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10月12日)傍晚开始,任泽平与但斌两位财经大V的口水战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就算金融圈之外的人也很好奇,纷纷转发两人的微博内容并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点评。我与任泽平没有私交,更没有私仇;但是作为券商行业的前同行,我认识任泽平的无数前同事、前客户,对他平时的研究观点也比较了解,所以我对他应该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我觉得,任泽平和但斌关于“现在到底该看多还是看空”这个问题的口水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任泽平一贯“研究风格”的体现——从十年前他加入A股宏观研究这一行开始,他就是这样的,而且愈演愈烈。进一步说,任泽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近年来A股研究风气的引领者之一,具备很强的代表性。任泽平和但斌的口水战,看似很无聊、是一时意气之争,背后却折射了很多深层因素。这就是我有兴趣全面审视这件事情,并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要想搞清楚现在发生了什么,必须先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先从任泽平当分析师的历史说起。他的发迹堪称传奇:2014年5月从体制内转投券商,当年就新财富上榜,次年就拿下了新财富宏观第一名!他不折不扣地吃到了2014-2015年那波大牛市的全部红利,而且至今还在吃那波红利的老本。具体而言,他一战成名的原因有三条:
坚决看多,而且时机凑巧。虽然A股分析师天然具备看多倾向,但是当年像任泽平那样的“死多头”是不多见的,毕竟市场都熊了三四年了,坚决看多的分析师基本都已经看错过十几次了。任泽平的幸运之处在于,刚入行、坚决唱多的第一时间,就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给人一种“天选之子”的感觉,也增强了他本人的自信心。 沟通风格刚猛,语不惊人死不休。“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5000点不是梦”,“党给我智慧给我胆”,“熊牛转换,不换脑子就换人”,这些都是他白纸黑字写到研究报告里的(有些甚至是标题)。这么刚猛的语言风格,在券商宏观研究的历史上堪称罕见。任泽平还自称“任战熊”,给自己的团队取名“战熊团队”,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户的眼球。 主动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众所周知,A股分析师的主要客户是机构,机构一般不会根据社交媒体决定投资策略,所以分析师往往轻视社交媒体,只重视跟机构的小圈子交流。但是任泽平敏锐地意识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能够形成浩大的舆论声势,从而间接扩大自己在机构当中的影响力。所以他高度重视经营社交媒体,事实证明也很成功。
公允地说,任泽平还是有水平的,例如他在2014年坚决看多股市的理论依据就是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曲线的转变。但是,A股宏观和策略研究领域堪称藏龙卧虎,有水平的人很多:前有高善文、程定华、管清友,后有姜超、郭磊、荀玉根,等等等等……没有一个人的崛起像他这样迅猛。在短短一年多之内,他既实现了“上位”(新财富摘得第一名),又实现了“出圈”(成为微博财经大V),就算不是后无来者,至少也是史无前例的。研究水平只能用来打底,真正的成功原因应该还是我上面提到的三条。
2014-2015年的重大成功,使得任泽平更加自信,却也埋下了衰落的伏笔。第一,他因为当“死多头”而上位,此后也坚持“死多头”思维,直到2016年仍在全面看多股市。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天选之子”光环破碎:机构和散户都发现,他比同行高明不到哪里去,当初的预测成功更像是机缘巧合而非能力使然。严格地说,直到今天,任泽平还坚持着十年前的“死多头”思维,本次和但斌的争吵只是这种思维的一次集中体现罢了。
第二,随着名声上涨,任泽平的沟通风格愈发激进,甚至向机构客户发出了“干!往死里干!还没到高潮!”的豪言壮语。这种语言风格引发了主管部门的注意,此后各地证监局都要求管辖下的券商“注意研报措辞”,不得使用过度夸大、容易引发争议的语言;券商合规部门对分析师的言论也是越盯越紧,2015年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种环境下,任泽平于2017年底选择离开券商加入恒大,也就可以理解了。
附带说一句,任泽平的一个常用人设是“自称财务自由”。2016年,我在深圳一家基金路演时,对方研究员告诉我:“昨天任泽平刚来过,跟我们基金经理观点不合,基金经理说了他几句。他回答说,我根本就不把你放在眼里,反正我早就财务自由了!”我没有亲眼目睹其事,无法确保其真实性;但是任泽平应该确实喜欢自称“早就财务自由了”,这一点得到了多个朋友的验证。直到今天,任泽平在短视频和直播当中还动辄自称“财务自由”,甚至“A股最早实现财务自由的宏观分析师之一”,这已经成了他的一个标签。
这个标签有些奇怪。首先,基金经理是否赞成你的观点,跟你是否财务自由有何关系?如果一个“财务自由”的人就不能被质疑了,那么马斯克、特朗普发的推特岂不是无人能质疑?其次,“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为何要在券商打工,后来为何要直播卖生发水呢?当然,一个人纯粹出于兴趣去做宏观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个早已成名且财务自由的经济学家,纯粹出于兴趣去卖生发水,就有点不太好理解了。不同的人对“财务自由”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人会认为,“财务自由”的标志是不缺钱花、不在乎三瓜俩枣的小钱。无论是当初在券商的时候还是现在,任泽平的实际行动似乎与“财务自由”相去甚远。为什么他还要坚持这个明显不真实的标签呢?
