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一)全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
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我国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起到了稳信心、稳楼市股市、稳宏观经济的良好效果。但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化解,通缩压力持续存在,保证货币政策足够力度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为此,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基调自2011年以来首次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预示着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显著增强。
一方面,“适度宽松”意味着更大的货币政策力度。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措施引导利率下行,并采取了降准、调整结构性货币政策等一系列举措,但还不足以应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将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意味着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货币供给的调整将更加频繁且力度加大,同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将显著提升。此外,“适度宽松”在一定程度上还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的多样化,央行将采取更多精准调控手段,以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表明货币政策仍会控制在“适度”的界限内,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渐进地、有步骤地推进“宽松”,而不是无限度的刺激、不计成本的“大水漫灌”。尽管中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持续不足、物价水平持续偏低等压力,但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健、货币政策空间依然较大,并不需要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央行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甚至财政赤字货币化等激进手段迅速拉高通胀。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力求在稳增长、稳物价的同时,避免因过度刺激而带来潜在风险和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过度干扰。
长阅读
《自然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行动和政策支持相关的气候正义信念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长阅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