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当百宜
这里曾历经枪林弹雨和炮火硝烟的洗礼
也见证了革命志士英勇不屈的抗争
尽管时间消逝
但岁月没有淡去这些红色的记忆
今天
一起走进乌当百宜
来一场红色之旅!
1935年4月,中央红军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在遵义会议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计划实施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的战略。4月3日至8日,红军主力分别从开阳、修文进入乌当区,其中一部分红军来到了百宜镇。红军在百宜镇短暂停留期间,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不仅为百姓送药、送粮,还帮助挑水、劈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红军是穷苦百姓的军队”的宗旨。
然而,这段和平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4月5日,由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军主力红三军团右翼十团、十二团后卫十三团与国民党的三个团兵力在百宜一带遭遇,打响了著名的“百宜阻击战”。红军采取“边走边卫”的战术,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打得十分惨烈,双方参战官兵约1万人,战场面积约5平方公里,战斗持续6个小时。最终,红军成功完成了佯攻贵阳、威逼昆明的任务,掩护了红军主力和中央纵队的安全战略转移。
战斗结束后,红军开始撤离百宜镇。在撤离过程中,几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当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掩埋了这些无名烈士的遗体。他们含着眼泪扯下带着露水的青草,把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擦干净,然后背到山凹后僻静处掩埋。这些英勇的红军战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百宜这片土地上。
为了纪念这些无名烈士,1973年3月,中共百宜公社委员会将当年分别埋葬在各地的红军烈士遗骨迁葬于百宜街后山的石关井。2007年,乌当区在百宜镇基昌坝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并将这些烈士的遗骨迁葬于此。如今,这座陵园已成为乌当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和缅怀。
百宜红军烈士陵园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百宜乡沙坝村基昌坝。1935年4月,中央红军为了实现取道云南,从金沙江北渡长江入川的战略目标,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先派一部向瓮安、黄平方面佯动,作出东进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姿态,而主力则采取“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的战略。4月4日,两路主力齐聚乌当区马场,尔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复进开阳境,经七里冲、大水塘到羊场(现龙岗镇)集中;另一路经滥泥沟、下龙井到百宜,当晚宿于百宜地区。指挥部设在百宜街上的农户家。
4月5日,国民党中央军92师547团、552团、549团三个团,从蜡鲊、徐家院,开始进攻红军,逐步推进到关明、百宜、新寨一带。为阻止敌军前进,控制西进道路,掩护中央纵队从贵阳附近通过,中央军委命彭德怀率三军团所属的红10团、红12团、红13团在百宜一线阻击。战斗在约五个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国民党中央军派四架飞机参战,轰炸声、枪炮声响成一片,弹片横飞。尽管敌强我弱,但红军英勇奋战,消灭了不少国民党中央军,其中有两个是国民党营级军官。双方激战大约六个小时后,参战红军交替掩护主动撤离战场,主力经百宜到拐九后寨,从宋家渡搭浮桥过河,进入龙里县洗马地区;少部分经拐比、团坡,由太子山山口到开阳县的坝子地区。战斗结束后,百宜乡的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
1973年3月,中共百宜公社委员会将当年分散各地埋葬的红军烈士的遗骨集中迁葬于百宜街后山的石关井。1983年4月5日,中共百宜乡委员会为红军坟立了石碑,碑文为:“一九三五年四月红军长征路经百宜乡与国民党部队作战光荣牺牲红军烈士之墓”。1984年10月,百宜红军坟被列为乌当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百宜乡党委、政府又一次将红军烈士遗骨迁葬于风景秀丽的石牛坡山上,并明确为该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乌当区将红军烈士遗骨迁葬于今沙坝村基昌坝,修建了“百宜红军烈士陵园”,作为乌当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18年8月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宜镇拐九村不远的南明河下游,在一座陡峭的悬崖上,有一个天然的猫耳洞。