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消费价格略涨,生产价格大跌,抵御通缩压力仍是最大难题

文摘   2024-09-10 01:32   湖南  

内容提要: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6%,PPI同比下跌1.8%。综合判断,我们的物价仍然处于通缩周期中。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内需不足,是供给过剩,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摆脱路径依赖,针对提高家庭收入,提高家庭购买能力的创新性经济政策,在抵御通缩压力方面显得格外重要。

9月9日周一,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份的物价指数。从数据表面来看,有涨有跌,有喜有忧。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6%,比7月份的涨幅扩大了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比上个月收窄0.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8%,比上个月扩大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7%,比7月份放大了0.5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8%,比上个月扩大了0.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6%,比7月份放大了0.5个百分点。

我们有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认为,从乐观的方面解读统计数据,有利于恢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所以媒体在解读统计数据时,喜欢摘出看上去比较正面的少数几个数据,用流于表面的肤浅的逻辑来讨得读者的满目乐观。

比如,媒体热炒物价回暖好几个月了。从数据表面上看,2月份以来,零售物价略有回涨,于是很多人不顾生产物价二十多个月长期下跌的事实,渲染物价回暖,需求好转。

三郎一直认为,直面客观事实,才能为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这个决策,既包括投资者的决策、企业的决策,也包括市场监管者的决策。打着鼓励信心的旗号胡乱解读统计数据,显然在明目张胆地误导决策者。

对于目前的物价形势,三郎有三点基本判断。

一、综合判断,我们的物价仍然处于通缩周期中。

我们判断物价的基本趋势,不能只挑选某一个方面的价格指数,我们要有全局的观念,应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研判。

的确,衡量零售端的CPI,自2月份以来,已经持续7个月处于同比上涨状态,7-8两个月,环比也在上涨。但我们不能忽略以下问题。

一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受季节性的波动大的食品价格,核心零售价格仍然处于下跌趋势中。

我们知道,美联储加息、降息,主要参考通胀率和失业率两个指标。而观察通胀率,主要紧盯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为什么?因为一方面食品和能源是生活必需品,价格涨跌大多数情况下与供求关系不大,另一方面,食品价格季节性波动大,燃料价格与市场操控关系大。而这两种情况,都无法反映供求的真实状况。

从骑牛研究所提供的食品价格指数曲线图上,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食品价格从跌幅收窄到大幅上涨的曲线非常陡峭。8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3.4%,同比上涨2.8%。按期权重,分别影响CPI环比上涨0.9%和0.7%。这意味着,如果扣除食品类,CPI环比下跌了0.5%,同比下跌了0.1%。

如果同时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不含这两类的核心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0.3%。

我们再来看看骑牛研究所提供的8月份所有类别的环比指数条形图,我们能够一眼看到,除了食品价格环比上涨了2.2%,居住和医疗保健价格环比持平之外,其他各类价格环比均有0.1%-1.1%的跌幅。

所以,从核心CPI来看,零售端的物价依然处于下跌状态。

二是比零售端更灵敏的生产端价格,已经持续下跌了23个月。工厂购进价格已经持续下跌了19个月。

我们需要看到,大家熟悉的、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零售物价略有上涨,而零售物价的上游价格,工厂价格指数跌幅则显著放大。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自2022年10月份开始同比下跌,到今年8月份已经持续了23个月。而且PPI在6-7月同比和环比跌幅收窄后,8月份同比与环比跌幅都显著扩大。

8月份,PPI中,除食品、一般用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与上个月持平外,其他各类价格均环比下跌了0.1%-1.6%。

从同比口径来看,PPI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0%,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1%。生活资料中,食品产品价格下降1.3%,衣着价格下降0.4%,一般日用品价格持平,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1.9%。四大类的生活资料出厂价,一类持平三类下跌。可见零售端的需求是非常低迷的。

三是与GDP价格缩减系数类似的综合价格,已持续18个月处于下跌的通缩周期中。

PPI是CPI的上游价格,PPI持续下跌了23个月,意味着零售端对生产端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