我觉得,“财务自由”一方面是任泽平用于赚钱的工具,记得他在社交媒体上卖书卖课的时候,就经常以“财务自由的分析师教你如何实现财务自由”为卖点,虽然很多人会半信半疑,但总归有一些人会相信。另一方面,“财务自由”也是拿来吵架的工具:众所周知,当代人吵架时最喜欢攻击对方“混得不好”,你的房子没我多、银行存款没我多,那你就是错的、我就是对的,你的那些错误观点完全来自因为失败而导致的心理扭曲!任泽平先占领“财务自由”这个制高点,就相当于在论战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是基金经理、媒体还是微博网友都很难使其破防。这恰恰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交媒体口水战的丰富经验!
任泽平在恒大的三年多,我们暂且略过不谈,因为我在房地产行业没有什么朋友,并不直接了解他当时的表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任泽平并不是像坊间传闻一样,“被许家印忽悠亏了钱”,才回到券商的。他回归券商,应该还是因为券商离市场更近、更符合他的资源禀赋。然而,2021年的证券业的管理已经比2017年严格了很多,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社交媒体的管理:分析师想要在社交媒体上自由发言乃至变现,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了,有些情况下还要报请当地证监局批准。彼时彼刻,任泽平的“网红”身份已经大于他的“分析师”身份,要如何实现两全其美呢?于是就有了“东吴证券外包首席经济学家”这个解决方案。
“外包首席经济学家”乃至“外包首席策略师”,任泽平其实并不是第一个例子。宏观和策略研究是典型的“外部性”非常强的领域,媒体关注度很高,很容易造就网红。微博和抖音上粉丝超过百万的网红分析师,一大半都来自宏观和策略研究领域。对于他们而言,在券商正式任职意味着更严格的合规,不符合自己的核心利益(何况券商作为市场化机构也没有铁饭碗的“编制”),反而是以编外人员身份合作更加自由。任泽平的倒霉之处在于,刚刚以编外人员身份重返券商一年,证券业协会就发文叫停了“外包首席经济学家”,使得他从此彻底离开了券商这一行。有人猜测,或许正是任泽平重返券商之后过于吸引眼球、引发了太多争议,才促使证券业协会做出了上述决定——确实有这个可能性。
从经济角度看,离开券商对任泽平并不算特别大的损失,他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在社交媒体上补回来。他真正的危机在于进入视频和直播时代之后,逐渐丧失“网感”,变得老气横秋,从当初的引领时代变成落后于时代。我的一位在短视频平台做运营的朋友就对我感叹:“任泽平在视频时代的沟通方式是错误的。”这位朋友的具体观点如下:
在视频和直播出镜时,任泽平显得非常紧张、“端着”,与文字时代的大开大合、挥斥方遒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其他财经大V,例如吴晓波、罗振宇乃至刘润相比,任泽平的台风明显差一些,给人的感觉更像上个世纪的电视台演讲风格。 任泽平非常想迎合年轻受众,但他主讲的话题,例如放开生育、房产税等,恰恰又不是年轻人关心的,更像70后至80后群体关心的。一边采取面向年轻人的“轻松活泼”的形式,一边讲着面向上一代的话题,这种割裂感只会导致两边不讨好。 卖生发水这件事严重影响了任泽平的内容调性和人设。作为财经大V,卖书卖课是大家可以理解的,卖生发水又算什么?至于在微博上公开呼唤王兴试用自己的生发水,更是形同自黑。任泽平发表过的所有争议性言论加起来,人设摧毁作用可能都比不上卖生发水。
上面这些是站在“沟通形式”或曰“大众传播形式”角度的分析。我还想补充一些对于“内容”或曰“研究质量”的分析。任泽平毕竟是个“专业大V”,其立足点在于研究的专业性,至少是相对于其他社交媒体大V的专业性。“专业大V”的出圈,是基于对专业内容的深入浅出的传播,而不是丢掉专业性、去跟那些娱乐大V争夺泛娱乐市场。在北美,最典型的案例是CNBC的王牌主持人Jim Cramer,此人说话风格也很刚猛、上蹿下跳,但还是有专业研究功底的(毕竟曾任职于高盛),在与上市公司CEO直播连麦的过程中屡屡能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这才是他能屹立二十多年的根本原因。在国内,兼顾专业性和传播性的大V也不在少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都是任泽平现成的学习对象。
