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那些负债累累的人

科技   2024-12-07 11:04   北京  
       



一、巅峰的背影:退休的处长

北京某退休处长,这样的头衔曾是多少人心中的标杆。他的故事,是从农村走出的励志传奇。他曾威风凛凛地出国考察,谈笑间决定基层的未来。然而,退休后,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这位曾经的领导不得不靠偶尔摆摊维生。他的孩子工作不稳定,甚至一度无业,家中经济陷入泥潭。最令人唏嘘的是,他的信用卡或者退休金成了家庭的“救命稻草”,但同时也成了一个无底洞。

我看着他,心中五味杂陈:从权力的顶峰跌落普通人的深渊,这一切发生得如此悄无声息。是时代的错,还是权力的虚幻?如果连他都无法找到平衡,那普通人是否注定更加挣扎?

更进一步想一想,这位退休处长在职期间本应有丰厚的积蓄,怎么一退休就沦落到这个地步了呢?是因为子女花费的太多,还是本人花费的太多?对于这个问题,他并没有正面解答。我们只知道,体制内处长的抗风险能力,或许比我们想象的小很多……

二、“千万负债”背后的野心与代价

她是集团副总,一位我曾十分钦佩的女性。她擅长销售,谈判桌上的锋芒无人能敌。20年前,她第一次贷款50万元,那是她事业的起点。我曾劝她稳住节奏,不要太快扩张,但她笑着说:“不搏一搏,怎么能改变命运?”24 年后的今天,我再次见到她,负债1000多万。这些年,她的梦越做越大,可现实却让她的梦一夜坍塌。

看着她疲惫的身影,我不禁想问:是野心蒙蔽了双眼,还是经济环境的剧变吞噬了她的努力?对于她来说,1000万的债务已然难以翻身;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这数字更像一道冰冷的警告。

当然,放在前几年,经济非常景气的时候,1000多万债务对企业家来说算不了什么,甚至再翻几倍也算不了什么。当时流行的是上杠杆赌未来。但是时代不会提前告诉任何人自己已经变化了,凡是还保留着“上杠杆”习惯的人,现在大部分都过的不太好。

三、小县城里的“大跃进”

福建某小县城,我认识一对夫妻,经营着一家家居店。20年时,他们的生活让人羡慕:有房有车,还有六七十万的存款。他们的店虽不大,却温暖而安稳。然而,疫情后,他们决定“做大做强”。谁知这场“大跃进”成了灾难,24年时,他们已经负债300万元。

老板娘曾对我说:“我们当时只是想拼一把,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这句话刺痛了我。拼尽全力,结果却是满盘皆输。是什么让他们走到这一步?是疫情带来的经济震荡,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对“成功”的苛刻定义?

为什么要选择在2020年那个时间节点“做大做强”,从第三方视角看,或许很迷惑。其实也不迷惑:还记得2020年初,网上最流行的论调是“疫情是最好的扩张机会”,“当年非典造就了淘宝、京东,这次疫情也会造就新的企业家”。当年B站最流行的巫师财经之流,不都抱着这种过度乐观的论调吗?凡是信了他们的人,有一个得到好下场的吗?
四、30年的家族企业,为何败给了时间?

我的战友经营灯具家族企业已经30年了。他是个勤勤恳恳的人,2014年买宝马、购新房,他一度是我心中“成功”的化身。然而,10年过去,传统行业被新的商业模式击溃,他的企业彻底亏损,如今负债累累。联系他时,他沉默了许久,最终只说了一句:“我们这代人,活得太累了。”

传统行业的没落是时代的必然,但这却让我不禁反思:所谓的勤奋与坚持,难道也会成为历史的牺牲品?如果这几年他没那么勤奋、活的没那么累,或许反而不会背上沉重债务?有时候,躺平是不是最佳选择?

五、摆摊跑滴滴与门店困局

武汉的一位朋友,20年靠摆摊和跑滴滴,一天能赚一两千元。他并不满足这种漂泊的生活,22年时咬牙开了一家小店,投入8万元。可在门店频繁易主的市场环境中,他的店始终亏损,家里的经济几乎崩盘。唯一支撑他的,是他父亲的收入——一位高三数学老师,每月工资加补课费有1万多元左右。

他说:“如果不是我爸,我们早就撑不下去了。”我看着他疲惫的眼神,想起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所有努力的背后,都隐藏着家人的隐忍与牺牲。一家里面有一个“稳定”的人(例如他那当老师的父亲),或许是一种“福气”;可是几乎没有家庭能做到人人“稳定”。前文提到的那位退休处长,以及这段提到的朋友,都是一个“稳定”的人养着一家“不稳定”的人。还能怎么样呢?

六、老板的忏悔:失败与尊严的挣扎

几天前,我偶然遇到一位过去的老板。他说他失业快一年了,老婆与他离婚,每月给孩子500元生活费。抱怨道为生活费都要跳楼了。他苦笑着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当老板。”最后一句话,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的。

我没有回应,只是默默听着。他的痛苦不仅是个人的失败,更像是无数个体在经济洪流中的挣扎写照:失败不只是输掉金钱,更是失去了家庭和尊严。至于他具体负债多少?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我只知道,数字肯定不会太小,否则昔日的老板不会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而发愁到这个地步。

我不懂宏观经济,上面只是根据身边的案例得出的一些感慨,肯定不具备代表性。我只是想做一些细微的案例记录,相信应该能够带给读者一些直观感受吧。至于严谨的学术研究,那是学者的事情,我们只能旁观。

互联网怪盗团
一生只为那颗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