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消解真实和想象的对立
——评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对形而上学的解构
王晓升/文
提要:按照鲍德里亚对真实的理解,真实就是一种等价再现,是一种约定,而超级真实是把这种等价再现发展到极端。这种发展到极端的真实同时就是虚假,而虚假是以极端真实的情况出现的。真实和虚假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象征交换,而真实和虚假的二元对立是脱离社会的一种抽象。既然象征交换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与其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中被动地进行象征交换还不如主动地进行象征交换。这种主动的象征交换就能够真正地恢复人的社会性。鲍德里亚的这种做法彻底否定了真实的可能性,放弃了主体的作用。他的这种做法包含了一种施为性的矛盾。要克服这种矛盾就要重构新形而上学,在内在超越的意义上达到真实。
关键词: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真实;形而上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辩证法在古代柏拉图主义传统中的演变: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关系为线索
葛天勤/文
提要:柏拉图的辩证法概念在古代柏拉图主义传统中的演变与柏拉图主义者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密切相关。公元前一世纪的安提奥库斯为了倡导柏拉图传统的统一性,将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学说包括进柏拉图主义,提出一种广义的柏拉图辩证法概念,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也属于柏拉图的辩证法。然而,当时的其他一些柏拉图主义者则强调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和柏拉图辩证法的区别,提倡一种狭义的柏拉图辩证法概念。这样两种不同的辩证法概念在晚期新柏拉图主义者那里得到了综合。这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新柏拉图主义者所追求的“柏亚和谐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支持他们对于辩证法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回答,突显柏拉图哲学的优越性。
关键词:柏拉图主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辩证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马基雅维利的原子论政治哲学
李永毅/文
提要: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位受到《物性论》深度影响的重量级思想家。卢克菜修的原子论为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提供了基本阐释框架,其底层的唯物主义逻辑与古典共和主义的形而上超验价值迥然不同,自由意志(自主决断和自主行为)、必然(世界恒定的规律性)和偶然(万物不可预测的变化)构成了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的三分结构,他借此确立了传统神创论和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之外的另一种政治叙事模式。马基雅维利在治国术中对恐惧和贪婪的利用则是以卢克菜修的逻辑反卢克菜修,让近代政治学与古典政治哲学彻底分道扬镳。从原子论的角度看,马基雅维利的独栽主义和共和主义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卢克菜修;唯物主义;原子论;伊壁鸠鲁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判断力批判》的发生之谜
——揭橥“第一导论”之于“第三批判”的发生学意义
李伟/文
提要:通过爬梳对勘康德1790年前的往来书信及相关著述,可大体重构《判断力批判》的发生史。康德在1787年6月底完成第二批判前后,因“理性建筑术”之完备性和系统性的内在诉求,在前两大批判的诱发下,起意要为处于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之间的愉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寻求其先天原则,并在目的论那儿我到了能担此大任的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原则,是为《鉴赏力批判》;1789年年初,在为业已成稿的《鉴赏力批判》撰写“导论”即所谓的“第一导论”的过程中,因内在理路的延展,尤其是发现在关乎自然的“主观合目的性与客观合目的性之间有一条很大的鸿沟”,遂使“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得以凸显。由此可见,第三批判的发生有两个阶段,开启第一阶段即《鉴赏力批判》撰写的是康德以“理性建筑术”打量人类心意三机能的结果;“第一导论”的撰写催生了“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并进而逼出“反思判断力”这一关键性概念。因此,“第一导论”才是《判断力批判》得以告成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发生学;目的论判断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人类主体”:一种新型伦理主体的可能性
——对“人类共同存在如何可能”的前提性反思
贺来/文
提 要: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全球性风险和不确定性,内在要求哲学和伦理学为回答人类的“共同存在”何以可能的重大课题探求新的伦理根基。现代社会的“分离”和“脱嵌”机制,形成了现代人特殊的伦理境遇,为当代世界和人类的分裂与冲突埋下了深深的种子,它使“个人”以及与此内在相关的“民族共同体”被确立为两种最典型的伦理主体,使得人类的“共同存在”蕴藏着重大的危机。因此,要克服这一危机,一个重要前提是克服这两种伦理主体的局限性,并确立“人类主体”的伦理自觉。“人类主体”是一种把所有人作为内在统一的“类”予以考虑的伦理视野和立场,它要求在承认个人和民族国家的独立性的前提下,超越其界限和固化的区分,并以之为基础,寻求和生成一种新型的伦理思维、伦理原则和伦理价值理念。
关键词:人类共同存在;个人主体;民族国家主体;人类主体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为可能未来提出的概念
——S.哈纳菲访谈赵汀阳
赵汀阳 [黎巴嫩]S.哈纳菲/文 马笑寒/译
提要:哈纳菲教授与赵汀阳教投围绕“天下”以及跨文化问题展开了一次对话。“天下”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概念,等待着属于它的可能未来。天下体系在其概念化设定中,旨在容纳一切造物,从而构成一种“无外”世界,实现所有文明的“协和”。在赵汀阳的论证中,“天下”是一种将敌意化为善意的方法论或艺术。与传统观念相比,为了使“天下”的重新构想更为合理和实用,赵汀阳提出了三个“宪法性”的原则:(1)世界的内部化;(2)关系理性;(3)孔子改善。在知识论的意义上,新的天下体系同时设想了与之匹配的新百科全书概念,它意味着知识摆脱了空间限制,并且能够依据平等的尊重和互惠的认识,从而容的所有文明的所有知识。两位教授也对变在存在论、智慧民主、预付人权理论及价值修饰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天下体系;共在;新百科全书;智慧民主;预付人权
译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
—END—
微信编辑:小 晏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投稿:http://zxyc.cbpt.cnki.net
●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