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生来渺小,从而孤独

文摘   2024-10-03 15:16   上海  
大家好:我是皮皮,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喜欢写作、阅读、绘画、讲故事和交朋友。众所周知,我是一个忠诚的娟粉,而今天要分享的这本《冬牧场》是我看她的第5本书。其实这本书是在两周前看完的,但一直拖着没写书评,十一假期前几天光顾着玩了,今天抽时间改了出来。现在开始看《九篇雪》了,大家敬请期待~~



《冬牧场》,生来渺小,从而孤独



似乎从认识李娟开始,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阅读,什么叫做生活。以往读书只关注情节,不在意其他内容,读完了就是读完了,放下了就是放下了。似乎阅读仅存在于阅读,并不存在于其他原因。读了李娟之后,我发现一本书可以有很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厌恶,第二阶段是喜欢,第三阶段则是深深地热爱。李娟的文字又让人爱,又让人恨,恨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描写,如果不仔细品味,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爱却是因为字里行间流露着生活的快乐,再加上我自认为她太像我了,像我一样总是不满意自己的文章,但是却依然如此热爱生活。


几天前,我看完了李娟的《冬牧场》,对于李娟来讲,这本书是她创作的转折点,对我来说,从这本书开始,我真正认识了李娟。


自从一年前看了《我的阿勒泰开始》,“李娟”这个名字就一直萦绕在我的生活中。我甚至觉得,是她带我真正看到了世界是什么样的,又应该如何把世界写下来。


《冬牧场》和我之前所阅读的李娟的阿勒泰系列相比少了几分局促和不安,文笔成熟了不少,但是那种独属于青春少女的浪漫和好奇却有所损失。在我看来,《冬牧场》更像是一场修行,让李娟找到了自我,完成了蜕变,有所失,有所得。具体是失大于得还是得大于失,大概只有她自己知道。


《冬牧场》所记录的是李娟跟随哈萨克族一家人前往冬牧场体验的经历,这是她第一次进行约稿,也是我第一次了解牧人的生活。冬牧场与世隔绝,甚至说是世界的另外一个地方。这里的年轻人渴望走出去,而年老的人则一天天被时光和岁月消耗。这里的人渴望看到外面的事物,每天热火朝天的讨论几乎与他们无关的政治问题,然而世界却依然把他们抛弃在了远方的角落里,抛弃在了寒冷而艰难的冬牧场。


在冬牧场上,人们安静平缓,用快乐创造孤独。这里的人一家家虽然不相识,却可以互相成为伙伴。在硕大的土地上只能听到人的名字,却看不到生命的迹象。孩子在自然里学习自然的美丽,大人在冰雪中体会冰雪的孤独。世界一边温柔地教会人们如何生活,一边残酷的将这些已经延续了无数代的生命方式抛弃。


在如今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里,来年冬牧场可能就会被抛弃,被精心建造的冬窝子就有可能人去楼空。然而,牧人们好像没有想过,或是说也无法去想之后应该怎么办,他们一方面努力挣扎着生活,一方面抬头看着远方的蓝天。


李娟作为一个外人,无数次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是不属于她的,她正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住在别人的家,看着别人的家庭,体会着别人口中的快乐。天还是同一片,雪还是同一场,风从家刮到她身边,却是另一种颜色。如果能用一部作品来形容孤独,那大概就是《冬牧场》了。李娟是孤独的,她是一个汉族人,却走进了其他民族的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仅仅能够凭着微弱的电话信号断断续续地和外界进行来往。主人居麻是孤独的,他看似活泼而又开朗,已经了解了生活的全貌,却依然喜欢在风中发呆,在放羊时沉默和哭泣。居麻的女儿珈玛是孤独的,她是年轻人,年轻人不应该永远留在没有其他道路的冬牧场上。家庭的重担让她只好低下头,青春快乐,爱情火热,都在另一个世界里。而在冬牧场,只有暴风雪,只有层层的苦难和绝望。


人类文明费尽心思搭建出一片广袤而又权威的天地,这片天地里有高楼,有建筑,有人文,还有所谓的灿烂文化。世界上不属于人类的土地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这个地球可能也要改名字了。在亿万年前,世界本该是世界的样子,人类本该只是动物的一部分。但他们害怕孤独,以至于舍弃了那么多而换来了现代社会如今的样子。


人是不是在一开始就应该像在冬牧场上生活一样笼罩在孤独之中?是不是本就该在见到陌生人时不论是否相熟,一起大声歌唱?在手边有冬不拉的时候就着内心的旋律弹奏,喝彩?世界因为人的改变变得纯粹,也因为人的改变开始灼烧,当整个世界成为了所谓的地球村,被人肆意改造,人越来越焦躁,世界则越发脆弱。有没有可能,人本来就应该生活在孤独里,是我们硬生生把自己拉近了一个喧嚣热闹,却缺少内核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从《冬牧场》开始,我尝试了记录书评。一只手扶书,一只手拿笔。眼过之处,心有所感,便记录下来。我一向不是强迫症,所以从来不会用尺划线,看到激动处,就随意用笔在书页的空白处批注。一开始线段还非常流顺,而字迹也很清楚,之后则写的和鬼画符一样,写完自己就看不懂了,但是却能依稀记得当时是多么认真和感慨。


