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离开传统家庭,搬到同一个地方搭伴居住,一起喝茶、吃饭、种花、旅行。共同承担生活成本的同时,也慰藉了精神上的空虚。
听起来很美。但是与谁成团谁来抱呢?可能这中间的问题大家想的少了些。对于个人来说,只是一个意念,非责任承担人,完全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如果是亲戚、朋友、同学或者其他的熟人圈成团,OK,这事没话说,直接分工,落地操作。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它已经解决了谁来抱的主要问题,基本上是一个已经自发的团队,团队的一切规则和活动,实际上已经不需要他人操心。
与谁抱?这个“抱”,就有个组织、管理的问题在里面。政府机构或者公益事业单位应该说是没问题的,因为不考虑赢利的问题,但正因为这种公事公办,可能大多数人不愿意承担运行过程中各种“里扯火”的麻烦;经营机构出于经营的需要可以组织,但是一旦非经营因素出现频次太高,付出大于回报,估计这个“团”就难以维系了。
社会化的“抱团”,面对的是各自互补相识的陌生人,这些七老八十的朋友聚在一起,各种文化背景、生活经历、饮食习惯、身体条件、健康状况、衣食起居以及各种私下里暗自的攀比等等,相当于一家人一个屋檐下的生活,各种矛盾在逐渐的熟悉中逐渐的积累、逐渐的爆发,这些非经营之外私人之间的矛盾,恐怕大多数机构和大多数人都会避之不及,绝不愿惹火烧身。想成团的人不愿意承担非物质消费之外的“抱”的付出,但却没有想过,哪个经营机构又愿意拿着经营当公益,承担非经营业务之外的麻烦呢?
这就是四川省农副食品流通协会打造的“田园养老社区"平台为什么在倡导“抱团养老”的同时,要构建以“私家菜园”为载体的社区化会员基地的模式,就是要为有“抱团养老”意愿的朋友缔造一个“抱团"之形、“抱团”之意,但在营造“一起休闲”的同时,拥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和私秘空间。真正实现“白天一起乐,生活各过各”。
当然,要实现抱团养老,除此之外,下面这些条件是一个也不能少的。
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抱团养老比家庭养老的花费更大。首先它需要额外的房租,其次,如果参与者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的话,饮食、清洁等需要有专人负责,这也是一笔不少的费用。更有人认为,抱团养老的本质就是“搭伙过日子”,“退休金4000以下的你想都别想,只能是做梦而已”。
另外,共居的长者也必须在经济条件上处在同一水平。比如说现在家庭环境较好的老人,都经常组团旅行,然而生活拮据或者消费观念不一样的长者,他们只能留在家里,心里就会有落差,长久下来,他们之间就会有隔阂,也容易产生矛盾。
要有一个基本健康的身体
一般共居的老人都要有生活自理能力。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照顾。因此如果是长期病患者或者自理能力不强的老人,就不适合这种养老方式了。
性格要开朗、合群
抱团养老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需要更多地与身边的人交流和合作,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参与者的性格决定了他是否能在抱团养老中获得舒适和快乐。性格孤僻内向的老人,就很难融入集体中,无疑会给他们带来烦恼。
与此同时,抱团养老在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弊端:
医疗配套跟不上
目前选择抱团养老的长者,他们多数聚居于郊外地区,医疗设施远不如中心城镇完善方便。随着岁数增长,患病机会就会增加,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得不到及时的照料和护理,健康甚至生命将面临风险。
相处好,同住难
老人们岁数都比较大,有自己固定的生活习惯。再好的朋友关系,住在一起以后,可能也不如想象中的美好。2017年,杭州的张阿姨在自家的别墅邀请6对陌生夫妻共同生活,实现抱团养老。这被认为是全国首例的抱团养老成功案例。但一年后,根据媒体报道,他们当中已经有3-4对夫妇离开了该团体,回家过上以前的生活。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抱团养老目前仍在试验阶段,基本上都是自发组织,因此相关法规保障相对缺乏。参与者与组织者的关系存在灰色地带。有一些“抱团”的老人们会签订免责书,但万一真正发生问题的时候,相关的责任归属,也有可能说不清。
然而无论如何,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越来越加剧的当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注定不能满足需求。
每个人都会到达人生的下半场,或早或晚都会面临养老问题。选择如何老去,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命题。
——结伴乡村,抱团田园。私家菜园订制、农房租赁,加微信xhgzwx1,成为开放型、移动式、自助化“田园养老社区”的社区会员,定能达成所愿。
免责声明:
部分图文、视频来源于互联网或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我们对文章的观点保持中立;非常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写作,如有侵犯版权敬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点击“田园养老社区”关注本号。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