可是过去两年多,任泽平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不专业,沿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路一直走到黑。例如2022年5月,他高调宣称“现在不买新能源等于二十年前没买房”,当时恰好就是A+H股新能源板块的一个历史高点!这固然是A股整体萎靡不振导致的,但任泽平自己是宏观研究出身,难道对当时的大市就没有最基本的认知吗?何况,从财经常识看,“买房子”和“买(新能源)股票”的性质也存在根本区别,把两者混为一谈不但是危险的,而且是搞笑的。难道科班出身的任泽平意识不到这一点吗?
整个2023年,任泽平一直在宣传“新能源是万亿规模赛道”“今年A股一定有机会”等观点——直到2023年二季度还在这么说,那以后的A股(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板块)表现如何,毋庸赘述。看起来,这秉承了他一贯的“死多头”风格,可是不要忘记:2015年任泽平当“死多头”的时候,有一套比较完整、可以自洽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2023年却只剩下一堆空洞的口号,例如新能源是国之重器、是现代制造业的制高点、是中国经济“换道超车”的最佳依托,等等。换句话说,2015年的任泽平是任泽平本人,2023年的任泽平更像是李大霄。
事实上,李大霄不失为一个券商分析师转型的成功案例:当年他也是写过投资框架书籍、认真去机构客户做路演的,可是在多次预测失败(尤其是“钻石底”沦为笑柄)之后就开始摆烂,只要流量、不要专业性,反而上升为全网最大的“财经娱乐大V”之一。问题在于,任泽平的性格不适合模仿李大霄——李大霄可以憨态可掬地敲锣打鼓、装傻卖乖,任泽平则只适合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精英做派;李大霄面对网友的唾骂可以视而不见、唾面自干乃至自黑,任泽平则秉承着他一贯的战天斗地精神,对谁都要怼回去,不懂得“黑粉也是粉”的真理。于是任泽平陷入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他的专业性已经在丧失了,却没有换到流量端的足够回报。或许正是这种窘境导致的焦虑,催化了这次与但斌的口水战。
对于9月下旬开始的本轮牛市,任泽平显然是寄予厚望的:它不但符合他从2022年以来一贯的看多态度,还符合他自从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死多头”风格。稍有常识的人就能理解,财经大V最期盼的就是一场大牛市,哪怕是2020年的那场小牛市也让无数微博股神、雪球股神赚的盆满钵满;对于早已成名的任泽平而言,他肯定希望自己能成为本轮牛市的“旗手”,重振2015年的雄风,彻底扫清过去多年社交媒体围绕自己的争议。
稍有常识的人同样能理解,任何时候市场上肯定少不了看空的人,熊市如此,牛市也如此。牛市究竟能不能持续,不是由“唱空”的人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和综合市场情绪决定的。但斌也是成名已久的私募基金经理兼财经大V了,他发表一些看空的言论是正常的。鉴于任泽平以牛市“旗手”自命、高调发表了大量看多言论,但斌对他进行一些反驳吐槽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跟任泽平一样,但斌也是性情中人,历史上也一贯争议不断(相信很多人还记得他对王老吉和茅台发表的惊世骇俗的言论)。直到这里,形势似乎还算正常,无非是微博上无数次关于A股后市走向的争论之一罢了,甚至都不一定上得了热搜。
真正让事情变味的,是任泽平的二次回应:他公然把但斌等唱空者打成“吃饭砸锅者”,甚至宣称其行为已经逾越了底线。在此援引他的原话:
“有的人在这个时候唱空、看空,是怎么想的?吃中国人的饭,砸中国人的锅?……看空股市也就算了,还看空中国经济和宏观政策,眼里只有别人家的经济和股市好?”
