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就是规定,这笔费用我不能批。"财务总监斩钉截铁地说。
一张1500万的大单,换来的却是一场意料之外的职场风波。当销售经理拿着3万元的接待费用找到财务部报销时,谁能想到这会引发一场关于规则与业绩、原则与变通的激烈博弈?
在这个平凡的办公室里,一位遵守制度的财务总监和一位创造业绩的销售精英,都认为自己站在正确的一方。然而职场没有标准答案,当规则与业绩发生碰撞,谁又该为谁让路?
在制造业寒冬期,每一张大单都关乎企业生死存亡。某大型制造企业正面临着行业整合的关键时期,一张价值1500万的设备采购大单,不仅关系到公司全年业绩,更是打开行业标杆客户大门的关键。
"这个客户太重要了,必须拿下!"销售部门会议上,主管张明斩钉截铁地说。为了这单生意,公司投入了最精锐的销售力量,而这场看似普通的商务接待,却引发了一场关于规则与业绩的激烈争论。
故事的主人公王斌,作为公司资深销售经理,深知这单生意的份量。在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他必须打造完美的接待方案。然而,当规章制度与商业现实发生碰撞时,一场意想不到的职场风暴正悄然酝酿。
寒风凛冽的机场,王斌已经等候了整整5个小时。为了确保客户VIP体验,他精心安排了五星级酒店套房、专车接送,甚至连对方爱好的茅台都早已备妥。
"王经理,你们的诚意我们看到了,这个项目就交给贵公司了。"三天后,客户满意地签下了合同。办公室里,同事们纷纷向王斌祝贺。
然而欢呼声还未落下,一纸报销单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王经理,公司规定接待费用上限是3000元,这3万元的费用我无法批准。"财务总监李玲的话犹如一盆冷水。
"李总监,这可是1500万的大单!3万接待费难道不值得吗?"
两个部门的对峙迅速升级,一场关于规则与业绩的较量就此展开。
在职场中,规则与业绩的博弈永无止境。面对这种两难困境,企业管理者需要建立更灵活的制度体系:
"特殊情况要有特殊处理机制",资深企业管理专家建议,应在制度中设置弹性条款,为重大商业机会预留操作空间。比如设立"重要客户接待专项基金",明确审批流程和使用标准。
对于职场人而言,规则与变通的边界,在于是否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但需警惕的是,过度强调业绩可能导致规则形同虚设,反而损害企业长远发展。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很关键",人力资源专家指出,销售、财务等部门应定期沟通,在重大项目开展前就达成共识,避免事后冲突。最重要的是,企业要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让制度与业绩实现良性互动。
当规则与业绩发生碰撞时,你会如何选择?
如果你是那位销售经理,面对3000元的费用上限,你会坚持高规格接待还是寻找其他方案?如果你是财务总监,面对1500万的大单,你会选择坚守制度还是网开一面?
"职场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如何在原则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你经历过类似的职场困境吗?
#制度的刚性与弹性,界限应该在哪里?