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否坑害中国两千年?了解真相后,再做判断

文化   2024-11-02 11:20   安徽  

儒家真的坑害了中国 2,000 年吗?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成为了封建帝王统治的思想工具。但是这个时候的儒家,已经完全变了味道。

远在春秋时期,儒家思想推行的理论是 “法先王”,王不能逾越法律,并且首创 “民贵君轻” 之论,认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进而提出了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这样的话,意思就是如果你君王不拿臣子当回事,那么臣子呢,就能把你推翻。这个理论放在封建王朝的帝王眼中,那是绝对的大忌。

而我们反观汉武帝,这个人,怎么也不像是一个喜欢儒家学派的人。他的性格强势,在位期间东征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并且制定严刑峻法,喜好大兴土木。汉武帝的茂陵是西汉皇帝中规模最大、陪葬品最多,建造时间比秦始皇陵还要长了 14 年。这么一看,他的行事风格更像是秦始皇,所以有秦皇汉武一说。

那为啥汉武帝要独尊儒术呢?因为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是被充分改造过的法家。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眼前,所以,他不能明目张胆地推行秦朝的法家。

我们知道,秦国从开始推行商鞅的法家思想,到一统天下,用了100余年,发展迅猛。但是统一全国后,却仅仅存活了十几年就灭亡了。不仅如此,那些推崇法家思想的人,下场也往往很惨。比如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他儿子秦惠文王车裂;吴起在楚悼王的葬礼上,立刻就被贵族们用箭射成了刺猬。因为法家学派的本质,完全是为君主一个人服务,它会伤害权贵和群众的利益,他们不在乎人民的幸福,只追求国家的强大。所以法家人物,一般往往会受到当世君主的追捧,这个君主一死,他们的危险就来了。

所以汉初的统治方式,充分地吸取了秦国的教训,采用了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大幅地降低税率,从 50% 降到了 6%,同时呢,废除了秦代很多严刑峻法,不能动不动就把人关到监牢、砍去手脚。而且皇帝呢,为了节省经费,经常穿着草鞋上朝,这就是著名的文景之治。

但是汉武帝自认为雄才伟略,立志要开拓不世之功,超越先辈。他认为实行文景那一套无为而治,肯定是行不通的。而儒家最被当下人所推崇,但是儒家的理论又不利于皇权的专制。所以他决定在法家的内核下,披上儒家的外衣,联合董仲舒进行儒法合流。

比如当时正统儒家推崇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权责对等,意思就是君得行得正,有仁爱、有表率,臣子才能顺从你,为你服务。董仲舒大笔一挥,把 “君君臣臣” 改为了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中的内核呢,就是 “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让臣子对君王无条件地服从。

董仲舒还改造了儒家的 “君权神授”,用天命来制衡君主的观念,就是说如果发生了天灾,说明皇帝做的不够好,要自我反省,下个罪己诏啥的,和天下子民道歉。

但是按照董仲舒的解释,因为皇帝的权利是上天赐予的,即便犯了过错,也是上天会对他进行批评,除了上天,下面的臣子无权对皇帝进行指指点点。然后又把皇帝推行到了至高无上的绝对化地位,说皇帝就像海内之心,悬于臣民,意思就是皇帝是国家的心脏,心脏停止,国家消亡,并且皇帝这颗心脏想干什么,臣民就像四肢一样,就得跟着一起干。

这样一看,从本质上,儒家和法家是充分对立的,因为他们站位的利益角度根本不一样。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思想家梁漱溟就曾经对董仲舒这个人进行严厉的抨击,说董仲舒的这套法内儒外,把原本通情达理的儒家,变成了统治者实施强权的工具,就好比是秦始皇盖了一座毛坯房,汉武帝和董仲舒用儒家思想把里面好好地装修了一番,摇身一变成了精装房。

笑先生闲谈历史
古史杂谈 ,民间野史 看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