“在国家积极救市救经济的背景下,高调唱空中国市场、经济和政策,良心不痛吗?……在这个关键时候,踏空股市也就算了,唱空中国市场、经济和公共政策,我完全反对,这是底线问题、原则问题。”
“股市一调整,你幸灾乐祸,公开唱空中国经济和公共政策,不真诚,不诚实,缺少基本的底线。总之,还是希望能回头是岸,悔过自新。”
总而言之,任泽平认为看空股市是“吃饭砸锅”,“底线问题、原则问题”,应该“回头是岸、悔过自新”。与此同时他还认为,“拿着中国人的钱去炒美股”也是值得谴责的行为,炒美股的同时还看空A股更是“毫无底线”。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语气、似曾相识的措辞,我不禁意识到了,任泽平现在的仿效对象恐怕不是李大霄,而是某几个抖音和B站的“国际问题大V”(名字就不点了)……同时我也深感庆幸,看样子我的朋友圈还是比较有底线的——过去几个星期,朋友们固然时常互相讽刺“踏空了”“被套牢了”,但还没有一个把看多看空问题上升到“底线问题、原则问题”层面的,在做人方面比任泽平还是强一些的。
我还必须指出:在这件事情上,任泽平再次暴露了自己落后时代的弱点,因为把看多看空视为“底线问题、原则问题”,已经是2021年以前流行的版本了,现在不流行了。就我自己的观察看,自从本轮牛市启动,不论在朋友之中还是社交媒体之上,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能不能解套、能不能赚钱,最多再关心一下股市的财富效应能否反过来刺激实体经济;至于中国经济和股市是不是比美国更好,看多看空是否代表了所谓“国运”问题,关心的人已经很少了。这很容易理解:经过多年的“宏大叙事”洗礼,从专业投资者到散户,大家已经疲了,知道这一套带不来真金白银。现在微博和抖音上最流行的,不是“换道超车”“国运线”,而是“这影响我下个月的工资单/银行账户吗”?
当然,出于朴素的利益考虑,大部分人还是希望看多的。如果任泽平想彻底驳倒但斌,论据其实不少(而但斌本人的小辫子也不少),方法很多。把姿态摆低一点、态度诚恳一点,多讲点事实和数据,站在理论角度分析现实,最后再拔高到“希望中国股市让所有人赚钱”——这个论证过程就很圆满了,甚至我都能帮他写一个。可是任泽平偏不,偏要在宏大叙事的道路上走到黑,先是上升为“良心问题”,最终上升为“底线问题”,这就有点……
怎么说呢?在历史上,任泽平对A股宏观研究还是有一点贡献的。我们大家都真诚地希望任泽平珍惜自己的经历,不要把这一点贡献也丢掉。
另外,任泽平继续研究A股或许是可以的,但建议他不要再像某些抖音、B站“国际问题大V”那样讨论美股,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等问题,因为那明显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之外。人贵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能力圈守住就很不容易了,盲目“扩圈”的结果就像我上文提到的那样——既损失了专业性,又没有在流量端争取到确实的回报。
本文没有得到任泽平、但斌或其同行和竞争对手的任何资助和背书。
本文列举的任泽平研究观点均有书面报告或其本人出镜的视频作为证据,绝无编造或夸大之处。有兴趣者可以按图索骥,寻找其观点原文及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