病一科主任朱本贵为小A进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们在小A的降结肠内发现了一枚直径达3厘米的息肉,充血水肿明显,占据了大部分肠腔。朱本贵顺利地将息肉套扎后摘除,并上止血夹止血,整个手术过程没有出血,非常顺利。


术后,小A的恢复情况良好,没有再出现便血和腹痛的症状。术后第三天,病理结果证实为幼年性息肉,小A顺利出院。


据王海水介绍,幼年性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肠道疾病,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且男孩多于女孩。临床表现主要是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颜色鲜红,与大便不相混。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儿童肠息肉常为良性,但近来的研究表明,随着肠息肉数量的增多和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也会增大。


因此,王海水提醒各位家长,对于不明原因出现便血的患儿,要提高警惕,除了考虑肛裂等常见原因外,还要想到有结直肠息肉的可能。及时到医院查明原因,如行结肠镜、钡灌肠等检查,并及时予以处理,以免后患。


科普链接

幼年性结直肠息肉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多直径不超过1cm,息肉的表面光滑,均有长蒂,为正常结肠粘膜,因息肉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而命名。男孩多于女孩,患者以2~8岁最多,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发病占绝大多数。单个发病占70%以上,多发者有3~4个。临床表现主要是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血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不大。传统观点认为儿童肠息肉常为良性,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大。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儿童肠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并非永远良性,随着肠息肉数量的增多,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增大。



通讯员:杜瑶瑶   编辑:杨洪波

初审:李晓艳   终审:高   楠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
仁爱、尚学、惠民、敬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