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叶嘉莹先生:诗词慰平生,传世尽热爱

文摘   2024-11-24 23:29   河北  
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提起叶嘉莹先生,我们往往会想到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的身份。
但一个诗词专家,却远不能概括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也是钦点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她是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也是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诗人席慕蓉曾怒赞“她就是诗魂 ”;

作家白先勇说:“ 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

几个月前,叶嘉莹刚过完自己的100岁生日,回望她的一生,都与古诗词紧密相连:

从幼时迷恋诗词,到中期依靠诗词,再到后期传承诗词;

她满腔的热爱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她一生的坚守让所有人肃然起敬。

看了她为古诗词奉献一辈子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

原来最顶级的优秀,是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已足够。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本姓叶赫纳兰,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同里籍。

叶嘉莹的曾外祖母是一位诗人,所以,迷恋诗歌一直都是这个家族的优良传统。

在叶嘉莹幼年的记忆中,北京察院胡同那幽静的瓦屋前、树荫下,时时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诗情词韵。

父亲和伯父喜欢在屋前大声诵读古诗,母亲和伯母则常常在树下轻声吟咏。

小小年纪,叶嘉莹就已经跟随伯父学习格律诗的写作;

少女时代,她笔下的庭院花香、薄雾浅愁,已经别有一番韵味。

面对瑟瑟秋风、落英缤纷,她提笔写下《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
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
忍向西风独自青。

她的伯父看了忍不住赞叹:“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顾随教授。

顾随先生的诗歌评析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

他常常借诗词赏析去讲述立身为人的道理,去分析诗人的品格与诗风的关系,去强调诗人当有对大自然和普罗大众的悲悯情怀。

顾先生的精彩讲析,让年轻的叶嘉莹深刻领悟到古典诗词深微高远的意境和璀璨光华,这也成为她终身热爱诗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而从小就精于古诗词写作的叶嘉莹,也深得顾随的喜爱。

第一次看到叶嘉莹在家中所写的各种韵文习作,顾随就忍不住惊喜地写下评语:

“作诗是作诗,填词是填词,谱曲是谱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

1944年秋天,当顾随收到叶嘉莹的一组七律《晚秋杂诗》后,忍不住拍案叫绝:

诗中的写景意境悠远:“凉月看从霜后白,金天喜有雁来红。”

诗中的抒怀内涵丰富:“生机半向愁中尽,往事都成梦里看。”

顾随看后没有点评一个字,而是步韵和作了叶嘉莹的这几首诗。

老师主动和学生的诗,这无疑是对学生最高的肯定和褒奖。

叶嘉莹也在恩师顾随的赞赏有加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有人说,热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让你发现这世间的无数美好;

热爱也是熊熊火炬,帮你点燃生命激情,照亮前行的路。

看了叶嘉莹先生对诗词的迷恋,就知道确实如此。

当一个人心有热爱,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变得意义非凡。

当一个人心有热爱,再平常的每一刻,都会过得熠熠生辉。



如果说,在平常的日子中,是诗词带给了叶嘉莹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那在人生的黑夜里,则是诗词带给了她无限的慰藉和力量。

当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故都沦陷、战火纷飞,她的父亲随着国民党四处转移,直至了无音讯。

紧接着,她的母亲也因为哀思过重而早早去世。

当叶嘉莹听到铁钉钉进棺木的“梆梆”声,感觉就像那钉子一颗颗钉进自己心里。

她奋笔疾书写下的哭母诗,字字带痛、句句带泪:

寒屏独倚夜深时,
数断更筹恨转痴。
诗句吟成千点泪,
重泉何处达亲知。


叶嘉莹生命中的第二次至暗时刻,是在1949年-1950年,丈夫和自己随国民党远渡台湾,随后却相继因“思想问题”遭受羁押。

当时,叶嘉莹还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所以不久后就被释放。

被释放后的叶嘉莹,没有收入来源,没有固定住所,当时正值暑假也无法求职,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孩子投靠刚到台湾的姑姐。

姑姐家祖孙三代都挤在一套狭小的房子里,常常自顾不暇。

白天,叶嘉莹就抱着孩子在大树下徘徊,晚上,就在姑姐家的走廊打地铺睡觉。

寄人篱下的她,在夜深人静时,无限哀伤地写下“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3年后,丈夫终于被释放,但他在饱受牢狱生活的摧残之后,性格变得异常古怪,动不动就爱大发脾气。