写书评的时候总能感觉自己的心跳和作者的同步,总能感觉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联通。书里书外,大雪交加,在她伤心的时候伤心,在我快乐的时候,她应该也会快乐。由于是第一次尝试写书评,因此还有很多要改进的部分。但是我能感觉到,当我开始尝试,才真正学会了阅读。


起初我一般只是会划下喜欢的句子,之后便忍不住在旁边记录。到最后的时候。我的文字和李娟的文字都融到了一起,只要是有缝隙的地方,都被我的字一起填满。一本书厚了2倍,记载了两个人的故事,从一片冬牧场引申到我的身边,同样风雪交加,孤独而灿烂。


由于天性懒惰,不想写内容,我这次就选几条我在书上作的批注分享一下,那是我和这本书贴的最近时的所感所想,是我心中这本书最真实的样子。




世界看我如此孤独,于是也放下脚步,在远方静静地等待。


人们渴望的大概不是对话,而是确认茫茫冬牧场上对方的存在。


是因为孤独而放声歌唱,还是因为歌唱而大声孤独?


在自然里学习自然的生活。


在没有人的冬牧场上,再小的美丽也会被无限放大,毕竟年轻的心灵此时正跳动在古老而又庞大的土地上。


在冬牧场上,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承认生活的苦痛,却又一起认认真真地制造真正的甜。


牧人的生活像一种古老的仪式,古老之上,绽放自然和庞大的美丽。或许生活其间的人都和李娟一样,在一边感谢,一边孤独。而“家”在此只是一种工具,连接感动和孤独之间小小的属于人类的生活。


生活像一片海,浮在水面,永远看不到它的深蓝。


人生活在迷茫里,迷茫飘在天空上。小时候,觉得天上全是五彩的气球,现在发现,那些气球只是五彩的迷茫。看到了自己的小,发现了天空的高,迷茫的云越来越少。当我意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界的万分之一,那些迷茫也就慢慢消失,再也看不到。


……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李娟问居麻,等到他儿子扎达长大结婚,生下第一个孩子,他们会不会过继过来养?(哈萨克族传统礼俗),居麻说:“当然要了!”李娟说:“那这样讲,再等六七年就有娃娃了。”居麻神色黯淡,沉吟半晌道:“六七年之后,我和你嫂子还在不在呀……”


这段话仿佛是一阵吹不过去的沙尘暴,一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很深的伤痕。李娟在《记忆忘三二》中曾经描述过一段故事: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住在一起,有一天,熊猫宝宝自己出去玩,结果迷了路,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和妈妈一起生活的那个家。直到熊猫宝宝长大,成为了熊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家庭在山中漫游,无意间又回到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它想起了小时候的回忆,开心地连蹦带跳,它去寻找妈妈,却再也没有找到。这段简单的故事在李娟心中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记,仿佛中枪一样,久久无法忘却。而居麻的回答也像霹雳一样在我的心中炸起。直到现在,我依然不敢去想那段话,依然不敢想那七八年后这片牧场上的萧条和这个平凡而快乐的家庭那时的样子。哈萨克族有冬宰的传统,也就是说,部分羊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人和羊本就相同的,羊的一生由四季组成,人的一生则高傲又虚空。羊在死前是否原谅了人类,而人在死前是否原谅了自己和往日的时光?


李娟孤身来到了冬牧场内,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为伴。天空、大地、各种礼俗都与她的世界无关。在《阿勒泰的角落》中,李娟写的可是”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这样的文字!为什么在动牧场中,她竟然会写”肠胃饥饿,可是吃饱了仍然饥饿,不知源于身体哪一处的缺失。身体内部也混乱不堪,不知所名。“她亲口说,《冬牧场》后,她才真正开始写作,那么是不是蜕变之前都必然经历迷茫?


李娟曾无数次强调,虽说太敏感的人会受苦,但是却情愿接受这敏感的苦,也不愿意成为世界的外人。我心怀作家的梦想,渴望像李娟一样,我热爱孤独,也为这孤独感到快乐而羡慕。鸟儿归于天空,人类归于大地,人可以将鸟从空中打下,却永远不能成为鸟在空中飞翔。当你看清了自己的渺小,当你领略了天空的高和壮,你才真正了解,从而孤独,在孤独中孕育新的力量。


哎,不说了,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这只是一本书而已,只是一个世界而已。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家庭再普通不过,有一段生活艰辛而美丽。也不知是因为世界太大还是因为人类太过渺小,不知是源于人类民族骨子里的骄傲,还是源于世界亿万年来的波澜壮阔——总之,是时候好好看看自己了,好好抬抬头,看看天上的白云。我终究不是生活在那个世界里,生活在那个寒冷,平静,孤独而无比残酷的世界……竟然不知是想要感谢,还是想要永久的悔恨和遗憾。


我是皮皮

喜欢我,请扫码关注我!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让更多人了解!



皮皮有约
爱学习爱阅读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