而且,CPI和PPI都未包括商品房价格的变化情况。GDP中,房地产增加值占到了6%左右。而商品房价格,从2023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下跌通道中。2024年7月,百城新房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下降4.9%,环比平均下降0.6%。

如果我们按照零售、工业和房地产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来加权计算类似GDP缩减价格系数的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综合的通胀或者通缩的程度,8月份,我们的通缩率为0.8%左右。

上半年,现价GDP同比增长了4.07%,可比价GDP同比增长5%,由此可推算出GDP价格缩减系数为99.1%,通缩率为0.9%。与我们用CPI、PPI、房价推算的平均下跌0.8%,只有0.1个百分点的误差。

实际上,用这三类物价指数计算的GDP价格缩减系数,从2023年3月份开始即小于100%,处于通缩周期中已有18个月了。

三郎从2023年4月份开始提醒大家我们面临通缩的压力,但十几个月来,主流经济学界几乎不会公开讨论这一话题。

9 月 6 日,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称,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当天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指出,“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一直被忽视或者不愿承认的通缩,现在才被摆到了台面上。

二、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内需不足,是供给过剩,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弄清楚我们的经济现状处于通缩之中,很重要。但我们对通缩形成的原因,还需要有足够清晰的认知。

有一些人认为,价格下跌是属于输入性原因,他们用国际油价、大宗商品价格来解释这一因素。表面上看,俄乌战争初期的恐慌性和欧洲能源去俄化的供求结构性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随着恐慌情绪发泄完毕,欧洲新的能源供应链形成,大宗商品价格从2022年四季度开始回调下行,中间虽有反弹,但总体上至今仍然呈现趋势性下行。

但我们需要注意到,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对综合物价的影响相当有限。所以欧美通过二年多的持续加息,其CPI同比涨幅仍然在2%以上。我们周边的日韩、越、泰、印,CPI涨幅也在3%左右。但2023年2月以来,我们的CPI涨幅一直低于1%。很显然,物价疲软主要还是我们的内需不足所致。

谈及内需,我们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我们的家庭和民营企业的信心不足,导致消费与投资需求疲软。这种观点还用145.9万亿的银行住户存款来佐证他们的观点,认为消费疲软的问题出在消费者有钱不愿意消费上。

是的,2023年我们的家庭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只有38.4%,而国际平均水平在55%左右。

但三郎必须指出,这种观点实际上严重地误导了决策者。我们看到,最近两年来,我们不断地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采取了很多刺激消费的措施,为什么未能逼出这145万亿元的住户存款呢?

通过招行每年的客户财富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收入差距较大,我们不到10%的储户拥有 80%的银行存款。而这10%的富裕阶层,其消费水准一直很高,消费增长空间非常之小。由于其收入极高,其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也非常之小。这部分人的存款,主要用于财务投资。当宏观经济处于通缩状态后,资产价格下行,按照基本的投资原则,不管政策上如何刺激,现金、存款、固收类产品,才是他们的优先选择。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中个人收入占比太低,导致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的主力消费者购买能力不足,才是消费疲软,供给过剩,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在42%左右,比国际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三、摆脱路径依赖,针对提高家庭收入,提高家庭购买能力的创新性经济政策,在抵御通缩压力方面显得格外重要。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家庭消费和民间资本投资方面。而如何提高家庭消费,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复苏,关键在于不能重复之前那些针对企业、针对投资、针对供给端的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摆脱路径依赖,针对提高家庭收入,提高家庭购买能力的创新性经济政策,显得格外重要。

实际上,对于我们的增加家庭收入的创新性经济政策,在其他经济体和经济学理论中,早有现成的借鉴。

一是提高国民收入中家庭所得比例;

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是在初期适度地将原来计划用于投资的国有资金,平均发给全国人民。

只有这三个措施,才是简单易行,立竿见影,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范例,真正能够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复苏的有效措施。

推荐阅读已发历史文章:
润学的尽头在哪里?美国,还是日本?
墨西哥对华商,从最初的双臂欢迎到现在变得不满,发生了什么?
从苹果在印度生产新一代iPhone高端机型,想到我们的营商环境
推荐观看火星数据研究所视频:

【作者:徐三郎】



三郎宏观
解读宏观经济现象,普及战争经济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