日子一天天熬下去,到了1976年,52岁的叶嘉莹眼看两个女儿都已经结婚,心想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没想到不久后,大女儿与女婿就在一场惨烈的车祸中双双丧生。

叶嘉莹痛不欲生,每日以泪洗面,她含泪写下的《哭女诗》让无数人都忍不住泪湿眼眶:

平生几度有颜开,
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
不令欢笑但余哀。


当一波又一波的灾难接踵而至,叶嘉莹在痛彻心扉之后猛然发现——

再挚爱的亲人,也终难逃天人永隔的伤痛;

再恩爱的夫妻,也终难免判若两人的凄凉。

如果任由自己困于儿女私情,那人生的痛苦,可能就会绵绵无绝期。

所以超脱“小我”,把余生的时间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古诗词文化传承之中,也许才是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我们常说,热爱可抗艰难时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无数的坎坷与痛苦;

任你出生名门、才高八斗,也终难逃命运的戏弄和捶打。

无论在多深的低谷,只要心中葆有热爱,就多了一分对抗生活的勇气。

无论在多暗的黑夜,只要心中深藏热爱,就多了一分承受苦难的力量。



回望叶嘉莹的前半生,从北京到台北,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她教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印迹。

大女儿和女婿双双去世后,叶嘉莹在巨大的悲痛中萌生了强烈的讲学的念头。

几个月后,她应老师顾随先生的好友李霁野先生的邀请,来到南开大学。

第一次登上南开大学的讲台时,她身着一袭长裙,站在讲台上对笔下的诗词娓娓道来。

她外形风姿优雅,讲解抑扬顿挫,引得无数学生感叹:

“叶先生站在那儿,就是一首诗。”

此后,但凡是叶嘉莹的课,教室永远“爆满”:

能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常常座无虚席,就连讲台旁、教室门口都坐满了听课的学生,以至于有时候连叶嘉莹自己都挤不进教室。


在近80年的教书生涯里,叶嘉莹予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不计其数。

无数学生都从她的讲授中感受到古典诗词独特的美,从而赞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还有很多人因她的讲解爱上了诗词研究,并将之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前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谈及自己传播诗词文化的初衷,叶嘉莹的回答,平静中透着坚韧。

除了培养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她还非常重视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古诗词文化熏陶。

长期的古典诗词教学经验加上对儿童启蒙的研究,让叶嘉莹发现,吟诵,就是理解诗词最好的方法。


近年来,她在古典诗词吟诵的整理和传承上,倾注了无数心血。

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古典诗词吟诵教学开始在多地的幼儿园和小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叶嘉莹在1993年捐出自己一半的退休金约10万美元,用以奖励优秀学生。

为了支持传统文化研究,她又在2018年-2019年期间先后卖掉两处房产,共计捐赠3568万元给南开大学。

2016年3月,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颁奖典礼上,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台上主持人声情并茂的颁奖词,让无数人为之泪目:

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

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

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当一个人将毕生之热爱予以传播,就是一份优秀的情怀;

当一个人将璀璨的文化坚持传承,就是一种动人的伟大。


回望叶嘉莹百年沧桑的一生,曾屡受战祸丧乱之苦,曾饱经生离死别之痛。

这漫长多仄的一生中,是诗词给了她生命无数的华光;

在度日如年的黑夜里,是诗词带给她超越痛苦的力量。

她的一生,始于对诗词的热爱,终于对诗词的传承。

当你读懂了叶嘉莹跌宕坎坷的一生,就会发现:

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其实都逃不过痛苦的磨砺与命运的刁难。

但只要心中深藏热爱,就能把每一个平淡如水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就能把每一段陷入绝望的时光注入无限希望。


作者 | 陌菲,7年一线期刊作者、全网流量300万+爆文作者。公众号:陌菲聊写作。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原公众号
图片:封面由文心一格AI和美图秀秀协助制作。
编者:节日君
荐读:中国诗人节:《诗经》里那些惊艳了2500年的文字,究竟美在哪里?
中国诗人节:唐诗宋词,这套最经典了!
十月节日地图:满满仪式感,点亮你的生活

节日福多多
节日福多多,人间共欢乐。和节日君一起,见识世界,见证自己的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