在这个山羊野兔都难以攀缘的悬崖岩洞,传扬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路经百宜时,与围追堵截的蒋军打了一仗后,进入了龙里县境。这天,拐九村民张文英给红军带路归来,看到一个年青的红军战士病倒在他家门口。他二话不说,将红军战士背进家去,藏在土房的楼棚上。张文英将家里仅有的一点白米熬成稀饭,轻轻唤醒昏迷的红军战士,一勺勺喂到他口中。战士慢慢吞咽着稀饭。张文英亲切的问:“老哥,你叫啥名字?”当他听到战士说叫钟仕洪,又与他同年,便爽朗地说:“嗨,咱们还是同龄兄弟呢!”第二天,张文英听说白军要来清乡,他着急地望着通天见亮的楼棚发愁。忽然,他想起了那个悬崖上的岩洞。当晚,趁着月色,他带着绳子,把钟仕洪背在背上,便走出门去。来到悬崖边,他手抓崖上的藤条、树根,脚蹬石缝峭崖,一步步艰难地向岩洞爬去。好不容易攀到岩洞,张文英放下红军战士,松了一口气。他伸头向下望去,嗬,好险!十多米深的峡谷,河水奔流,浪卷涛飞。张文英连夜割来茅草,搭好草铺,把山泉水放在战士身边。临走时,他又扯来许多茅草、藤条,把洞口隐蔽起来。第二天,白军果然来清乡了。白军一进村,如狼似虎四处搜查。张文英的土楼也被翻了个底朝天。折腾了半天,白军什么也没搜到,便抢走了村里百姓的鸡、猪和粮食悻悻而去。白军走过悬崖时,为了壮胆朝天乱放一阵枪。可敌人万万没想到,在崖壁的岩洞里竟有一位他们要抓的红军战士。每天清晨,张文英上山挖草药,回家熬好后连煮好的饭,一起装进竹蒌里,假装放牛带上山去。来到猫耳洞的山顶上,把装着的饭和菜的竹蒌用绳子慢慢地往下吊到洞口。半个多月过去了,钟仕洪的病也逐渐恢复过来,他对张文英的救护之恩非常感激。钟仕洪急于想归队,张文英打听到红军的去向后,将钟仕洪带出山洞,依依不舍地祝他早日归队。
几十年过去了,南明河下游悬崖上的岩洞依然如故。人们经过这里总要驻足沉思,怀念救护红军战士的那位老人和去追赶队伍的红军战士。
在乌当区百宜镇红旗村,一名普通农民邓月明,因为保护红军留下的标语,拥有一段红色记忆。
故事发生在1935年,在贵州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分成左右两路大军进入乌当境内,相约到马场与红一、五军团会合。
1935年4月5日,各路大军在马场会师后,中央红军三军团彭德怀亲自指挥与国民党中央吴奇伟部梁华盛师在百宜展开了著名的百宜阻击战。百宜战斗后,中央红军继续向龙里进军,1935年4月3日,红军分左右两路军进入乌当境内。
在红军经过乌当区时,尽管时间紧迫,他们仍坚持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宗旨,讲解革命道理,号召各族青年参加红军,踊跃抗日、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他们每到一处,就发文告,写标语。到处可见“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打倒土豪分田地!”“白军士兵不打抗日红军!等宣传标语。“红军绝不杀敌方投诚官兵”这个标语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1935年4月,红军长征途径乌当区百宜镇红旗村,即邓月明所在的村寨时,村寨的民众误信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认为红军是“共匪”路上烧杀抢掠,就慌忙地四处逃避、邓月明也带着家人跑到了家宅后山躲藏
躲在后山期间、邓月明看着红军进入村寨,担心红军毁坏家中物品或农田。等到红军离开后,发现家中物品件不少,在碾房的墙壁上,多了一个用墨水工整写的标语--“红军绝不杀敌方投诚官兵’。
此后,邓月明又听说红军部队是一个纪律严明的队伍,路上劫富济贫、惩办恶霸。令他更加坚定红军是一支劳苦大众的队伍,于是决定把红军的标语保护好。
红军走后的第四天、国民党中央军又返回寨子四处清乡搜查,发现了他家碾房墙壁的红军标语。两个士兵拿着刺刀逼他刮掉标语,而他磨磨蹭蹭涂着墙壁却不涂标语。待把国民党中央军骗走后,他用稻草将标语遮盖起来。
几个月后,稻草被牛吃光了,标语显现出来被蜡蚱保保长知道了,当即安排几个乡丁把邓月明毒打了一顿、并限他当天把标语刮掉,但邓月明死活不肯。之后,邓月明从山上砍了很多柴,将其堆放在墙壁上,再次将标语遮住直至解放后,乌当区百宜镇红旗村“红军绝不杀敌方投诚官兵!”的大幅标语才重见天日。
整块标语长5.2米、宽4.1米、高3厘米,重达50公斤,由于房屋的坍塌,2021年1月,这块标语被送至贵州省博物馆进行保护修复,并成为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据不完全统计,乌当区辖地有140余人为红军当过向导,有18名贫苦农民子弟参加了红军队伍。
这些红色故事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和缅怀,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如今,百宜镇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打造了特色研学旅游精品路线和创新研学项目。同时,他们还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战略,大力发展五彩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百宜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动人故事和革命精神。
内容综合于乌当党史、贵阳网
编辑/陈萌 责编/谢茜 审核/王营 终审/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